SLC12A3基因杂合突变致青少年Gitelman综合征

2019-05-22 03:08窦为娟王瑞风沈业琴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肾素血钾杂合

窦为娟 王瑞风 沈业琴 李 洁 杜 宏

病史摘要

现病史18岁男性患者,因“间断乏力3年,再发5d”于2018年8月入住我科。患者于2015年运动后出现乏力,伴有麻木、抽搐,于当地医院查血钾1.8 mmol/L,诊断为“低血钾”,后无明显诱因曾发作类似症状2次,近2年未系统诊治。半月前患者因不洁饮食出现腹泻,8~9次/d,持续4~5d,腹泻停止后1周于8月2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乏力,不能行走,查血钾1.8 mmol/L,血压正常(113/73 mmHg),予以静脉补钾治疗后患者仍有四肢乏力,复查血生化:钾2.3 mmol/L、镁0.5 mmol/L、钠142.4 mmol/L、氯88 mmol/L、钙2.57 mmol/L、总二氧化碳34.7 mmol/L,血气:pH 7.53、氧分压79 mmHg、二氧化碳分压43 mmHg、实际碳酸氢根36 mmol/L、碱剩余13.2 mmol/L,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生长激素、性激素、肾上腺CT平扫、心电图未见异常,病程中,患者无发热,无怕热多汗,无心慌胸闷,无恶心呕吐,无多饮多尿史,夜尿0~1次,饮食及睡眠可,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否认服用利尿剂、缓泻剂及其他药物。个人史无特殊,未婚未育。

家族史患者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1妹体健,否认家族中同样疾病患者,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4 ℃,血压113/73 mmHg,身高172 cm,体重50 k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双侧甲状腺不大,心、肺、腹查体无异常,无手足麻木感,Chvostek征及Trousseau征均阴性。

实验室检查

尿液 尿常规pH 7.5、比重1.010;尿量3 200 ml/24h,尿钾73.6 mmol/24h(血钾2.9 mmol/L),尿氯155.2 mmol/24h,尿钠150.72 mmol/24h,尿钙0.48 mmol/24h;肾小管功能:尿NAG17.7U/g·cr[参考值<9.7 U/(g·Cr)],RBP 1.4 mg/L(参考值<0.7 mg/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13.0 ng/ml(参考值0.9~100 ng/ml),尿溶菌酶测定0.52 mg/L(参考值<0.5 mg/L),尿C3 2.0 mg/L(参考值≤2.76 mg/L),尿α2-MG 2.0 mg/L(参考值≤2.76 mg/L)。

血液 血液钾2.7 mmol/L,钠139 mmol/L,镁0.64 mmol/L,氯87 mmol/L,钙2.63 mmol/L,谷丙转氨酶35 U/L,谷草转氨酶48 U/L,三酰甘油1.77 mmol/L、总胆固醇5.54 mmol/L、血清肌酐53 μmol/L、eGFR 175.6 mL/(min·1.73m2)、葡萄糖4.1 mmol/L。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

动脉血气分析 pH 7.47、氧分压91 mmHg、二氧化碳分压43 mmHg、实际碳酸氢根31 mmol/L、碱剩余6.8 mmol/L。

诊断分析患者父母是非近亲婚配,血钾均正常,该患者青少年男性,慢性起病,间断乏力三年,未正规诊治,此次起病前1周有腹泻病史,乏力症状较前加重,主要表现为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低镁血症、低氯血症、低尿钙,血压正常,24h尿钾排出明显增多,故考虑为肾性失钾,结合患者血压正常、血气呈代谢性碱中毒、RAAS检测结果(表1),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低肾素、高醛固酮水平),异位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癌、Liddle综合征(低肾素、低醛固酮水平),考虑为Batter综合征或Gitelman综合征,再根据患者24h尿钙偏低,有低镁血症,而Batter综合征多表现为高尿钙、血镁正常,故考虑Gitelman综合征可能性大。

