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中的体现和价值

2019-06-01 07:35张巍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体现精准扶贫

张巍

【摘 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贫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阻碍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们要从人的本质思想视域下分析精准扶贫及其时代价值,以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激励贫困群众在实践中探索致富的路径,使贫困群众之间逐渐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自身与国家社会共同努力逐渐摆脱贫困,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人的本质;精准扶贫;体现;价值

十九大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各个贫困山区,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向往,我们要千方百计为人民排忧解难,深刻体现习总书记的人民群众观,也体现他对贫困问题的重视,本文从人的本质角度分析精准扶贫,人的本质思想中,社会关系,实践,人的需要,一系列观点都体现在精准扶贫思想中,从源头上找到精准扶贫的扶贫根源,思路,方法,才能更准确的帮助精准扶贫取得好的成果,实现人本质思想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时代价值,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体现的精准扶贫思想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是指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政治,等层面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关系是认识人本质的一个核心,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社会关系具有历史发展性,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是动态发展的,人的发展也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以及人本身不同特质影响而不断变化,所以人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实践性,生产关系作为基本关系要素统领并且整合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人们共同劳动,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结成不同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实现精准扶贫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成为脱贫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成为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必须依靠群众,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扶贫经验,更多运用到扶贫实践中去,在扶贫中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扶贫合力大格局,创造出更多有益于贫困人口发展的物质精神成果,使发展成果由贫困人口共享,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想脱贫,实践成为一个必备条件,但很多贫困群众存在懒惰心理,一味等待别人的救济,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实现脱贫,使他们无法从根源上摆脱贫困,所以习近平强调精神扶贫,“使人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有力量,这样扶贫就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通过精神扶贫带动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的实践意识,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变“他扶”为“自扶”。

(二)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人的劳动实践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开始,舍弃社会关系讲劳动实践是抽象的,舍弃劳动实践谈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也无法落实,只有把人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正确的理解人,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者,实践理念的策划者,实践活动的实行者,把握着实践活动的方向,而且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的自觉的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开始,人们会有意识的先策划蓝图,然后按照计划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整,打磨,改进,根据情况变化对相应的计划进行变动,最终将这一蓝图付诸于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不断发展变化,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同时人们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随着人们的劳动内容和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表现不同的社会关系,且变化多样。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而他这一概念提出,基于习近平以往不断的社会实践,也与他下基层考验不断深入群众密切相关,从在梁家河下乡插队时候他就与农民同甘共苦,深刻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在福建宁德当书记积累的经验以及当总书记后仍然亲自考察群众的贫困状况,在深入了解民情、了解人民的需求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是从全局的战略思维出发,制定一个宏伟蓝图,包括扶贫主体,扶贫路径,扶贫对象,提出具体内容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形成一个完整的扶贫系统,以战略思维统筹扶贫工作,根据具体不同贫困村,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扶贫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旅游发展脱贫、搬迁脱贫、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脱贫等具体方式,最终使得大部分贫困村逐渐脱贫成功,这一脱贫宏伟蓝图在实践中不断去实施,最终在某一天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三)人的本质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和谐全面的发展。其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然而要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摆脱剥削压迫,将人从劳动异化中解放出来,其中一个最重要条件是发达的生产力,使人们从生产力中释放出来,获取更自由的时间,满足自己更高的精神追求,实现以上要求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育的发展,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效结合,马克思认为,培养人的发展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智力、体力和生产劳动三者相互融合,只有教育才能推动现代化水平的全面发展。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习近平提出内源扶贫,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从思想上扶贫,从智慧、技术上扶贫。重视教育扶贫,只有教育才能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例如山西太原实行“雨露计划”对建党立卡的贫困生除免除学杂费还给予相应的补助,太原环卫工子女取得初中以上学历的,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享受免除学杂费加格外补贴的政策。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贫困村教育扶贫,不仅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改变低水平的生活质量,更为了提高农村孩子的素质,用他们的技术和智慧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他们能促进生產力高度快速发展,为我们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内生动力

(一)人的需要的基本论述

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秋和1846年5月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论述的思想。在之前所论述的实践,社会关系,这些观点,追溯其根源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成为推动人类不断进行劳动实践的前提条件,当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需要也逐渐丰富,有精神需要,价值需要等,进而推动人们智力,能力不断发展,因为有这些需要推动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更加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社会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面对我们的当今国情,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其中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基于我们国家快速的发展需要所提出的,但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解决一个最大矛盾,很多贫困区的存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实现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仍然有许多贫困地区没有脱贫,哪怕有一个地区没脱贫,我们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在整个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很大贫富差距,贫困区贫困状况必须解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这样才能满足贫困区人民生活的更好的需求,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二)人的需要与社会实践关系

