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5-22 09:18刘芳徐兴文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民族地区

刘芳 徐兴文

摘要:以中越边境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镇为例,对该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存在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以“松散型”劳务输出为主,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比例虽高,但从事技术务工人员少,工资收入水平低;劳动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与就业缺乏有效衔接;剩余未外出的劳动力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要实现转移就业难度大。提出完善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对策:加大调控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劳务市场秩序,为输出务工人员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强化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转变贫困劳动力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脫贫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劳动力专业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事关民生发展、社会安定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现代化进程推进以及小康社会建设成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路径,也是边境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策略。作为地处中越边境、石漠化、多民族、贫困地区的边境乡村,由于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不高以及劳动力过剩,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来实现农户收入提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民众脱贫致富成为当前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策略。

一、天保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天保镇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城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国土面积18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6749亩,田地6231亩,森林覆盖率为44.31%。全镇辖南温河、分水岭、城子上、小寨、 八宋、天保6个村委会和南温河街道和船头2个社区,74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傣、苗、瑶、彝、蒙古7种民族,截至2018年6月,常住人口3982户,人口合计1741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10118人,占总人口的 58.1%;贫困人口1352户4884人,贫困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比例28.0%。2018年全镇劳动力8986人,占总人口比率51.6%,外出务工人员6141人,分别占全镇劳动力总数和全镇总人口总数的68.3%和35.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931人,外出务工1595人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4.4%。

二、天保镇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以“松散型”劳务输出为主,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 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 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目前天保镇劳务输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家庭经济就业和外出城市就业为主。全镇农民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有序输出、帮带和自发输出三种形式。有组织输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的比例很低,不到3%;帮带和自发输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97%,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劳动力外出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长期维持下来,劳动力对口就业比率低,影响劳务输出的质量和规模。此外,缺乏组织性的劳务输出,风险高、维权难等问题,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二)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比例虽高,但从事技术务工人员少,工资收入水平低。2018年全镇劳动力8986人,外出务工人员6141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68.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931人,外出务工1595人,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4.4%。未经培训人数大于技能型人数,从全镇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和技能素质仍然偏低,呈“苦力型”,全镇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通常以从事体力型和简单技能的工种为主,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约占8%,其余从事建筑装潢、搬运装卸、纺织挡车、服装缝纫、电子电工、餐饮服务等为主,占90%以上 ,这类工种就业工资收入偏低,加上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工作条件较差,尤其对于农民工收入较高的行业,危险性高,有毒有害物质接触概率大,劳动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此外,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克扣和拖欠工资, 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 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 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遇到工伤事故权益受损等,村民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与就业缺乏有效衔接。尽管面向所有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政策做到了全覆盖,但是培训与就业的结合还不紧密,不能根据劳动力的基本素质、技能、意愿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单一,不能有效兼顾知识、技巧和方法等内容,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效果较差;贫困劳动力受自身文化程度和生活现实所限,培训意愿不强,为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未外出的劳动力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要实现转移就业难度大。全镇未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一部分人是因为身体原因或家里有老人小孩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只能以务农为主;一部分自身懒惰,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还有一部分是外出务工权益受到侵害,对外出务工存在顾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再转移就业,需要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实施难度较大。

三、完善天保镇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一)加大调控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签订劳务经纪人,发挥好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回引”工作,确保劳务市场秩序规范有序。通过对本镇各村(社区)签订劳务经纪人,负责搜集筛选推荐劳务信息,解答劳务人员问题咨询,推荐报送劳务人员信息,协助组织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后续管理跟踪服务等,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纪活动,维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组织、经纪人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市场化程度,做大做强农村劳务经济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二)规范劳务市场秩序,为输出务工人员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鉴于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信息接收不畅、就业择业渠道缺乏以及就业中遭遇权益损害等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输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映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根据农民实际做好出乡(镇)、跨县、跨州、跨省劳务协作,做好外输劳务协作,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本州、本省和长三角地区劳务信息,与当地人社部门建立长期信息交流合作工作机制,摸清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需求情况,对用工信息适时更新,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适时发布、满足农民就业选择需要。通过加强“就业岗位对接”,强化就业服务,各乡(镇)设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为每位前来求职的农民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相关规划与法律部门,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与管理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行为的人员,成立法律救助援助机构或开通法律帮扶服务热线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强化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

因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多,根据实际,继续加大宣传和组织动员力度,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对返乡务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指导,返乡农民工就业需求和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摸底活动工作,分门别类建立基础台账,掌握农民就业需求和技能培训愿望,为提供供需对接和技能培训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微信、QQ等媒介向社会公布企业、合作社、创业基地用工需求信息,引导广大农民自主选择工种。建立农民用工需求和技能培训需求登记台账,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定单、定向培训,做好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四)转变贫困劳动力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关键是要从思想上扶贫,要彻底将过去“等靠要”的观念向“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转变,解决其自身要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因此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清楚地了解促进農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效应,树立“打工光荣、劳动致富”的观念,让更多的农村劳动カ,从传统的土地、传统的劳动方式、传统的生活习惯、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走出来,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可以举办就业创业事迹分享会与举办创业就业现场观摩会,帮助民众转变就业观念,如针对照顾老小无法外出的少数民族妇女较好的种养殖技能、刺绣技艺,统一组织巾帼创业先锋到贫困村和留守妇女较多的村子里分享自己创业历程、分享自己在种养殖、刺绣等产业发展给自己家庭、家族、周边妇女带来创收脱贫致富的经验,以成功创业女性的致富事例激发女性创业热情,不断催生自我发展、自我脱贫、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居家灵活就业的脱贫致富之路。又如组织贫困村农民代表到工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使广大贫困妇女同胞现场感受创新创业、科学创业就业、居家灵活就业给自己和家庭可以带来怎样的变化,更大程度帮助他们转变思想、开阔眼界,最终坚定勤劳致富、脱贫致富的信念。此外对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可以通过开发本村公共服务岗位吸纳就业,如开发乡村保洁员、护河(湖)员、护山员、护路员、护边员、环境监测员、治安巡逻员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方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创业交流和管理的场所,加大农民工创业贷款扶持力度,实现就近就地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就近或就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伯文.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J].发展,2004(06):28-31.

[2]张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财经,2006(07):70-73.

[3]李亦楠,邱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06):75-80.

[4]张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财经,2006(07):70-73.

作者简介:

刘芳(1986.6-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区发展;

徐兴文(1987.8- ),男,汉族,黑龙江双鸭山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民族地区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严阵以待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边境地区国防军地融合战备智慧交通管控系统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