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的应用效果

2019-06-04 03:13兰玉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全血脑出血下肢

兰玉葱

(福建省龙岩市博爱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脑出血具有病死率高、发病进展快、病残率高等特点,属于神经科常见病,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目前常实施手术治疗,但由于高凝状态、制动、术后卧床、血管损伤、术后应激反应、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其属于脑出血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可导致致死性肺栓塞,还可形成严重后遗症,增加患者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为了促使病情康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还需加强护理指导[2]。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护理方式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价值性,如下文所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 料

试验对象的120例均在2018年1月22日至2019年1月22日期间收治,而研究人员为脑出血患者,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各有60例。入选标准:(1)患者均在发病后2小时入院就诊;(2)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呕吐、头痛、神志不清、肢体瘫痪等症状;(3)患者均存在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肝肾心等脏器功能异常患者;(2)排除抗凝药物过敏或治疗禁忌证患者;(3)排除入院前存在静脉血栓患者;(4)排除临床资料不齐全患者;(5)排除肢体活动障碍患者;(6)排除深静脉血栓患者。

观察组平均年龄(66.74±2.44)岁,平均病程(10.38±2.58)天,平均出血量(35.41±2.74)ml,平均体重(62.48±5.48)kg;性别:男性 31 例,女性 29 例;合并症:25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冠心病,21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平均年龄(66.56±2.78)岁,平均病程(10.51±2.79)天,平均出血量(35.22±2.11)ml,平均体重(62.59±5.22)k;性别:男性 32 例,女性 28例;合并症:26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冠心病,22例合并糖尿病。两组资料(体重、出血量、病程、年龄、性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耐心为患者介绍脑出血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产生因素、治疗方式、诱发因素等知识,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疑问,同时做好相应鼓励、安慰工作,鼓励患者抒发内心不安、焦虑情绪,尽可能消除内心不安心理,避免情绪激动,保持良好心态,为了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住院环境,还需将室温调整为25℃,湿度维持在55~56%[3]。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方案,主要措施:(1)在术后需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术后2小时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使用心电监护仪,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被动运动和肢体按摩,首先可在脚后跟放置软枕,促使床与小腿保持20~30°,保持小腿悬空状态,在早期可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包括踝关节的内外翻、跖屈、踝关节被动背伸运动,每日2次,每次运动15~20次,每个动作重复20 次[4]。

(2)在帮助患者按摩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时,需注意力度,且从远端向近端按摩,每侧肢体保持每分钟15~20次。同时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早期无运动意识,对此还需在麻醉作用消退后,帮助患者翻身,且保持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频率,在患者意识、肢体运动恢复后,便可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5]。

(3)主动运动包括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背屈、深呼吸运动,踝关节还需进行外翻、内翻运动,同时还需加强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在进行主动运动时,需先进行10次深呼吸,然后从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跖屈运动和背伸运动,在进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运动时,保持收缩状态5秒,再保持放松状态5秒,各个动作重复20~30次,后期可增加运动量和运动频率。除此之外,还需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运动。

(4)用药护理:术后还需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穿刺,可在皮下注射5000~6000IU低分子肝素钙,每日2次,并静脉输入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4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膝上周径差、膝下周径差、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各时间段的VAS评分。

VAS评分[6]:主要评估患者护理后7天、14天后的疼痛状态,若分数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最高分值10分,最低分值0分。

1.4 统计学处理

VAS评分、膝上周径差、膝下周径差、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属于T检验,用(±s)表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卡方检验,用(%)表示,当P<0.05时,意味着统计差值存在对比性,且运用了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VAS评分

观察组护理后7天、14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 对比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膝上、膝下周径差均短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2.3 对于血液流变学

观察组护理后全血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 3所示:

表1 对比两组VAS评分(±s)

表1 对比两组VAS评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6 0 6 0护理前(分)4.8 6±1.2 8 4.5 9±1.5 4 0.5 3 2 1>0.0 5护理后7天(分)1.7 4±0.3 5 2.9 6±1.4 1 2.4 1 5 1<0.0 5护理后1 4天(分)0.4 5±0.0 2 1.7 4±0.4 4 1.7 4 5 8<0.0 5

表2 对比护理效果(±s)/[n(%)]

表2 对比护理效果(±s)/[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统计值P值例数(n)6 0 6 0膝上周径差(c m)3.1 5±0.4 2 3.9 8±1.7 5 1.6 5 3 2<0.0 5膝下周径差(c m)2.0 1±0.1 1 2.9 8±1.7 5 1.7 4 1 2<0.0 5下肢深静脉血栓0(0.0 0)1 1(1 8.3 3)1 0.2 5 8 4<0.0 5

表3 对于血液流变学(±s)

表3 对于血液流变学(±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6 0 6 0全血方程K值6 2.7 8±3.1 9 7 8.1 5±5.5 4 2 5.8 4 5 4<0.0 5红细胞聚集指数4.1 1±0.1 1 4.8 9±0.5 7 1.3 2 5 4<0.0 5全血高切还原粘度5.3 3±0.4 1 6.8 9±0.5 8 1.7 4 5 8<0.0 5全血低切还原粘度3 8.7 4±3.2 2 4 0.1 9±4.7 5 3.4 1 2 5<0.0 5

3 讨论

经研究统计,脑出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主要诱因包括:(1)肢体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导致下肢血液清除率下降,血液向心流速降低,造成静脉泵功能丧失,减少静脉回流,减弱肌肉收缩力;(2)对静脉挤压作用减小,增加血液粘滞度,促使血液处于淤滞状态,减弱下肢肌肉收缩力,进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3)术后可因为短时间内无法活动,可促使血液淤滞,促使静脉管壁紧张性降低,静若肌肉收缩力,引起血栓。若加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常规护理无法在根本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仅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和疾病护理,效果不显著,因此还需进行预防性护理指导,从而获取满意效果,促使病情恢复。

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通过早期的肢体功能运动,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微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对外周血管壁施加压力,进而促使腿部肌肉收缩,同时通过保持下肢肌泵功能,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进而利于静脉回流,通过深呼吸活动,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回流,增加膈肌运动,进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加速病情康复。

总而言之,预防性护理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用于脑出血患者中,可保证护理模式的经济性、安全性、简便性,更利于预防血栓形成,促进静脉血回流,提高下肢肌肉肌力,进而促使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全血脑出血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