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研究及启示

2019-05-27 10:28张彦萌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财政管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张彦萌

摘要:国家财政是社会宏观的公共管理活动,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财政管理。文章主要讨论抗战时期财政收支管理、国家预决算、干部队伍建设和相关的财政检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我国政府财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

抗战时期,党为改善边区经济状况,及时支援前线,按客观所需,加强财政管理工作,才得以顺利渡过难关。财政管理工作,一方面,控制收支,源头上保障财政收入;加大预决算工作管理力度,编制、审批、执行、反馈的循环过程,严格把关;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进行干部队伍培训,加强国家领导层建设;同时,还有各项财政检查工作,对党厉行节约、打击贪腐意义重大。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支概况

抗战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位于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北部,位置偏、环境差、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地理位置等因素给边区发展带来很多经济问题,这使得党中央将边区建设重点投向经济发展。大量的史料表明,抗战8年的财政供需状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37~1940年,此阶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争取外援,休养民力”,这为后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对巩固边区根据地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国共二次合作崩塌后,财政经济状况处于极度匮乏的时期,此时的指导方针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力求能够保障边区人民基本生存和作战的军需物资供应。经济逐步得到好转,中共中央又提出“积蓄力量,备战备荒”的口号用以指导经济建设,保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三次财政政策的提出是中共中央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出并领导人民大众施行的,如此因时因地制宜的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战争形势的财政政策,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上了日程,推向了高潮。

财政收支关乎国计民生。一般来说,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依靠税收完成,起着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有了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等才有所保障。又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合理的财政支出可以帮助发展国民经济。财政政策是否正确,直接表现出财政收支工作是否合理,两者息息相关,休戚与共。1937至1940年,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国民党政府的经费拨付和海内外先进人士的捐赠,外援收入甚至高达80%以上,见表1。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经费停拨,财政陷入巨大的空缺,此时,党和政府意识到外援力量的不固定性,唯有自立才是正确的出路。于是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针,开始大力搞经济建设,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财政状况逐步好转,收入逐渐增多。

开支方面,边区政府一面抓生产,一面又厉行节约。1937~1943年间,行政和军事费用占的比重最大,其中,1940~1943年的军事费用就高达44.22%;到1945年,财政支出开始划分为生活费和事业费,分别占比为2/3和1/3。抗战趋于尾声,财政支出也逐渐更改用途,主要用于安抚军民生活和发展教育事业。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管理

(一)财政预决算

抗战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走向正确方向的关键时期,边区政府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加强预决算管理,为后期的财政活动打好了基础。

1942年以前,各机关要款要粮许多是没有预算的,编造预算又不按一定程序,许多机关不经过它的主管机关就向财政厅要,财政机关又变成打折扣,造成讨价还价的作风,粮食上的浮报冒领也很严重”。当时,边区的财政预决算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编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审核不严格等。面对这些问题,边区政府相继出台了《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部队、机关编制预算章程》、《陕甘宁边区暂行决算章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部队、机关、学校编制支付预算章程》、《陕甘宁边区暂行预算章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暂行决算章程(草案)》等一系列文件规定财政预决算的编制、执行及审核、监督。完整的预决算链条,为边区的预决算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

(二)干部队伍管理

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革命力量处于下降阶段,根据地面积逐渐缩小,人口由1亿下降到5000万以下。但战争机构和政府机关却十分庞大,组织臃肿,兵多政繁,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另外,各级军政机关人员也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脱离群众、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遇事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的现象,甚至开始滋长了官僚主义的倾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任务显得相当繁重又迫切。

为了克服边区的物资困难,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毛泽东提出“任人唯贤”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思想,从而确立了审查和管理干部的制度。在理论的指导下,干部队伍建设以多种形式展开。主要形式有干部学校教育、在职干部教育和民间速成培训班教育等。起初,干部学校教育是热潮,抗大和中共中央党校就是当时创办的。但为了分解一部分干部学校和在职干部队伍建设的压力,短期的培训班教育应运而生。这种方式更灵活,目的性很强,集中进行干部培训,为抗战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整个边区队伍的共同努力,吸收、培养和提拔知识分子作为干部队伍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财政检查工作

1. “精兵简政”——裁撤冗员,扎实、精干机构

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等一批优秀的人员加入抗战队伍后,非生产性的人员日益增多。朱德在1942年的《整财会议》上提出商讨“精兵简政”的决议。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精兵简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本上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标。

2. 厉行节约——反贪腐浪费,净化社会风气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灭的同时,国民党政府终止了对党一年10多万的物资供应。这使得落后的边区经济,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巨大的财政空缺和供不应需的边区军民生活,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政策,并在1942年的《整财会议》上,提出了“厉行节约”的具体要求。开展自给自足的大生产运动,保持厉行节约的习惯,是整风运动的核心,也是党克服经济难关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的意义和现实启示

财政主导国家经济命脉。“明政策得以树新风,严监督得以清政道,重培养得以育人才,”这是加强财政管理的核心。财政收支活动的合理有序开展,离不开正确的财政政策的指导,只有国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预决算管理等工作才能走上系统化的道路。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防止组织机构冗余、单位养闲职的现象;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财政預决算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加大财政检查力度,厉行节约,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合理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A].档案出版社,1986.

[4]张腾宵.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M].档案出版社,1986~1991.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财政管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财政管理困境与路径探析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