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话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19-06-01 07:35冯婷婷黄艳银黄艳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保护优势数字化

冯婷婷 黄艳银 黄艳

【摘 要】关于壮话的保护工作,广西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壮话保护政策法规,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行动,但壮话的保护仍存在民间保护不足、保护手段不够有效等问题。数字化手段在壮话的保护工作中具有及时有效保存海量壮话资料,方便查阅、长久保护壮话资料,易于形象传播壮话,有助于壮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优势,采取开发壮话相关的数字化产品,建立和完善壮话数字平台、壮话数字化数据库、壮话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展馆,加强数字化教学手段,建立完善数字化管理制度等策略可有效保护壮话。

【关键词】壮话;数字化;保护;优势;策略

民族語言,融于民族文化的骨血。壮话作为壮族的特色方言,是壮族文化的精华。“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丧失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学习保护壮话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地方民族语言渐渐式微。如果缺乏有效的壮话保护措施,便难以阻止壮话消亡的趋势。

一、壮话的保护现状

(一)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法规

2017年国家正式印发《国家民委“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早年颁布的《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提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报纸、刊物、各级政务网站,以及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名称、招牌、标牌等都必须标识壮、汉两种文字,且要求“壮文在前、汉文在后”。2018年5月31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个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并于同年8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很好的体现了“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

(二)推进双语教育

对于壮话的传承保护工作,广西在壮语聚居程度较高的县(市、区),集中在1-2个乡(镇)的所有或大部分学校以及县级民族中学开展壮汉双语教育教学工作。支持壮族学生比例较高的普通高中开设壮语文选修课;在壮语北部方言区增加壮汉双语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广西教育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广西实施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县(市、区)共有35个,壮汉双语学校158所,在校生92547人。2016年,广西教育厅、民委、财政厅、人社厅、编办、民语委等六部门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达到30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以上;壮汉双语教学模式日臻成熟,壮汉双语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壮汉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壮汉双语教育特色彰显。” [2]

目前,壮汉双语教育发展、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以及全国双语和谐乡村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壮语文水平考试和壮文规范词语发布步入常态化,壮汉双语教育科学研究还被纳入广西教育科学规划。

(三)加大经费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壮话保护工作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经费列入区级预算。这一举措保障了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投入教育事业,进行双语教育的学校有望改善教学条件,研究保护壮话的其他各项工作也因此注入了更多活力。根据有关规定,使用壮话进行创作、翻译、教学、审定等活动的个人还能根据规定标准获得更高的所得报酬。

(四)实施具体保护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果

教育文献纪录片《壮文》制作精良,被誉为壮文第一部史料片。已出版发行中国首部大众普及壮语学习用书《壮语九百句》,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有广西壮文学校、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壮语文室等专门的媒体和机构,也有全国最大的壮族文化门户网站——壮族在线。

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在媒体宣传和重要活动场合都对壮话予以重视——“壮文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壮族群众代表第一次在庆祝大会上使用壮语发言;少数民族语言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民族文化活动中得到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应用有新发展,开办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县增加到31个,并利用新媒体策划开展了民族语言系列宣传活动” [3]。

二、壮话保护中的存在问题

(一)壮话的民间保护不足

1.壮话的使用频率减少

就目前绝大多数情况来看,壮话的传播交流多存于同辈,尤存于老一辈。孩子从小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学好普通话是基本要求,较高经济水平的家庭还会将孩子送去各种语言补习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着普通话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是否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已经成为一项标准,有些孩子会为自己的普通话带有方音儿苦恼,甚至自卑于自己蹩脚的普通话,更不愿再说壮话。

孩子在学校上学受普通话教学影响,从小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也习惯用普通话而不是壮话。老人的思想也渐渐转化,将重心从重视自己民族语言的传承保转移到下一代的传承教育,为了和小辈进行更顺畅的交流也开始说普通话。壮话的使用者主要是中老年一辈,但随着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会说壮话的中老年人也在渐渐减少壮话的使用频率。

2.壮话使用的场合变少

随着社会发展,外出务工成为不少人赚钱养家的选择。再加上求学、经商等原因,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其他城市。为了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壮族人民学习首先需要改变和适应的就是语言。壮话作为一种民族性、区域性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在壮话痕迹不多的城市生活,使用壮话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较少。

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或壮话稀少的环境,壮话自然而然的会被替代遗忘,讲普通话的习惯迅速扎根。就算是节假日回家,他们也会习惯说普通话或者是壮汉两种语言混说,更甚者会忘记某些壮话如何说。

(二)保护壮话的手段不够有效

1.口口相传易面临断层危机

口口相传是传承保护语言文化的方式之一。“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2009)记载,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60%都分布着各少数民族,而13亿人口中,能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人仅占到5.46%。”[4]壮族作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使用壮话的人数竟不能为这5.46%增多几分份量,壮话的形势可想而知。目前,会听、会说壮话的人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阶段,青壮年和老年人是说壮话的主要群体。会说壮话的老人们不断老去逝去,会说壮话的青壮年们却渐渐不再教授下一代壮话,如此下來,不会使用壮话的年轻一代将越来越多,壮话在口口相传这条道路上易面临传承断层危机。

