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风眠绘画中的毕加索效应

2019-05-24 14:15肖仕煜杨丹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西结合林风眠毕加索

肖仕煜 杨丹妮

摘 要:林风眠是提倡“中西合璧”绘画的一代大家,他在20世纪初留学巴黎,现代艺术的浪潮促使他思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毕加索的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美学形式上都对林风眠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林风眠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表现元素,运用中国画笔墨结合色彩,同时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具有变革性却不失抒情写意的独特绘画作品。

关键词:中西结合;林风眠;毕加索;变革;戏曲人物画

20世纪初,中国画也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如何向西方绘画学习,特别是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性,改变中国画的传统面貌成为了中国画家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中西方绘画技法与思想内核完全不同,与西方艺术的融合需要树立全新的绘画观念,形成一种兼具两种的新样式。这需要画家能够打破中西绘画之间的隔阂,并且在创作思想、笔法技巧等方面对两者的融合进行新的探索。

一、林风眠绘画之路的背景及探索

林风眠自幼习画,1919年到巴黎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当时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艺术的大染缸,画家们很难不受野兽派或立体派的影响。看着林林总总的艺术作品,林风眠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入手,希望能够学到跟中国画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他总结道:“西方艺术是以摹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于写实;东方艺术,是以描写印象为主,结果倾于写意……方法之不同而表现在外部之形式,因趋于而异。因相异而各有长短,东西艺术之所以应沟通而调和便是这个缘故。”20世纪30年代他集中精力开始水墨画实验,他决心吸收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养分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中西融合”的变革。林风眠特意提出“补短”说,他指出在现代艺术中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所“短”的是什么,应该如何摄取西方绘画中的“长”以及补充西方艺术中的何种“长”。

反对传统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传统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把握后,艺术家力求脱离传统,创新求变。毕加索创立的立体主义颠覆了传统的视觉再现自然的观念,在艺术史上首先打破了传统的焦点透视手法,创造非常态的形体比例,运用连续的时空性来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举对当时同在巴黎的林风眠产生了深远影响,林风眠将19世纪末以来的“新传统”融入到中国绘画中去,寻求构图、色彩、意境的表现性。在林风眠的绘画实践中,他试图用中国传统写意方式与西方野兽派、立体主义的现代审美的绘画语言相交融,显示出既有马蒂斯又有莫迪里阿尼的影响,创造全新的水墨新语言,在风格鲜明的形式中构建现代与传统艺术相连的审美意境。

在林风眠的绘画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毕加索的美学思想和观念,但林风眠并非“拿来主义”,他提炼出立体主义风格中最能表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要点,将毕加索对于物体最深层次形态的把握和最粗犷的原始意义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同时简化结构,运用连贯多变的几何形体,使中国水墨画的线条与立体主义的块面构成相呼应、皴擦点染同色彩平涂相结合、写意描摹与立体重构相融合。其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呈现出新的突破,画面中的人物形体均被解构、简化,如同几何形体一般再次层叠、交错、重组,粗中带柔的轮廓线与立体的空间感所带来的律动感共同构成林风眠视觉语言中的毕加索效应。他在油画与水墨中反复平衡,探索中西绘画融合之路,使中国画保留了本质的“气韵”并进入了现代艺术的殿堂。

二、色彩和材料的丰富与融合

林风眠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以及“变”有着深刻的思考,其在文章《东西艺术之途》以及《中国绘画新论》中提出了三大原则:一是以自然为对象,寻求质量、色彩、性格和单纯化的表现;二是改进绘画的材料、技巧和方法,追求自由的个性化描写;三是以科学方法进行训练,从正确重现对象中求得创造之基础。传统中国画讲究笔墨气韵,“墨分五色”,往往偏向于淳朴自然的黑白式的色彩语言,通过笔势意韵和线条落墨直抒画家胸臆,展现出其个人修养和内在品质,而对于青绿设色或浅绛设色的画法并不重视。

林风眠曾指出传统中国画是用水墨以及矿彩设色所绘而成,自然不如西方的油画能够表现出真实的体量关系。材料使用上的麻烦与不便直接束缚了绘画技术上、形式上、方法上的自由情感和思想内涵以及革新精神的表达。林风眠并没有很强的中国画根底,特别是笔墨根底,传统笔墨的条条框框并不能束缚住这位艺术家时而线勾,时而烘染,其画法几乎看不出元明清以来士大夫文人画的影响,回避元明清山水画中的形式与风格是他的宗旨,因为它们“束缚了自由思想的感情的表现”。在他笔下无论是人物、鸟儿还是植物都是生动而简洁单纯,笔力疾速而有力,这些特点反而更加有利于他在创作中自由地表达,平衡地融合中与西、墨与油的特征。

