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大学生中外文学作品阅读行为比较分析

2019-05-29 04:12卢红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推广

卢红

摘 要:文章以我国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图书为研究内容,以江汉大学为实证研究对象,对近十年来的借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调研与访谈分析了碎片化时代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内在特征及存在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深阅读”推广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阅读推广;阅读行为;经典;深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5-0040-04

随着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丰富读者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使阅读变得简单、随意。最新研究表明,纸质阅读能使人更专注于思考,并引导思维进入更为精确和深入的领域。而数字阅读虽然能提高人们快速理解及多任务处理能力,但“碎片化阅读”容易分散人们的阅读注意力,使记忆淡漠。久而久之,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将影响到人类思维的深刻性[1]。因此,培养“深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核心任务[2]。

1 馆藏中文图书借阅趋势分析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训基地,研究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借阅情况并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能有效分析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与偏好[3]。

1.1 中文图书借阅量

作为衡量馆藏图书借阅状况的主要指标,分析馆藏图书借阅量,可以揭示读者的阅读倾向与偏好,进而通过分析读者的学科背景、馆藏文献利用情况等,研究馆藏图书比例是否科学,馆藏发展政策是否合理等问题。笔者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2007—2017年江汉大学馆藏中文图书借阅数据进行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借阅排行前10类(TOP10)图书的类目名称分别是文学、工业技术、语言和文字、艺术、经济、历史和地理、哲学、数理科学和化学、政治、法律等,这10类图书的借阅量均呈现出明显的整体下滑态势。2017年,江汉大学图书馆为配合全民阅读推广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下滑趋势,但这些数据仍足以说明数字阅读对纸质图书阅读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1.2 中文图书借阅比例

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一个机构,学校的教学体系和科研目标等都会对馆藏图书借阅量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相同时间段内不同类别图书借阅量间的比例结构,可以较好地分析读者的文献需求,为调整馆藏比例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近十年来,江汉大学学生借阅量前10类的馆藏中文图书借阅比例统计结果显示,文学类图书借阅比例呈加速减少趋势,而自2012年起则呈明显的止跌回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十年来文学类图书无论是借阅量还是借阅比例始终稳居第一,这充分说明文学类图书一直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馆藏图书。这与2015年吴汉华等人调研我国20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得出的结论相一致[4]。

2 馆藏文学图书借阅行为分析

2.1 分析对象的选取

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率与学校的教学体系存在着密切联系[5],基于此,笔者选择文学类图书作为分析对象,以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对读者阅读行为分析带来的影响。

2.1.1 重要性。文学经典凝聚了古往今来思想文化的结晶,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已经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6]。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也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而阅读外国文学则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阅读名著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2.1.2 普适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大学生在性别、专业、所处学习阶段、兴趣爱好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会导致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各不相同。主要用于通识教育的文学类图书具有题材繁多、读者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以其为对象的分析结果具有更好的普适性。

2.1.3 代表性。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以短信、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小说、微博文学等文学新形态受到了广大学生读者的喜爱。因此,以文学类图书为对象深入分析“数字化”时代大学生阅读推广所面临的新挑战,其结论更具有代表性。为深入分析大学生对文学类图书的借阅情况与其阅读行为间的内在联系,笔者截取近十年馆藏中文图书借阅量TOP100种中的文学图书,并分别按中、外文学作品进行统计分析,以剖析文学子类及借阅分布情况。

2.2 中国文学借阅分析

2.2.1 中国文学作品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可借阅的馆藏中国文学类图书有作品集、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民间文学等子类目。大学生借阅的这部分图书主要集中于小说和散文,其中借阅当代小说的大学生最多。与诗歌、民间文学和报告文学相比,大学生对作品集的关注程度相对偏高,而戏剧类图书则很少有人借阅。整体而言,在TOP100文学类图书中,中国文学作品借阅种类呈现出平稳的下滑态势。截至2015年,中国文学类图书借阅种类一直超过半数,虽然在2016年首次低于50种、2017年减少为40种,但文学作品一直为大学生们所喜爱。

2.2.2 中国文学作者统计分析。為分析过去十年江汉大学大学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偏好,笔者将每年度借阅量TOP10上榜中国作者的所有作品的借阅次数进行累加,从中重新选取借阅次数前10位的作者,绘制了过去十年间这些作家作品的年度借阅总次数的三维柱形图,如图1所示。图1显示,过去十年里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前10位中国作家分别为:张小娴、张爱玲、余华、林语堂、路遥、郭敬明、张悦然、辛夷坞、桐华和姜戎。其中,借阅量变化最大的作家是张小娴,借阅次数从2008年的857次下降到2017年的18次;上榜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为辛夷坞,借阅次数由2010年的15次上升到2012的267次,之后开始逐年递减。借阅次数变化较小的作家有余华、路遥、张爱玲、桐华、姜戎等,这充分说明他们的作品一直为大学生们所喜爱。