人的需要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他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劳动,相互交换才能进行生产,单个人的活动在社会中无法生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成为满足人需要的重要途径,人类为满足自己基本需要,只能利用生产工具自觉的能动的去改造自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和历史不断向前迈进,人类有更多需求,人的需要是无限发展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己经获得的为了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基本需要的增加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不断劳动实践,为以后的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满足自己不断发展的更高的需要。

在精準扶贫过程中,人们的需要就是变的富裕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贫困区人口必须通过不断的劳动获取收入,在实践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中以四川仁寿县为例,由于火锅在四川非常流行,他们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花椒,他们将土地统一承包到公司,由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大规模集约化管理,在16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增加1600元,同时他们也种植柑橘,以招商引资形式和当地公司合作建设柑橘产业园,还通过电商扶贫培训,进行网络销售,使产品价格和销量大幅度提升,极大的发挥村民的主能性,不仅取得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而且使村民有了自主脱贫致富的能力,能自力更生。

(三)人的需要对人的本质形成有重要作用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从事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即构成社会关系,人必须在社会中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共同依存,当人际交往需要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其中以利益为核心,人们的奋斗源泉就是利益,成为一种重要推动力,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人们为了自己不同的需要结成不同的人际关系,构成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探清人的需要中社会利益的本质,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在精准扶贫中,我们必须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扶贫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主体不仅仅是贫困村,整个社会成为共同的受益主体,企业在贫困村进行产业帮扶时,不仅使村民受益,同时增加本企业收入,扩大企业知名度,高校通过提供给企业产品或种植技术支持,促进高校的科研项目研究,更好的研究农业技术,不断在社会上进行推广,在教育扶贫中引进高校人才,使高校人才得到发展,最终通过在社会合力帮助下,贫困村逐渐摆脱贫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体为了利益而结成不同的关系,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每个人或不同社会团体掌握的资源也不同,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使彼此需求相互融合,满足彼此多样化的需求。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继承与创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观点符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观点,在新时代习近平对群众观点赋予新的内涵,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所关心的焦点就是我们要关注的事情,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面对扶贫工作中,人们一些等靠要的消极观念,提出要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必须改变贫困群众消极思想,让他们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增强自身 “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自身有无限的潜能,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推动形成社会合力帮扶大格局,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教育扶贫,精神扶贫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精准扶贫中实施五个一批,其中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体现了发展绿色生态的理念,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改造自然环境,面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还原生态环境的本来面貌,同时有效利用自然力,实现脱贫创收,比如邵阳市,田胜村,实行生态补偿转岗巡山护林,实行建档立卡,选取贫困户聘请护林员每天巡山,主要巡查森林火灾,有无偷盗,乱砍乱伐的不良现象,当地还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国家给与一定的补助,既能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也能更好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体现贫困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力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在整个扶贫过程中,人人参与帮助扶贫,提升贫困村民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使人们的文明素质大幅提升,人们之间信任度不断增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运用人的本质中实践的观点,探求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增强认识,提高致富能力,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习近平实践观,他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他注重实践,如果没有他长期以来的实践,长期以来的下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也不会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能实事求的针对贫困群众不同问题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也正是因为实践推动人的认识不断发展,那么多贫困县逐渐脱贫,其中实践成为一个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的体力,智力,大幅提升,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比如,在不断实践中,发展特色产业,会逐渐提高种植技术,研究新品种,销售,运营等各个环节都会做的越来越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速度和质量,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综上所述,从精准扶贫思想中能够追溯到人本质思想的来源,人本质思想也对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與人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成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准扶贫注重精神扶贫,能够真正从根源上扶贫,也是从人的需要角度,不断深化精准扶贫,从精神扶贫带动社会实践扶贫,通过改变意识,在人的不断提高的需求的要求下,推动贫困群众社会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通过发展教育,进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代际传递,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大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6(9).

[2] 孙福胜.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解读及现实启示[J].高教研实验,2011 年 04 期.

[3]刘兴盛.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批判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根据[J]. 唐山学院学报,2015(9)

[4]尤雪莲.黑格尔实践观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09(02).

[5]万光侠:《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山东社会科学》2009 年第 6 期.

[6]赵家祥.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20-26

[7]马捷莎.对人的需要属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2).

[8]李贵敏.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D] [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7.6.

[9]苏昌强.浅析习近平的扶贫思想[J].福建党史月刊,2016(7).

[10]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体现精准扶贫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