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定与管理研究

2019-06-01 07:35赵莺燕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态足迹红线

【摘 要】生态足迹模型是判断区域生态资源供需平衡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宁波市2006-2016时间序列内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合宁波市环境功能区,划分出一级管控区、二级管控区和政府重点关注区三个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宁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资源;红线;生态管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最为突出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不平衡,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不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平衡。打破这些不平衡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制度规范引导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宁波是我国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海运大通道构成的“T”字型宏观格局的交汇点,具有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区位优势。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海岸线减少、土壤污染、燃煤排放、雾霾天气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宁波经济建设中生态资源利用红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生态足迹修正模型”划定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红线,为宁波市相关政府部门对生态资源的赋存状态有完善的评估和潮汐式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宁波经济发展概括

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就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通过与长江沿线及中西部地区经济产业合作,建立国际合作网络,最终实现港口、产业、城市与人的融合,实现把宁波建设成“一带一路”的海陆联通枢纽和重要支点的战略目标。宁波市辖区面积为3279平方公里,由6区2县2市组成,户籍总人口596.96万人,常住人口800.5万人,城镇化比例达到了72.4%,呈现出人口多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的特点。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984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233元,三次产业之比为3.2:51.8:45,是“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言喻。全年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3839.5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7600.1亿元,机电产品是主要的出口品,主要的贸易往来国是欧盟、美国和东盟。

二、生态资源利用红线的概念及划分思路

(一)生态资源利用红线概念

生态资源利用红线不同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空间上的界定,《指南》中的定义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则是对区域从时间维度上进行界定,可以称为“生态资源利用底线”或者“生态资源临界线”,是指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安全利用和高效利用的最高或最低要求。

(二)划分生态资源利用红线思路

生态资源保护红线划定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研究区域的基本生态服务系统进行判别和梳理;二是从维护区域基本生态服务系统安全的角度划定生态资源利用临界线。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生态资源保护红线进行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其结果作为验证红线划定和区域环境功能分区的依据,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定不仅可以及时补充和调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而且还可以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和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功能。

(三)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分的特点

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分具有生态系统完整性、区域性、层次性、约束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完整性是指在国家、区域层面统筹划定、监管与有序实施;区域性要求生态红线的划定需要结合区域各种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因素的影响;层次性说明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都是多层次的系统,生态资源利用红线依据区域生态承载力存在不同的层次水平划定;约束性就是一旦确定了红线,必须制定环境准入和管理制度与措施增加约束力;动态性主要是依据区域生态空间数量、生态功能、生态保护性质、管理措施的要求对红线进行调整;可操作性要求红线划定的目标、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政策具有可实现性。

三、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分的方法

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定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可以将复杂的计算结果简化成大众可接受、直观的方法。最早在1994年由Mathis Wackernagel提出, 1999年引入我国后,学者们在模型指标修正,研究时间序列,基于能值、投入产出、LAC等的方法改良,研究的领域及尺度等方面掀起了研究热潮。生态足迹是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通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统一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是需求,生态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是供给,那么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就可以判断出人类活动是否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通常使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是当量因子及产量因子,是将消耗及产生废弃物转换成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转换器”,功能是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转化成具有“可比性”面积。主要计算的指标有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为了更好地分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效率,衍生出来的指标有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指数等。本研究采用“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1],其主要计算公式在相关文献中均可见,本文不再罗列。

四、划分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红线

(一)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红线划分的依据

数据来源于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宁波市统计年鉴》,选择了24类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以及5类能源产品,计算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账户。通过中国当量因子和宁波市产量因子的转换,得出了相关结果(如表所示),这些结果是划定生态资源利用红线的依据。

(二)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从数据看,宁波市生态足迹不断增大,说明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占用越来越大。近些年宁波市房地产产业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改变是导致不可再生资源上升的因素之一。整体上相对于生态资源需求而言,宁波市生態资源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当前宁波市土地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即土地承载力,已经难以支撑当前消费水平和发展程度,人类施加给生态系统的压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担的负荷。宁波生态占用指数处于第6等级——极富裕,说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好。通过万元GDP生态足迹这个生态效率指标来看,在宁波经济发展中经济产出对生态资源的消耗降低,侧面反映出宁波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但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标准[2],在整个研究时间序列内宁波市的生态赤字均在≤-1.99区间内,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不持续性。

(三)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红线

通过计算,结合宁波市城乡总体规划(如图所示),划分出资源利用红线。生态资源利用红线一级管控区域是人居环境保障区和农产品安全保障区。生态资源利用红线二级管控区域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环境重点准入区、生态功能保障区、自然生态红线区、城市生态带六个区域。政府重点关注区域,宁波市粮食安全区。

五、提升宁波市生态资源利用的对策

(一)加强“两区”建设,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在宁波“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两区内,政府通过引入战略投资,将农业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以及企业盈利有效结合起来,适度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态休闲旅游,通过高效的旅游管理机制实现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社区振兴的综合目标。在经济发展中要做好生态补偿,提高农业区域的生态承载力。

(二)建立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融合的科技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宁波区域内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应用实践,为宁波经济建设提供智库支持。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区域生态生产力就越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而增加区域自然资源的生命负荷能力

(三)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填补生态赤字

进行贸易结构调整,逐步向集约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方式转变。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资源占用少的产品,提高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口比较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产品。

(四)加大居民生态消费理念,形成节约发展模型

主要体现在:(1)提高农业水资源使用率,提高家庭和工业用水的再循环率。(2)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通过生产工艺高效能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3)居民培养均衡的膳食习惯,选择既有利于健康,又利于生态的生活模式和饮食结构。

【参考文献】

[1]赵莺燕.“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及实证分析——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01):47-53.

[2] 赵莺燕,于法稳.青海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08):63-66. [3] 刘某承,李文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各地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5):401-406.

猜你喜欢
生态足迹红线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三道红线”考验房企“钱袋子”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化肥涨价莫撞红线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浅析三亚生态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