初步诊断低钾血症,肾性失钾。

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患者入院后予以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共补氯化钾4 g/d,患者乏力症状逐渐好转,正常进食,1d后复查血钾2.9 mmol/L,继续补钾治疗2d后复查血钾2.4 mmol/L,予以加大每日补钾量,氯化钾6 g/d,2d后复查血钾2.7 mmol/L,患者乏力症状缓解。在正常进食,并予以补钾治疗的情况下,患者血钾仍然低于正常值,24h尿钾水平高于正常,进一步表明该患者的低血钾是肾性失钾所致,Batter综合征或Gitelman综合征可能性大,因而我们对该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口腔拭子取患者及其父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行基因检测(Novocardio公司),共筛查了15种单基因高血压/血钾异常疾病(嗜铬细胞瘤综合征、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Liddle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家族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征、Bartter综合征、Gordon综合征、Gitelman综合征等),包含41个相关基因,结果显示患者SLC12A3基因(Gitelman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上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为第1 198位碱基G突变为T(c.1198G>T),对应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酪氨酸(p.Asp400Tyr),转录本为第10外显子。患者父亲也检出杂合变异,先证者母亲为野生纯合,不携带该变异。因而推测患者的杂合变异位点来源于其父亲,不是新发变异(图1)。此外,在此次检测所包含的41个基因中,还发现一个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相关的1个杂合错义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为第1 441位碱基C突变为G(c.1441C>G),对应编码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缬氨酸(p.Leu481Val),该变异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与疾病并无明确相关性。

查询ClinVar等公共数据库显示,c.1198G>T 变异会导致p.Asp400Tyr 错义突异。该变异在ExAC数据库东亚人群、gnomAD数据库东亚人群中频率为 0,千人项目中国人群、本地数据库均未收录(PM2)。但根据SIFT、Polyphen2_HVAR、Polyphen2_HDIV、M-CAP 软件预测,该变异对基因或基因产物有害(PP3)。

图1 Gitelman综合征患者及其父亲、母亲基因测序图

最后诊断Gitelman综合征。

后续治疗及随访出院后予以门冬氨酸钾镁片2片口服,3次/d,氯化钾缓释片1g 口服3次/d治疗1月,每周复查血钾,检测血钾波动在2.1~2.9 mmol/L,血镁0.59~0.62 mmol/L,患者无乏力、软瘫、抽搐等不适。1月后结合基因检测报告的结果,明确诊断为Gitelman综合征,遂加用螺内酯20 mg 3次/d,2周后复查血钾3.2 mml/L,血镁0.61 mmol/L。

讨 论

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诊断为Gitelman综合征的青少年,SLC12A3基因上存在1个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为第1 198位碱基G突变为T(c.1198G>T),对应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酪氨酸(p.Asp400Tyr),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发现该突变位点既往尚未见有关报道。

Gitelma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肾小管疾病,该病于1996年因Gitelman等报道了3例家族性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及代谢性碱中毒而得名[1]。Gitelman综合征的发病率至今尚未明确,国外有文献报道欧洲人群中发病率约1/40 000[2],亚洲人群中发病率可能高于该水平,根据日本的一项研究检提示人群中Gitelman杂合突变携带率达3.21%,推测10 000个受试者中有10.3个Gitelman综合征者,远远超过预期[3]。Lin等[4]通过对20名低钾血症的中国人群研究发现SLC12A3基因的杂合突变率达3%,Gitelman综合征的准确发病率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才能确定。该病的发病基础是SLC12A3致病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上的噻嗪类敏感性Na+/Cl-共转运体( NCCT) 功能失活,肾远曲小管重吸收氯化钠减少[5],K+和Mg+也在皮质集合管处大量丢失致使尿Mg+排出增多[6],血镁降低肾性失盐和血容量的减少可激活RAAS,进而导致低血钾及代谢性碱中毒[7]。由于NCCT异常可使细胞内Cl-的超级化作用减弱,Ca2+回吸收增加,尿钙减少。故临床以低钾血症碱中毒为主要表现,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也有部分患者醛固酮水平也可表现为正常,肾脏活检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8]。多数患者在血钾稍低于正常值时并无明显不适症状,起病较为隐匿,因而很多患者可能并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由于技术及经济原因,基因诊断更是缺乏。本文总结了我科收治的1例青少年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参阅相关文献分析了本病临床表型及可能存在的SLC12A3新突变位点。

