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019-06-04 01:07沈慧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沈慧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而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4-001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0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体工匠精神;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工匠精神;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急需关注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016年以來,国家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制造向中国仓Ⅱ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巨大转变提供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动力和政策基调,工匠精神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敬业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这种品质除了一般的企业单位员工应该具备的,还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各行各业。

(二)行动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创新最能彰显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专注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专注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情,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敬业态度和职业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素质和要求。专注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不好高骛远、不贪图名利、不虚荣浮躁,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对一件事情的坚守与执着。

(三)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高职院校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持。德才兼备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同时,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转型。高职院校的功能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可以通过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帮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真正实现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转换。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一)社会的认可度存在一定的偏差

1.社会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比如,在考试招生中,职业院校就是在最后批次录取。同样,高职学生就业后,他们成为新的产业工人。但是,产业工人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因此,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便考虑到就业后不愿意当工人,而选择一些偏文科的专业。

2.部分群众盲目崇拜德日工匠精神。从整个世界来看,德日这类国家把工匠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精益求精、专业专注、创新进取等品质是名列世界前茅的。目前,工匠精神的热潮引发了一波波海外购物的盛宴。2017年8月25日,全球领先的开放性电子支付平台PayPal联合研究咨询机构Dat-away(零点有数)发布了《2017中国海淘消费者购物习惯及支付偏好调研报告》据悉,调研选取了中国海淘消费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及线下座谈会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中国海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与支付偏好。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分别有高达66%和65%的受访者表示,“质量保障”与“正品保证”是自己进行海淘的主要原因。少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深受其影响,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认识偏差,甚至有认为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忽视对中华工匠精神的传承。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成效不显著。“双师型”教师,即“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特有的一种教育特色与优势,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是需要大力支持与建设的新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双师型”教师是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最直接的影响者。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60%以上是应届毕业生直接应聘上岗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来源于书本,也没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重视“双师型”“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认定概念不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认识模糊,同时不能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相应的平台与发展。比如,部分教师在下企业锻炼的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开发过程中,而出现了不少教师下企业成为一种形式。更有少数高职院校,由于新专业的不断增加造成整体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只能疲乏应付于日常教学活动,没有时间下企业进行锻炼与实践。

(三)理论教学课时远超实践教学课时。教学改革一直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也是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高职院校提倡的教学做一体化、理实结合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是一些陌生的词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不太热衷于实践教学。因为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压力比较大,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而教学难以出高水平成果,加之实践教学受制于设备、场所、安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远超实践教学课时。而实践教学活动,才是让学生最直接感受工匠精神的途径。

(四)没有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园职业素养的宣传教育方面仍有待提升,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学风班风建设还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重点培养内容,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引导显得较为薄弱,学生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考核细则中体现较少。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尽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追求应付上级检查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校园宣传、教育活动较少,校园缺乏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部分高职院校即使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由于经验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而流于形式,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方面效果不明显。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营造社会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识氛围

1.紧密家校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工匠精神。家校联系工作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的薄弱工作。家长认为学生经过高中的艰苦学习、高考选拔进入高校,可以放手;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这样造成了家校联系较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班主任向学生家长推送工匠精神相关的新闻、案例,在学生取得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时,及时向家长传递喜讯等,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全社会对工匠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2.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国外商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引导学生避免盲目崇拜德日产品而产生的消费。崇拜德日产品没有问题,关键让学生明白要将这种崇拜之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升我国的产品质量,形成了为中国的产品走人世界前列的强大决心。

(二)全面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中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身上所特有的品质。因此,学校应该全面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形成激励制度。这里的激励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培养成具有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二是学校培养的“双师型”教师,每年进行一定的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形成良好的氛围。

2.搭建实践平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数量上是可观的,有的学校能达到85%以上。但是这些数字的背后,还有值得关注的内容,即“双师”质量。据调查,并不是教师不愿意下企业锻炼实践,而是到了企业后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经营过程。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应该进行深度融合,深度合作。比如,高职院校在技术开发、专利申请、课题申报、学生培养、教师培养方面应该与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态势。如此,可以让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锻炼实践中去,从而,将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行业的发展等等及时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

1.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比例。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难度较大,对系统理论学习的兴趣教小。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技能菜单”专业教学比较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某一专业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技能菜单”。这些“技能菜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当前企业对某一岗位要求掌握的技能,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课时。学生根据这些“技能菜单”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这样一来,能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并很快能够适应岗位工作。

2.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必须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一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感受企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对将来所从事的岗位有基本的了解。二是,组织学生到相应岗位上进行实训,学习该岗位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实现企业实践教学;三是实行企业导师制度,实行个性化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四)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1.大力宣传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宣传工匠精神,可以开辟工匠精神专栏,将工匠精神新闻、典型工匠人物、学生技能竞赛获奖、院系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开展互动话题讨论,人脑人心,强化宣传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匠精神主题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積极组织工匠精神主题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学校工会可以组织校园劳动模范、匠心能手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代表的影响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工匠精神的普及教育和培养过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