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报编辑角色的变迁定位

2019-05-27 10:36张建萍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4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角色定位

摘 要:高效学报作为当前学界主要的学术刊物,其作用在于反应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体现出高校自身新理论、新思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普及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如何积极地适应这种信息媒介的变化,根据时代的变而对自身编辑角色变迁进行恰当的合适的定位,成为学报编辑工作中的重点与学报编辑活动开展的指导方向。文章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角色变迁;角色定位

一、高校学报编辑角色的变迁过程概述

在我国,学报编辑角色的定位与学报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所有高校学报停刊,到80、90年代学报逐渐恢复进而不断专业化,再到跨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报发展逐渐呈多元化的特点。学报在60多年间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相对的编辑角色也分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一个阶段性的变迁。

在60~70年代,由于学报的停刊与停办,编辑的角色几乎是不存在的,不断地边缘化使得编辑角色的重要性被忽视。随着80年代各高校趁着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良好势头大力发展,学术成果日渐丰硕。学报作为体现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刊物,也伴随着高校的发展重获新生并凸显出其在学术界日益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在当时学报的开办过程中,编辑主要扮演一个全方位、多面手的角色。1979年,叶圣陶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文章《要做杂家》,表示编辑的角色要定位为“杂家”。这种学术观点对于学报编辑在对自身角色定位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鉴于当时我国刊物尚处在一个恢复期,编辑人员结构、数量都不能满足专业刊物印发过程中分工明确的要求。所以在这一阶段学报的编辑需要从高校科研工作入手来分析学报地发展现实,在掌握编辑出版各种专业知识与技术业务的同时尽可能地了解高校学术前沿的动态与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能够跟好地挑选处理各种专业性的论文稿件。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高校科研实力与学报开办专业性不断加深,编辑的角色定位也从“杂家”不断向“专家”进行变迁。在这一阶段,由于学报开办工作的具体内容不断细化、学科知识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编辑“杂家”的角色无法胜任这种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办报理念。而“专业性人才开办专业性报刊”的办报思想逐渐在高校学报开办过程中成为了主流。此时的学报编辑也顺势成为了“学术性与业务性相结合,具备综合能力的学术工作者”。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报刊编辑角色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要求,多元化思想成为了主流的编辑角色定位理论。

二、编辑角色变迁过程中的定位与变迁的规律与意义

根据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我国学报编辑角色定位的变迁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基本的规律:

(一)学报与高校的发展和密切相关

学报作为高校学术成果的体现,其自身内容与高校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学报是高校的“窗口”,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著名的高校在紧抓教育科研的同时,另一条发展重点就是对于开办学报的重视。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报可以体现出高校的学术氛围、展示高校的学术成果,加强高校的学术竞争力。

(二)编辑角色在变迁中具体的作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

在我国学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辑的角色从属性与功能两个方面发生着深刻地变化。传统的学报编辑在进行工作期间主要扮演者“把关人”(gatekeeper)的作用。按照传统“把关人”的传播理论,编辑在进行学报内容编纂期间,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通过对内容进行“把关”的形式进行学报内容的编辑继而开展传播活动。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会发现编辑工作在80年代响应叶圣陶先生编辑“杂家”思想到90年代专业化编辑能力逐渐成为主要的业务基本素质。这一个过程可以看做对于编辑“把关人”角色在具体工作中的要求的强化与深入。另一方面,学报作为一种受众特殊的纸质媒体,其传播模式与当前大众传播的形式、类型、效果控制、受众分析选择等诸多内容均不相同。学报自身内容的局限性和专业深度决定了受众的范围小、知识层次高、专业指向性明确。这种近乎于原始的传播模式可以应用若干传播学诞生初期的理论来进行效果分析。比如施拉姆的子弹论、约瑟夫·克拉伯的有限效果论等进行解释。学报的特点使得其在传播模式方面和这些初期传播理论可以很好的适应。在90十年代末,学报的基本传播形式为:

图1 学报的传播模式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报内容的特殊性,使得在学报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编辑作为整个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要的信息传递与效果控制一环,需要考虑整个传播模式的稳定性与有效性。90年代编辑要求从“杂家”像“专业化”进行转变的过程就是相应了这个传播原理而出现的现象。

三、21世纪学报编辑的角色变迁与角色定位

(一)21世纪学报编辑的角色变迁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校在展示自身实力方面可以选择的媒介和传播形式更加广泛,但是学报作为学术性权威刊物仍体现着其自身的权威性、学术性、严谨性等特点。在这个阶段的学报编辑的角色主要由专业性向多元性方向进行变迁。首先针对高校学报编辑在其工作属性方面出现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人认为90年代编辑的高度专业性并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学报编辑工作的开展,编辑与专业学者需要各自拥有独立的领域,不能混为一谈,编辑工作自身独特的职业知识结构与各专业的知识体系均不相同,二者相互包容不会带来编辑效果的最大化。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全社会的分工更加细致,细致的分工导致90年代流行的学术型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负责编辑的具体工作,同时还要兼顾自身专业学科业界的动态与前沿思想,这就使得学术型编辑在学报的编辑工作中愈发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当前信息化大潮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传统学报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新传播手法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冲击。由于信息爆炸使得学校间的学术交流更加迅速和高效,使得传统学报传播模式中编辑自身“把关人”的属性收到了限制,同时信息流通速度的提升也使得读者在信息反馈速度和频率方面大大提高。来自消息源与信息反馈的双重压力都使得编辑的工作内容更加繁复。在这种新形势下,90年代固有的编辑传播理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角度,而多元化的角色变迁恰恰符合了新时代信息传播形式与学报发展的方向。

(二)编辑多元化的角色定位概述

在新时代,编辑的角色根据学报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具体的定位:

1.学报编辑需要将自身定位为知识的生产者。由于学报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同時也是作为一面旗帜引领者高校向更高的学术水平发展。在学报性质的要求下,编辑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分子素养,在掌握一定学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编辑理论、编辑知识合理地安排学报内容。

2.学报编辑需要将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言人。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的社会使得原本不会流通的知识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资源。在当前知识驱动型社会的不断完善建立下,全社会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知识、学习知识的良好风气。学报作为传播交流知识的重要载体,编辑在进行编纂过程中需要将自己定位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言人,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上准确而有深度地进行知识传播工作。

3.学报编辑需要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产品的运营者。当前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知识产权、知识产品的逐渐成为了全社会竞争因素。作为学报编辑,必须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产品的运营者,通过运营的思维合理布置学报的内容与市场特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安排学报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报地知识产品属性。

参考文献

[1] 田林.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的多重社会角色定位[J].中国出版,2011(19).

[2] 于华东.高校学报发展史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3] 许海丽.从“编辑学者化”到“学者化编辑”的新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4] 李建军.论新时期学报编辑的角色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9).

[5] 蒋永华.“编辑学者化”质疑[J].编辑之友,2002(06).

[6] 姚远,卫玲,张银玲.从杂家到编辑艺术家的反思[J].编辑学刊,2002(04).

作者简介:张建萍(1974- ),女,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编辑部编辑,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管理学。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发展创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办刊困境调查研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