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旅游资源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探析

2019-06-05 08:12伍康钦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乡土资源乡村振兴

伍康钦

【摘   要】 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活休闲方式有了更高的诉求,乡村旅游成为当下人们远离城市喧哗,追求生活静谧的好去处。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呈现了底蕴厚重、特色鲜明,海陆兼顾,和谐融洽,红色情结、感召人心等特性。但传承主体缺失、宣传推介缺位、保护力度缺乏等显性问题与隐性危机隐匿其中,急需寻求切实有效的途径解决其中问题,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半岛元素;凸显海丝文化格调,深化人文底蕴;激活革命文化价值,擦亮红色记忆;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重要途径。既凸显“有形文化”的品牌特色,又发挥“无形文化”的乡愁基因。

【关键词】乡土资源;旅游资源;乡村振兴;红土文化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red earth culture in leizhou peninsula, guangdong province

Wu Kangqin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524088)

[Abstract] People's growing better life needs to have a higher demand for lifestyle leisur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good place for people to stay away from the noise of the city and pursue a quiet life. The red eart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leizhou peninsula in guangdong province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ound depos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both land and sea, harmony, red complex and inspiring. However,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subjects, the absence of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the lack of protection and other obvious problems and hidden crisis are hidden in it. Rely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highlighting the peninsula element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style of Hester, deepe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ctivat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value, polish red memory. It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br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ngible culture", but also displays the nostalgia gene of "intangible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y culture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应地,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活休闲方式有了更高的诉求。“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这是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乡村旅游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毋庸置疑,乡土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1]。乡村旅游能盘活乡村特色资源发展,推进产业兴旺、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它是实现打赢扶贫攻坚战、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战略基础。因此,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地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加强旅游与乡村高度融合、增进农村旅游资源附加值,拓宽农村产业相关链条,提升乡土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正是急需我们去思路和解决的问题。

1  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特性

1.1  底蕴厚重、特色鲜明

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源于唐代贞观自治时期,因该地区多雷而著称,雨水充足,自然气候适宜,孕育了一大批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乡土旅游资源。如,“南方兵马俑”之称的雷州石狗,它作为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最典型代表,一般安放见诸于村口、宗祠、屋前等,因其用石头雕刻而成,历史悠久,造型千姿百态、神情迥异,成为当地人崇拜敬仰的图腾,象征着人们渴望自然庇护,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再如,“舞蹈活化石”的傩舞,它源于商代图腾祭祀驱逐疫鬼仪式,以最古老各式奇样的傩面具,将表演、美学、雕刻浓缩而成,成为当地独具红土文化特色民俗艺术;“东方一绝”美称人龙舞,有大人和孩童组成,由龙头、龙尾、龙身组成,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海边进行演出,象征着当地人对龙的敬仰,成为雷州半岛海洋民俗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醒狮、雷剧等具有当地特色旅游资源,苏轼、汤显祖、李纲等历史名人曾到过此地,人文底蕴深厚。

1.2  海陆兼顾、和谐融洽

雷州半岛,就其地理位置而言,与海南岛、北部湾等相接壤,也与内陆地区相连,可谓是一半海地,一半陆地。随着人类探索海洋文明发展,雷州半岛海洋文明便应运而生,最明显的是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古港,作为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根据《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有已程不国,汉之译史自此还矣”。由此可见,雷州半岛汉代时期孕育了海洋文化,此外,人龙舞、南海神、冼太夫人、龙母庙等带有海洋文化元素。但海洋文化发展并不意味着排斥陆地文化,相反,它们实现错位发展,和谐融洽,如,这一时期的陆地文化代表石狗、傩舞、雷剧文化仍然蓬勃发展。此外,两种文化民族代表,岭南土著俚人与入居闽南人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1.3  红色情结、感召人心

雷州半岛地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最具有代表性是南路革命红色资源。它是广东四大农民革命运动之一,由雷州半岛遂溪县黄学增在大革命时期,从广东雷州半岛发起,先后成立了粤桂边纵队、滇桂黔边纵队等,革命之火传播两广、滇黔等地区的农民。大革命时期广东南路农民起义的革命运动,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时间还早,“雷州青年同志社”成为我国乡村较早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组织。周恩来总理对黄学增领导南路革命事迹给予高度评价,成为两广地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革命基因,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永葆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此外,雷州半岛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建于光绪年间,其建筑建构具有明显法国建筑风情,见证了雷州半岛兴衰历史,它成为近现代历史教育,顽强抵抗外来列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2  令人深思: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旅游资源隐匿显性问题与隐性危机

2.1  传承主体缺失

城镇化发展悄然而至,乡村人口呈现“空心化”、新老传承人“断层化”现象较为普遍,加之,乡村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在主客观因素制约,雷州半岛红土文化同样出现类似问题,以致乡村红土文化因传承人缺失导致将来这些资源可能枯竭。如人龙舞、傩舞、雷剧、木偶戏、泥塑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面临新老传承人青黄不接。其中,因非物质文化传承经济收入与从事其他职业对比悬殊,经济因素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其次,外来文化、大众文化大行其道,非物质文化难以满足时代发展诉求而断裂瓦解;最后,非物质文化在形式、创意等方面不足,传承形式过于单一简单化,容易让现代人在大数据时代产生审美疲惫。

