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分析

2019-06-01 07:35李胜娴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控金融

李胜娴

【摘 要】“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双重转型任务:一是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操作规则和政策工具;二是货币政策需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在较长时间内需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本文就此方向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调控

在我国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总量调控为特征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面临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多重结构失衡,传统货币政策亦无助于解决产能过剩和化解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亟需转型。

一、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

首先,就最终目标而言,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型过程中,其货币政策经历了由多目标向突出物价稳定目标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较多地强调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对于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重视程度较弱。在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滑,宏观调控的政策权衡空间缩小,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宜再成为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相反,“新常态”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则应强调稳定和均衡目标,尤其应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结构均衡。相应地,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也应下调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同时,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应将汇率、利率、国际收支情况以及资本市场变化等指标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范畴。其次,在操作目标方面,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两类,一类是价格型操作目标,如货币市场利率;另一类是数量型操作目标,如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来看,一般采用价格型操作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兼顾了数量型和价格型指标,以前者为重;价格型指标不仅较为模糊,包含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两个指标,且与货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相关性较弱。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应由价格和数量兼顾朝向价格型目标过渡,明确以SHIBOR 为核心的基准利率体系,实现通过调节基准利率来影响存贷款等其他利率,从而通过影响金融中介的信贷行为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变量。最后,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还包括货币政策规则的确立。

二、转变调控方式,构建货币政策的“利率走廊”模式

与新的货币政策目标相适应,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亟待深刻转型。“新常态”下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由传统的全面宽松到预调微调、“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局面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应遵循“区间调控”的思路,由传统的只关注经济增长变为“保增长”和“稳通胀”的上下限管理。其中,“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而“定向调控”是指货币政策的目标除了要实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同时还要旨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内外部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向调控不是传统上的“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

不同于传统货币政策,“新常态”下我国需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注重引导资金流向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控和区间调控作用,传统的数量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亟待改变。回顾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历程,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发行央票等工具来控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从而实现信贷和货币规模的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一种数量型货币政策。

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利率走廊”模式下,中央银行只要通过调节利率走廊的上下限就可以达到稳定市场利率的预期目标,而不需要再频繁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市场流动性,这不仅简化了中央银行的利率操作过程,而且降低了操作成本。更重要的是,与公开市场操作相比,“利率走廊”无需依赖高度成熟的国债市场。

未来中国式利率走廊机制可采取如下的基本框架:首先,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为上限、以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形成“利率走廊”体系。其次,在确定“利率走廊”的上下限后,还需通过基准利率来影响存贷款等其他利率,从而通过影响金融中介的信贷行为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变量。最后,以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中长期利率。

三、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打造货币政策的“升级版”

就我国而言,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但在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局面下,货币政策应该着力对经济进行“微调”和“喷灌”,从而需要改变传统货币政策大收大放的调控效果,打造“升级版”的货币政策工具。2014 年以来,我国央行创新性地使用了“定向降准”、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灵活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利率实现了区间管理,较为成功地引导了资金价格和流向,达到了定向释放流动性和引导资金投向的调控效果。

四、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重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对我国而言,美日欧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化更加凸显了宏观调控国际协调的重要性。尤其在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为了确保宏观调控保增长和调结构的总体目标,我国应充分利用G20、IMF等国际治理平台,在宏观调控方向和手段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做好充分有效沟通,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以抵消外部冲击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还应通过宏观调控国际协调沟通渠道,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政策工具,以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更加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另一方面,在注重宏观调控的国际协调的同时,更要确保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今,宏观调控措施,尤其对货币政策而言,其独立性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和他国政策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有两个特点:一是在金融创新和市场化调控的背景下确立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不仅需要更为明确的政策目标、规则,还要建立由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貨币政策转变的操作手段和工具;同时,在“新常态”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要求我国货币政策更多地发挥结构性调控功能,这就需要央行进一步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并协调传统货币政策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徐忠.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J].金融研究,2017(01):1-21.

[2]彭俞超,方意.结构性货币政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稳定[J].经济研究,2016,51(07):29-42+86.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调控金融
如何调控困意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P2P金融解读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