2.壮汉双语教学存在局限

部分群众对双语教育不理解,认为学好普通话就行,学习壮语没有用,反而会耽误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某些县城和乡镇的不少壮族学生从小就不说壮话,无法理解学习壮话的必要性,不重视双语教学。

壮汉双语教育的考核未被列入广西中考和高考的升学考试内容中,进一步导致了无法形成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有效的壮汉双语教学体系。

(三)保护壮话存在立法缺失

法律是保护民族语言的重要武器,但现行立法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律保护还存在“所做规定多是原则上的、方向上的,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保护力度较小,侵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缺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等不足[5]。

虽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但工作条例属法规范畴,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也谈不上是“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尚未通行,缺乏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法律文件是合理合法保护壮话版权等权益的重要缺失。

三、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壮话的优势

(一)能及时有效的保存海量壮话资料

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海量化存储壮话信息。壮话既有语言又有文字,语音系统和文字系统加起来意味着更多语言文字信息,壮话的文字、声音和音调应该完全保留,再加上起源、发展历程、方言分支、书写规则等有关信息,需要保存的壮话信息庞大。

数字化手段能及时以各种方式记录、储存壮话,且数字化技术手段具有存储容量大、备份安全性强、便于管理的特点。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壮话资料进行压缩整理,占用空间少,不仅解决了容量不足的问题,在储存大量的壮话语音资料和文化资料的同时还提高了保护壮话相关信息的安全性。

(二)方便查阅且长久保护壮话资料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壮话的各种资料可以整理形成有层次且结构完整的目录,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已转化成数字化信息的壮话进行编辑、修改、增减等系列操作,方便后来人在保护壮话的过程中对壮话资料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能让广大民众尤其是研究壮话的学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检索到需要的相关资料信息,也为壮族学校的教学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壮话信息的长久化保护。相较于文本和磁带,资料数据备份、云端储存等数字化手段能使壮话的保存时间更长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不可抗因素带来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更加可靠和安全。

(三)易于形象传播壮话

数字化技术手段可形象化呈现壮话。数字化技术能更加形象、逼真的展现壮话的采录情景,为记录壮话的相关活动,保存壮话活灵活现的“原生态之美”,为后人观摩、学习和传承壮话提供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构建了虚拟世界,跳出时空的局限将无数信息带去各地。数字化手段可实现壮话信息传播的远距化。壮话作为无形的文化,需要优良的载体。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为壮话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数字化手段多样,能进一步拓宽保护、传播壮话的渠道,扩大壮话的传播覆盖面,使壮话出现在更多人群视线内,从而进一步增强壮话的传播效果,而大众也可借助网络了解壮话,为壮话的保护事业献力。

(四)有助于壮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广西,布罗陀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都是以壮话为载体的文化。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壮话语音资源库和档案库,对广西各地方壮话的语音,以及由壮话延伸出的原生态民歌、口述史、民间故事、口传文学、儿歌民谣等相关内容进行建档整理,有助于壮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只有数字电子媒体形式的文化遗产才能更好的被广泛的传承和传播。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壮话资源库进行语音建档,有助于保留有声的壮话以及延伸出的壮族文化信息,而且在数字化的保护和整合利用中,可以使壮话融入社会生活,通过文化传承守护民族记忆,守护地方文脉,防止族群记忆消失,实现区域文化认同[6]。

四、利用数字化手段的保护策略

(一)开发壮话相关的数字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民族语言的衍生品,能使壮话无形化有形且变得更贴近大众生活。

促进壮话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政府可以甄选一些影视剧进行译制,并安排精通壮话的配音演员进行配音,然后对画面进行后期加工剪辑,使音轨和图像无缝对接,最后放到电视平台进行传播[7]。还可以整合与壮话相关的音乐、诗歌、故事、戏剧等文化内容,利用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对其进行故事情节编排和导演,形成影视制作动画。除此之外,更可以制作一些关于壮族题材的影片和纪录片,呈现壮族的语言、口传文学、民歌等方面的内容,放到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

为推进壮话数字化产品顺利开发和健康发展,需政府在各壮话保护工作上给予政策、资金及技术方面等扶持。政府可带头做示范,而后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壮话的数字化产品制作中来,例如基于当下民众对短视频的热衷,可以鼓励当地民众参与到壮话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中来,借助时下兴起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风,结合其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培养专做壮话相关内容的视频制作团队制作内容优质的壮话视频,并运用短视频软件进行传播,为壮话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壮话保护氛围。

充分开发壮话文化产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壮话的影响,不仅能调动人们对壮话的兴趣和认识,还有利于进一步传播壮话,促进壮话的保护和传承。

(二)建立和完善壮话数字化平台

为使壮话的资料得到更好地储存与呈现,在采集、录入和整理完壮话的相关文字和语音资料后,在后期还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优势,加强和完善壮话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可开发新的壮话翻译APP,建立壮话语料库,建立壮话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发壮话学习类软件和在线词典等,主要内容板块可以包括壮话的语音词汇学习和情景对话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对照汉语翻译学习壮话,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语言文化。通过数字化平台共享壮话相关资源,促进壮话的学习和保护,满足广大民众以及专家学者的检索、查询以及翻译的需要,使壮话走向大众,真正能为社会服务,满足民众所需,在这壮话不断被接触、使用的过程,实现壮话的活态化保护。