林风眠在《中国绘画新论》一文中还指出:“对于绘画的原料、技巧、方法应有绝对的改进。”为了在水墨画中融入色彩并自如运用,保留水墨画的“逸”与“韵”,增加色彩光感,使色墨交融,用色彩烘托出墨色层次,既不显得突兀,又创造出和谐交融的色彩氛围,他尝试国画兼水粉颜料,在生宣纸上敷以轻柔的水粉,进而借鉴毕加索的色彩,将其与传统中国画古雅的色彩观念融合,结合盛唐时期的壁画,打破传统纸本绘画重墨轻色的观念。其作品如同盛唐壁画一样,光成为了表现的重点,色彩融入宣纸之中,将东方内敛的墨色与西方丰富多变的色彩融合,不透明的墨与透明的色、写意的墨与奔放的色通过轻巧的笔力與肆意涂抹,墨色渐入颜色之中构成具有西方光感色相的东方意韵情感表达,外形被色彩分割重构与如诗的意境完美融合。如毕加索在西方艺术中的石破天惊一样,林风眠深深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了中国画色彩与材料的革新上,这种效果既有中国绘画水墨交融的阴柔宁静之美又有立体主义绘画的强烈的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使得色与墨在对比中交织,从而得到了中西和谐统一的韵味。

马奈说,“色彩是一种趣味和感觉。例如,总需要表现出一些东西,否则你在艺术中也就无望了”。西方艺术对于色彩的表现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对于色彩“趣味”以及色彩“精神”有了深刻的表达。如果将林风眠的仕女图的色彩“趣味”和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绘画作品相对照,毕加索忧郁暗淡式的画笔在林风眠的作品中若隐若现,涂抹不均的蓝色颜料给林风眠以启发,蓝色承托出画中对象的无奈与无助感,白色勾勒的丝绸轻盈透明而显得空灵寂静,人物脸部色彩有意用灰暗灰冷的调子来描绘。其画中仕女多取斜倚,身体呈现出曲线美感,色彩随着身体的线条而显得沉郁。林风眠个人性格与孤寂的心理同画笔相结合,用深幽的色彩呈现出悲凉孤寂的境界,但那却是诗意的悲,飘逸的愁,内在中却显出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韵”的抒怀写意的底蕴。

三、时间和空间的革新与求变

传统中国画中,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是其重要特征,中国传统绘画以长卷和屏风或立轴来展现画面中时间的连续性,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空间上则运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立轴多表现山脉高远、深远的完美境界,横卷则利于刻画移步换景、山水交融的时空情境,这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文人程式化的习惯性模式。

林风眠首先在水墨画的构图形式上进行变革:用方形图纸替代传统立轴或长卷形式,利用焦点透视与多点透视原理取代传统的散点透视原则;强调特写式的近景描写,物体几乎占满整个画面,抛弃一直以来的全景式刻画;运用粗犷线条与色彩平涂,运用二维平面的构成法则有力地组织画面结构,主体与背景间早已没有了虚实描绘。突出绘画语言而淡化文学特征,特别是在戏曲人物画中,运用“方纸布阵”的平衡与多变结合毕加索绘画语言,林风眠“从旧戏的动作,分化后再想法构成创作,在画面上或者可能得到时间和综合的观念”,其将立体构成形式和水墨技法融合起来,早期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人物画,这都是追求空间上的立体感和时空上的连续性,运用多点透视将动态的戏曲表演呈现在二维平面上组合成三维效果。

林风眠说:“东方的形式和西方不同的基本上是什么?是不是前者是空间的观念多而后者是把时间的连续性作为出发点?”他将中国戏剧表演作为表现题材与立体主义绘画语言,特别是摄取了毕加索的创作技巧,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在旧戏里,似乎很容易得到解决,像毕加索有时解决物体,都折叠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之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他折叠在画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物、人的体积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这样画起来并不难看,我决定继续下去。”《水漫金山》是他的代表四联画,作品中的人物重复重叠交叉,在动态的躯体上连续排列着几个半边头,多有简单的五官刻画,主要人物的神情、姿态却包含着东方的韵味,几何形体、人形与黑白线条看似杂乱却有韵律地排列形成兼具中国韵味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的抽象表达。

在西方艺术思维的强烈影响下,林风眠对待传统的态度并不是彻底否定,他通过变革思维,深深地扎入西方艺术的土壤中,寻找提取西方现代艺术中最能表现时间与空间的绘画语言并强化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把不在一个时间与空间中的物象组合在一起,结合自己对整体画面的独特理解,形成出画面时空自由的状态。林风眠提炼民间艺术表现精髓,将毕加索的几何语言与“方纸布阵”构图结合来表达平面构图中的空间秩序感和空间造型的位置经营,作品中时间因素被淡化,画面更为单纯直观。

有别于立体主义的是:林风眠的“方纸布阵”构图中多是充满东方意韵的平衡感,人物形象有时将画面平分为两个部分,或左右对称,或对角线对称。稳定的画面布置使得由几何块面组成的基本元素协调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形体,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具有朴实平面装饰效果,其作品中极少见到动荡不安、倾斜怪誕的结构。画面中的“几何体”呈现出宁静、和谐的“结构美”,既具西方当代绘画样式又含东方戏曲表现趣味。

参考文献:

[1]王端延.立体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时代文艺出版社.毕加索画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4]皮道坚.中国实验水墨[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5]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艺术大视野丛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6]郎绍君.林风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郑朝.林风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95.

[8]刘世敏.艺海逆舟:林风眠传[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9]何政广.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朱朴.林风眠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1]许江.林风眠之路[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2]夏征农.西方学术思潮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3]陈世宁.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中西结合林风眠毕加索
毕加索的厨娘
林风眠《静物·瓶花》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看不懂没关系
赵无极救恩师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分析
理解彼此的差异
肱骨外科颈陈旧性骨折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