本例患者间断乏力三年,平素无明显症状,此次起病前有腹泻病史,推测可能是腹泻使得在原本低血钾基础上,血钾经胃肠道丢失进一步减低至1.8 mmol/L,进而出现了四肢乏力,软瘫,实验室检查提示低血钾、低血镁、低氯性碱中毒,低尿钙(正常参考值2.5~7.5 mmol/24h),尿钾排泄增多(血钾<3.0 mmol/L时,24h尿钾>25 mmol),血压正常,RAAS系统检查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醛固酮正常。查阅相关文献发现Gitelman综合征患者也可表现为醛固酮不升高,这是由于远端肾小管对氯化钠重吸收减少,导致肾性失水失盐,低血容量,故导致RAAS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增加。然而,醛固酮也可以正常,这可能是低血钾对肾上腺分泌醛固酮有直接抑制作用,当抑制作用超过激活作用时也可表现为醛固酮正常[9]。该患者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临床考虑诊断为Gitelman综合征,经基因检测证实了诊断。

目前已发现400余个SLC12A3基因突变位点与Gitelman综合征相关,包括错义突变、剪切突变、无义突变、读码框位移突变等,其中以错义突变为主,这些突变分布在SLC12A3整个基因中,其中第1外显子和第10外显子的突变较为常见[10],该患者也为第10外显子突变,但是迄今为止并未发现任何突变热点,中国人群Gitelman综合征的高频突变位点为 T 60 M。一项最大样本的中国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随访研究,发现 p.T60M、p.D486N、p.R913Q、c.965-1 c.977 delGCGGACATTTTTGinsACCGAAAATTTT以及 c.2877 2878delAG是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该患者的突变位点并非常见位点[11]

SLC12A3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功能减弱或丢失的潜在机制较为复杂,在目前发现的所有SLC12A3基因突变中,仅对其中的40种进行了功能评估[12-13],既往有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群中,2 个等位基因均发现突变的患者占 83.6% ,只发现1个突变的患者占比也高达 16.4%[11]。该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及其父亲的SLC12A3基因上存在1个相同的突变位点(c.1198G>T),该患者出现了相应的表型,但是其父亲没有。曾有研究者指出,携带相同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目前机制上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4]:(1)多数遗传性疾病与相应的基因编码区异常导致氨基酸改变相关,但是基因调节区如启动子、增强子、内含子又或者是5’3’端非编码区也可以干扰蛋白质的转录,推测这可能是该患者与其父亲出现不同表型的原因。(2)一种表型的出现往往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患者也可能合并存在其他基因突变,而其父亲没有,与SLC12A3基因共同作用导致基因表达产物的异常,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3)NCCT的表达和功能可能受饮食、环境和后天性修饰的影响,患者与其父亲这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两人虽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但其父亲尚未发病。

即往研究表明Gitelman综合征患者经积极补钾治疗后,低血钾和低血镁仍然难以纠正至完全正常,增加安体舒通的治疗均可进一步提高血钾和血镁水平,对该患者随访1月结果与之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该患者Gitelman综合征的诊断。根据2017年1月发表在《Kidney International》上的KDIGO专家共识,认为Gitelman综合征合理的补钾目标值是3.0 mmol/L,补镁目标值是0.6 mmol/L。长期的低血钾可导致远曲小管以外的肾小管损害,该患者入院后肾小管功能检查也提示小管功能受损,长期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和低灌注可累及肾小球,出现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另外,肾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也可能加重肾脏损害和纤维化,因而需要早期发现,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本例患者低钾血症的治疗,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并发现了SLC12A3基因突变一个新的突变位点,丰富了Gitelman综合征基因突变谱,但该报道仅包括1例患者,关于该突变位点的致病性尚需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肾素血钾杂合
探讨不同血浆肾素活性高血压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心率、血压的异同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强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钾血症患者血钾水平的影响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的关系研究
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评析新冠病毒致多脏器损伤作用及中药干预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β-类固醇脱氢酶2活性与肾素关系
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谨防血钾异常与猝死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血钾异常伤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