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白山民间故事看满族社会性民族意识

2019-06-01 07:35王悦卫伟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八旗民间故事

王悦 卫伟

【摘 要】社会性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过程中同其他民族的交往而产生的对主体与客体间的判断选择,是作为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基于对自身及对方所进行的对自我的判断和选择。起初,这种意识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极力维护本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成熟,表现出更多的是民族间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关健词】长白山;民间故事;满族;社会性民族意识

一、自强的民族意识

满族发祥于长白山的族源意识,在入关之前即已相当强烈。在八旗的主力入关之后,满族主体离开故土的情况下,满族的这种族源意识更加浓厚,这在种种方面都有所表现。在努尔哈赤对女真的战争中。随着其势力的强大、人口的增加,他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创建了黄、红、白、蓝四旗,又分别称为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其旗色皆纯色。后来努尔哈赤为了顺应满族的社会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创建八旗制度,即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颜色的旗。而除了四正色旗外,其他黄、白、蓝都镶以红,红镶以白。同时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也编在了旗内,这是在其原先的牛录制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的。二者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于当时黄白红蓝四旗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故事,讲的是八条龙。起初,他们彼此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谁都不佩服谁,总想试着打一架,十分不团结。就在某一天,玉皇大帝得知了这件事之后,十分恼火地说:“你们这群傻瓜,都赶不上那些凡人,他们都明白那个道理,叫做只要心齐,即便是泰山也能移动起来呢!假如你们能做到团结起来,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之前你们不能取胜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了。”小龙们一听,一下子就领悟了其中的含义,纷纷表示要联合在一起,重新回到天上,同心同力,就像文字的金,金字的笔画是八划,就是这八条小龙结合组成。金字上的两条龙头合起来,就成为了金字头上一撇一捺,他们齐心协力,在太阳和月亮之间一拱,就将太阳和月亮分开了。太阳和月亮分隔开以后,太阳跑的尤其快,于是跑到了前面去了。月亮因为跑得特别慢,于是就被远远地落在了后边。这件事过后,这八条小龙都十分疲倦,竟不知怎的突然掉了下去,就在这时,天空刮起了狂风。巧妙的事情发生了,不明行踪的八块颜色不同的布掉在了地上,而掉下去的小龙奇迹般地每一条都落在了一块布上,便成为了当时的八旗。

在皇太极执政时期,承接了把民族意识作为本民族崛起与强盛其基础条件的思想,分别建立八旗的满洲、蒙古以及汉军,在强化民族意识和历史地理两个方面寻找民族根源,使得这种民族的意识更为深化而系统。即便如此,满族仍然在以长白山为发祥地的族源意识的驱动下,对东北满族发源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八旗最开始是来源于满洲的狩猎组织,同时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即“八旗制”。关于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在呼尔哈河的中下游地区,大约有二十多个寨子。在三个兽群轮番骚扰下,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后来,从呼尔哈河上游来了个人,他一开始教当地的人们学习射箭,后来又教他们怎么防御敌人。终于战胜了这三个兽群,那里的人们也重新获得了幸福。这个人在之后也被供奉为了“狩猎之神”。尽管已经不可考证其内容的虚实,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制度使得人们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存技能。顺治初年,八旗入关未久,是统一和稳定的阶段。大量军事、政事和繁杂的事物困扰着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清政权。顺治一朝,虽然仅仅存在了十八年,但却在巩固与稳定民族发祥地方面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措施,显示出俄满族强烈的族源意识。八旗不同于别的社会体制,虽然在集团的内部还有一定的区别,然而对比其他,集团的内部也有了较多的相似性并趋于一致。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油然而生出了一种超越自己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可以说八旗的这种族人意识在清朝初年就已经开始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乾隆时期,这种民族意识也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巩固,尤其是汉军出旗的事件在此之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汉军出旗这一事件在当时是为了解决八旗生存状况的一种举措。“出旗”这一举动不但暂时缓解了八旗生存状况的矛盾,其中产生的更大社会效果就是加强了八旗的民族意识。由于在清除了较多非正身的旗人同时,特别是大量的汉军之后,八旗子弟变得多了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八旗子弟对自己的身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八旗内部的满汉蒙差异也开始缩小了,变得更加相互认同。

八旗并不是普遍所认知上的集团社会,其中旗人同时拥有着两种差异极大的身份,那就是“兵”和“民”。在入关之后,维持统治者自身民族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统一成为民心所向,也成为了八旗的职责所在,八旗担负起了更加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义务,八旗的民族意识也因此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丰富和提升。纵观清代不可计数的各种的战争,只要有八旗的军兵参与,或在这之中关系到了国家民族的战争时八旗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文化发展这一角度来看,清代是中国文学集大成的时期,凡诗词、小说、戏曲等,乃至各种民间艺术,也都达到了繁荣的程度。从八旗人民积极参与到文学艺术这一领域的热忱来看,这一时期的八旗意识是充满着鲜活生命力的。虽说起初的八旗意识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而设定的,但到了后来也逐渐地上升为了与国家命运相一致的高度。

二、自信的民族意识

在女真意识和八旗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家意识也逐渐开始萌芽。其国家意识是社会性的,是隶属于整个社会群体的,在社会大背景下才有了这个宽泛的概念。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的产生,一开始是由于他们想要天下一体的雄心壮志,后来其他各个民族也都被纳入到了其中,成为一员,为中国的民族关系奠定了格局。正是由于这样的精神,使得当时的民族意识是自信自强的。满族的社会性的民族意识,是凝聚民族独立、民族自主性的中坚力量。也因此形成了所谓前期的排外性,这是民族意识尚未完全成熟的表现。但到了后期,在融合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满足自身特有的社会民族意识。在统治者和各个族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国家、民族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比如火的发明,使人们有了人类对火的崇拜。在满族时期举行盛大的火祭时,往往通过表演一系列类似于吐火等高难度火技来表达尊敬,迷路之时,甚至利用火的方向来为自己指路。也因此灶神成为了满族人民最为信奉的神。甚至在每年都固定为灶神叩拜,祈祷。

关于灶王爷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名为《灶王爷的来历》:人们在自己家的灶房墙上贴了一幅画,要人们学习丁香的勤劳,杜绝张郎的好吃懒做。再之后,张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恶习,就成了灶王爷,而丁香也就理所应当成为了灶王奶奶。因此从人们对火神的崇拜中,也明显可以看出的滿族社会意识这一特点。

在顺康雍三朝时期的几位皇帝的民族意识是较为强烈的,在保护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几乎所有制度之类都遵循明朝,可称之为“清承明制”。在维护汉族地区稳定的同时,对少数民族也采取了相对应的政策及制度法规,以此来作为维护蒙古、西藏等地稳定的工具。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做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使得各民族逐步地从分裂走向了统一,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使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八旗民间故事
民族意识与乡土认同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八旗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