2.3 外国文学借阅分析

2.3.1 外国文学作品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馆藏图书外国文学的类目中借阅排名根据地域分布依次为日本、英国、美国、法国、韩国等。其中,大学生对日本文学最感兴趣。大学生对欧洲文学的喜爱程度依次分别是法国、英国、挪威和捷克等国。而对于美洲文学来说,大学生主要青睐美国文学,并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在TOP100文学类图书中,外国文学借阅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2017年连续两年超过半数,分别为57和60种。其中,日本文学分别占据35和40种,这充分说明日本文学正逐渐取代英美文学,成为大学生们最喜爱的外国文学。

2.3.2 外国文学作者统计分析。十年来,外国文学作品累计借阅总量前10位的作家有(捷克)米兰·昆德拉、(美)塞林格、(日)东野圭吾、(法)雨果、(法)圣·艾修伯里等。笔者绘制了十年间上述外国作家作品年度借阅总次数三维柱形图,如图2所示。图2显示,借阅次数TOP10的外国作家中日本作家有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和太宰治。其中,东野圭吾创作的作品借阅次数最高,上榜作品数量最多,而村上春树位居第二,太宰治亦排名第六,再次印证了日本文学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外国文学。美国作家塞林格在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7年先后四年被列入TOP10之列;捷克籍法国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则自2009—2011年连续三年进入TOP10,并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排行第一。总体来说,外国文学借阅次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近两年间外国文学在TOP100中的借阅次数超过50%。

3 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行为分析与存在问题

3.1 阅读媒介的影響

数字时代,阅读媒介已不限于纸质本,各种“屏幕”正成为主流信息载体,使阅读媒介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各种移动终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时效性和受众参与功能。阅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进而也影响到阅读的内容。以借阅次数位居首位的作者张小娴为例,其三部作品《不如,你送我一场春雨(新版)》《我们都是丑小鸭》《面包树上的女人》曾先后6次登上年度TOP10榜。而上榜作品数量最多的辛夷坞在2012—2013年间有《原来你还在这里》《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山月不知心底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五部作品进入年度TOP10。显然,移动化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已导致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

3.2 传播推广的影响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数字时代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交流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借助各种移动终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进行交流互动,这意味着读者的阅读行为与以往相比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阅读的内容与效果。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往往受到各类图书排行榜、影视作品等的影响。根据吴汉华等人对我国“985工程”高校借阅排行榜的统计,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最受高校大学生的欢迎,该书在2010年、2012年和2017年三次进入江汉大学图书馆年度TOP10,并在2012和2017年两度位列第一。

统计数据显示,江汉大学图书馆外国文学作品借阅量按国别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挪威、捷克等。欧洲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学作品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容易为我国在校大学生所接受。2016—2017年两年间日本文学正逐渐取代英美文学,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与此同时,我国多所“985”高校也出现大学生追捧日本文学的热潮。

3.3 情感文化的影响

阅读主体通常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性格爱好等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求的读物。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言情小说及以励志为主题的现当代小说自然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捧。如:张悦然的校园青春小说《水仙已乘鲤鱼去》在2009—2010年连续两年进入年度TOP10,《张爱玲小说》《张爱玲作品集》自2010年以来也曾先后多次进入年度TOP10。而文化背景知识能否有效帮助阅读主体正确理解作品,与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近似的文化背景显然是日本文学倍受大学生们热捧的根本原因。在外国文学中,日本多位著名作家曾先后多次进入TOP10,其中东野圭吾倍受大学生们的偏爱。仅在2016年日本文学在TOP10中就占7种,其中东野圭吾的作品多达5部,分别是《名侦探的诅咒》《同级生》《恶意》《单恋》和《十一字杀人》。

3.4 习惯改变导致的阅读问题

3.4.1 移动阅读浅表化,深层次阅读减少。高校图书馆肩负着辅助大学生承担起文明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毫无疑问,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碎片化阅读”习惯带来的阅读浅表化使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娱乐和消遣类图书,以缓解因学习、考试、就业所带来的压力。面对快节奏和现实的社会,高校图书馆如何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将正确的阅读理念与方法推送给大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意识,进而促进大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3.4.2 集聚效应明显,阅读视野收窄。教育全球化时代,大学生需要构建具有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的现代价值观。外国文学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和平等共存的包容心态,也在多元文化意识与健全人格构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浅阅读”与传播推广的聚众效应会使大学生文学阅读在作品来源、题材等各方面所呈现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的多元化、个性化,进而给大学生们在人文精神、情感交流、思维判断和想象能力等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阅读推广,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需求鉴别、选择适合其阅读的图书,使大学生在多元化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是高校图书馆深阅读推广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阅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经历的阶段,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全民阅读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建立有效路径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外文学经典图书,在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和汲取外国文学所传达的先进文化,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曦临,王骏,刘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9):35-46.

[2] 李桂华.深阅读:概念构建与路径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6):50-62.

[3] 查颖.阅读与大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4] 吴汉华,姚小燕,倪弘.我国“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6):66-69.

[5] 刘建国.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教学体系关系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3):96-101.

[6] 韩丽梅,张鹏燕,王莹.以文学经典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EB/OL].[2019-03-05].http://www.chinawrite.com.cn/wxpl/2016/2016-05-27/273251.html.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推广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研究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