(三)建立和完善壮话数字化数据库

国家语委提出建立数字化数据库,“旨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国各县域的语言实态(含方言和普通话)记录下来,永久归档建库保存”[8]。新疆宁夏等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区在保护其语言方面都建立了数字资源平台,证明建立语言数字化数据库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建立壮话口语数字库,并与GIS平台数据接口,实现壮话口语库后期管理应用的动态监控和集成共享。壮话口语数字库将通过人机交流模式,模拟多种实用对话场景,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实用、轻松的壮话口语学习平台,学习者通过眼看、耳听、口说三管齐下,配合智能的语音分析技术,分析出学习者的发音、语调、轻重音和节奏等问题给出分数评价,让学习者在一个自如的空间练就一口地道壮语。建立壮话口语数字库,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壮话,同时也为壮话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便捷,为后人学习壮话提供了便利。

(四)建立和完善壮话数字化图书馆

1996年,我国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壮话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条件。

壮话数字化图书馆能利用多维扫描、数字摄影、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壮话信息的高精度获取,将壮话的现存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录入、整理,数字化共享壮话信息资料,使大众能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上进行数字化阅读,大范围的为大众进行数字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壮话的被使用率。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对壮话有极大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为后人研究、学习壮话提供了便捷。

(五)建立完善壮话数字化展馆

视觉感知是五感第一感知。

数字化展馆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虚拟世界,陈列展示重要对象。利用三维场景建模、特效渲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日常生活壮话对话、唱壮歌、唱壮戏等情境,将大众带入壮话世界。全息展示、互动投影等技术带来更多互动感,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展示壮话的文字、声音、图频及3D模型能鲜活的展现壮话,使壮话变得具体可感而靠近生活。线上构建VR虚拟展厅,让大众不出门也可交互体验壮话数字展馆。

建立数字化展馆符合当今展馆的发展潮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多维展现壮话、立体化壮话,能引发观众的浓厚兴趣,促进壮话的保护和传播。

(六)使用数字化手段教学壮话

学校教育是壮话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部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手段进行壮话教学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壮话,激发学习活力还能弥补教材的不足。使用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网络直播等数字化方式进行壮话教学可优化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为学习壮话的群体提供更多机会。结合教材和数字化手段教学,在不脱离课本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增长知识,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双语教学经验,有利于增强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完善双语教育体系。双语教学不仅要抓主科,还要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关部门整理的壮话歌曲可作为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素材,据此设计音乐数字化声势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受壮话的“音”,学习壮话事倍功半。

(七)建立完善壮话数字化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壮话数字化管理制度有利于在实践进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有序的推进数字化保护壮话进程。

建立完善壮话数字化管理制度包括“数字化资源的储存管理制度、共享制度、版权制度和开发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主要内容有“存档流程管理权限的分配、资源编辑流程等;对于不同责任主体搜集整理的民族语言数字化资源如何共享、共享内容限定等;数字化产品的版权认定、以及基于网络分享的民族语言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等;数字化文化产品的管理方向和内容”[9]。数字化保护壮话要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权责明确,细化壮话在保护及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好预防措施,能极大程度的为壮话保驾护航。

五、结语

壮话是壮族语言,是壮族文化精华。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很大的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保护壮话不仅要保护其本身,更要保护其中蕴含的“文化”。保护壮话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多样,除了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而有效的举措,实现壮话保护和传承的活态化。保护壮话不是死板的保护而是要让壮话的使用率和再使用率提高,充分发挥壮话的价值,让壮话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壮话的保护和传承,使壮话活在当下,充分发挥壮话的效用,发挥壮话的应有作用非一日之工,也绝非一人之责。保护壮话需要大家携手,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单江秀.论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系统——兼谈通海县兴蒙乡卡卓语的语言文化保护[J].宜宾学院学报,2008(8):86-88.

[2]2020年壮汉双语学校达300所、在校生达15万人广西出台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http://www.gxedu.gov.cn/Item/13024.aspx,2016-04-26.

[3]学习使用壮文 保护传承壮语——《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解读[EB/OL].http://www.gxmzb.net/szb/html/2019-03/01/content_29632.htm,2019-3-1.

[4]杨彬.国外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213): 209-214.

[5]黄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保护现状及立法探讨[J].法制博览,2018,(3):182.

[6]闫静.乡音的守望:地域方言的数字化保护[J].中国档案,2016,(8):38-40.211.

[7]马媛君, 撒兰创, 张玉梅.青海循化撒拉族语言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电影译制为例[J]. 才智, 2016(6):204 -205.

[8]李宇明.論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J].中国语文,2010,(4). 356-363+384.

[9]张静,李醉海.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数字化”保护探索——以西北部分民族语言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09):200-203.

猜你喜欢
保护优势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矮的优势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画与话
数字化制胜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