2.2  宣传推介缺位

旅游与文化本身有天然联系,其中,必然离不开宣传推介作为中介。雷州半岛红土旅游文化资源可谓五脏俱全,涵盖了民俗、工艺、建筑、景观、休闲等领域,“宗祠、名人故居、古商埠遗迹、古遗址、近代建筑、法国租借地遗迹、抗法史迹、近现代革命史迹、以古徐闻港等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文化古迹,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雷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2],由于雷州半岛红土旅游文化定位缺乏深入挖掘,没有将它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名片,推介旅游文化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吸引力。再者,现代都市人们生活节奏单一乏味,厌倦了城市喧哗与烦躁,急需回归自然,崇向自然,以寻求一份静谧以安顿心灵。那么,宣传推介的旅游资源成为现代都市人首选因素。

2.3  保护力度缺乏

据悉,红土文化旅游资源,“消失文化古迹就共计127处,消失率达6.2%;保护效果较差的有500处,占总量的24.3%”[3]。由此可见,红土文化保护力度极为缺乏,究其原因,人为破坏主观因素尤为明显,回顾近代历史,文革期间,某些红土旅游文化资源,如雷州石狗、傩舞、木偶戏等在清除“牛鬼蛇神”运动中被人为破坏,导致这些旅游文化资源难以恢复历史原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改建设成绩喜人,但人文破环现象时有发生,如古落村庄景观、原始古老建筑等,因建设发展需要被拆除。此外,人们保护意识淡薄、资金短缺、专职文保人员缺失等客观因素制约,在数据收集、档案整理、抢救保护、恢复原貌等方面难以开展。

3  走向应然:红土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挖掘红土文化历史旅游资源,擦亮雷州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突出雷州半岛作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的地位,强化文化品牌的魅力。据了解,“雷州半岛地区普查出文物2129处,新发现1535处、复查594处。其中古遗址233处、古墓葬201处、古建筑944处、石窟寺及石刻8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699处,其他2处”[4],由此可见,雷州半岛红土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多、种类广,因此,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活跃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发挥它们在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有效地促进文化、生态、品牌等有机融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的建设。

3.2  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半岛元素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包括民俗物质文化与民俗精神文化。其中,不乏雷州石狗、古落村庄、泥塑、飘色等民俗物质文化,也不缺少诸如工艺、技艺、人龙舞、傩舞、木偶戏等民俗精神文化,它们反映着雷州半岛人民敢为人先、勤劳勇敢、淳朴民风等精神。因此,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民俗文化,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为着力点,促进民俗文化在品质发展,强化雷州半岛元素,提升民俗文化审美价值,积极挖掘民俗文化正能量元素,做大做强民俗文化在表演、审美、娱乐、休闲等方面价值,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一方面,促进民俗文化以活化态形式传承,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独特魅力吸引旅游者,開拓眼界,体验民俗文化,增进知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诉求,汲取雷州半岛文化的精神营养。

3.3  凸显海丝文化格调、深化人文底蕴

千百年来,雷州半岛因海而生,徐闻古港作为汉代时期我国通向南亚和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海丝文化格调尤为显然。作为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海洋文化的追溯,它生动记载了雷州半岛文化人文风情与文化底蕴,因此,积极挖掘海丝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湛江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优势,抓住海丝文化申遗的机遇,以徐闻海丝文化古迹遗址为基础,重点将古驿道、航标灯、祭海神台等具有浓郁海丝文化元素作为地理坐标,理解海丝文化内涵,突出雷州半岛海丝文化人文属性,开发海丝文化旅游工艺品,深耕海丝文化产业附加值,将游学参观、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等相结合,以形成海丝文化与乡村旅游振兴发展良性互促机制。

3.4  激活革命文化价值,擦亮红色记忆

“今年1-6月,驴妈妈旅游网平台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00后占比5%,90后占比8%,80后占比24.9%,三个年龄层占据总人数的37.9%”[5]。由此可见,红色旅游文化成为年轻群体消费的主流人群。雷州半岛具备丰富红色旅游资源,拥有广东南路革命和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它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是旅游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体验式教育等重要载体,也是当下团队拓展、社会实践研学、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素材。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独具特色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以革命遗址为基础规划红色旅游路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历史材料、图片、纪念馆、纪念碑等,衔接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延伸红色旅游资源产业链,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文化、历史古迹等有机统一,让他们在了解红色历史,体验生活,领悟真理,增加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 21(3):12-19.

[2] 卓朝兴,胡永德.湛江文化古迹保护现状堪忧[N].湛江晚报,2012-03-11.

[3] 陈凯杰,莫小兵市古迹协会调研全市文物古迹[N].湛江日报,2016-8-24.

[4] 卓朝兴.雷州半岛1535文物掀起盖头来[EB/OL].http://www.gdzjdaily.com.cn/zjnews/zjculture/2010-06/04/content-1213009.htm

[5] 2018红色旅游报告[EB/OL].https://www.meadin.com/156251.html.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乡土资源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