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企业科技税收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2019-05-24 14:21闫妍周丽范文雯宋一哲梅静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税收政策

闫妍 周丽 范文雯 宋一哲 梅静

摘 要:税收优惠是各国常用的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措施,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企业宽松发展空间等作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减免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文章通过调研收集了800多个样本企业的政策落实数据,涉及大型国企与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更新改造企业,政策落实效果较好的企业与尚有潜力挖掘的企业。深度分析了影响样本企业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均较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税收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税收优惠是各国常用的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措施,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進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企业宽松发展空间等作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旨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1]。因此,引导企业合理利用此项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意义重大。

近年来,徐州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户数和金额逐年上升,直接带动了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政策红利效应明显。2017年度受政策扩围和落实力度不断增强的双重推动,全市享受户数和金额呈现爬坡式增长,其中享受户数共160户,比2016年度的97户增长64.95%;加计扣除金额6.4亿元,比2016年度的5.8亿增长10.34%,有力地促进了徐州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徐州市企业加大科研研发投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效应。

1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落实基本情况

(1)从绝对金额看,主城区与铜山区金额排名靠前,产业结构相对高端;其他县区发展势头较好,处于追赶阶段。其中,开发区遥遥领先,体现出该地区资本技术有机构成高,企业科技含量大。2017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分地区情况如图1所示。

(2)从户均扣除额(见图2)来看,沛县、市区居前,研发费用集聚能力强。

(3)从所属行业看,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83亿元,所占比重为75.44%,占比最大。制造业涵盖细分行业多,电子、机械、计算机、汽车等行业技术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研发投入强度高,研发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技术提升,提高了徐州市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同时,徐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65.63万元,所占比重仅0.57%,反映出该市软件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软件企业数量、规模相比发达地区较弱(见图3)。

图1 2017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分地区情况(单位:万元/户)

图2 2017年度研发费用户均加计扣除额(单位:万元/户)

(4)从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排名看,前10名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共计27 891.39万元,占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3.54%。除第一名为建筑业之外,其余9名均为制造业(见表1)。

表1 2017年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前10名企业 单位:万元

纳税人名称 行业门类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

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业 9 997.01

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制造业 2 912.23

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制造业 2 751.64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制造业 2 507.56

江苏中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制造业 2 143.41

徐州徐轮橡胶有限公司 制造业 2 083.95

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 制造业 1 495.22

徐州卧牛山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制造业 1 460.78

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 制造业 1 289.78

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业 1 249.81

2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提升徐州市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效应分析

2.1 促进徐州市新兴产业成长发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徐州一直走在转型发展的路上。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享受企业的行业分布上来看,徐州市传统制造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户数和金额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长87.50%,33.39%,有力推动了该市创新驱动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鼓励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发展体系。

2.2 促进徐州市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

虽然前10名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占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43.54%。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中小规模企业致力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坐落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的一家信息公司告诉我们:公司每年在试制产品检验、专家咨询及合作或委托上产生一定的科研费用。2017年花费265万,加计扣除132.5万元。如果2018年保持不变的话,加计扣除将提高到198.75万元,至少少缴企业所得税为16.56万元,公司将用这笔省下来的钱投入新产品研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75%以后,此项政策的执行势必推动尚在起步阶段、资金相对紧张的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2.3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7年度,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31亿元,占全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的67.13%,比2016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4.16亿元增加0.15亿元,增长3.61%,明显占据了政策受惠面的主导,显著减轻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了企业持续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实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徐州市的创新着力点、驱动关键点,已经成为带领该市企业实现“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2.4 促进研发投入企业提高盈利水平

数据显示,近3年连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61户,占3年平均户数的50.41%。这61户企业近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15.44亿元、465.74亿元、439.20亿元,营业收入下降受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等个别企业影响,利润总额分别为36.74亿元、35.84亿元、36.51亿元,利润率分别为7.13%,7.70%,8.31%,利润总额呈平稳态势、利润率稳步上升,利润率指标与全市面上企业相比分别高出4.87,5.88,6.10个百分点。可见,持续投入研发活动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率都有明显的增长,最大程度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生产力。这61户企业近3年实现应纳所得税额分别为20.73亿元、28.10亿元、33.26亿元,科技进步对地方税源的贡献度明显增强。

3 影响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主要因素

我们发放问卷807份,在研究过程中,就有关问题致电企业百余次,对影响企业未享受、未充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影响徐州市企业未享受、未充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主要因素如下。

3.1 研发费用没有按项目专账管理

有些样本企业尚未建立以创新为目的的研发管理制度和研发费用财务管理制度,研发活动无专人管理;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没有分开核算,未能做到研发费用实行按项目专账管理、成本费用按项目归集并合理分摊、账证对应,进而导致无法按规定准确归集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如在本次调研中,某一企业自2015年开始进行上市准备,2017年12月进行了第一次申请。因考虑到在上市申报过程中,财务资料及财务指标口径前后一贯性要求,近年来在财务处理上无法严格按要求对研发费用进行按项目的专项核算与管理,大部分研发费用无法按税法规定进行归口,因此自愿放弃。

3.2 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了解不充分

我们发现尚有部分企业不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究其原由,大致如下:(1)企业不知晓、不关注或不熟悉加计扣除政策,这一现象在企业经营初期、新办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比较严重。(2)企业对加计扣除政策理解不透,有的企业认为,亏损企业不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有的企业则认为,研究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同时享受。

3.3 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营考虑,未申报加计扣除

究其原由,大致有两个方面:(1)企业研发费用数额不大,到相关部门立项、申报加计扣除手续复杂,因此不申报。(2)在研发成果量产前,为保护商业秘密,不便将研发项目对外公开,故放棄享受税收优惠。

此外,调研中也发现,有企业无法确认自身条件是否符合规定,为规避风险选择了不享受优惠。

3.4 科技、税务部门宣传培训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科技、税务部门每年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之所以企业仍有这样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与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相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涉及研发活动的认定、研发费用的归集、税收优惠的计算等多方面内容,相对复杂。(2)技术性较强,定性标准多,定量标准少,相关技术口径确实难以把握。即便是专家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歧。(3)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而言,此项政策的落实涉及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也直接对此项政策的落实效果产生影响[2]。

4 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政策宣传

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对企业的财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培训,改变以往财务核算与技术开发培训脱节的现象,强化培训效果。

4.2 为相关企业提供在线服务

仿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专门的网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和技术专家进行后台支撑,及时解决企业在落实政策优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3 加大全程跟踪辅导力度

税收管理员与科技政策辅导员结对提供专人辅导。税收管理员负责辅导企业准确核算相关费用支出,汇算清缴前逐户辅导企业申报优惠。科技政策辅导员则提供科技政策咨询、并及时收集技术方面的问题,咨询技术专家团队后定期予以解答[3]。

4.4 编写加计扣除操作手册

为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管理部门可联合编制加计扣除操作手册。内容大致包括:企业研发活动的界定、研发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概述及相应流程,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及典型案例解析等。

4.5 建立与“放管服”改革相结合协作机制

加强国税、科技等部门合作沟通,进一步理顺办理流程,明确研发项目认定流程和办理时限,切实减轻办税负担。新规定中企业在申请“研发项目”时无需前置认定,需要税务机关发起专请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建议对辖区内企业非特别巨大的研发费支出项目由地市级科技部门委托县市级科技部门对项目进行鉴定,有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郭丽梅.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14.

[2]许海波.企业所得税特殊事项39讲[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采集涉税专业服务基本信息和业务信息有关事项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最新法规[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税收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刍议企业如何有效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简述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选择
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