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的腔调与味道

2019-06-07 15:06张林华
西湖 2019年5期
关键词:老派味道

张林华

《文汇报·笔会》编辑潘向黎女士来莫干山参加文学活动,临别送我一本《2017年笔会文萃》,特意关照:“好好看看,这里的文章(老)纯粹,有味道。”好好好!我在爽快应允之余,连夜翻读琢磨,不惜为“纯粹”与“味道”的命题而费时劳神。

“味道”是啥味道?当然是好味道。什么样的文章才够得上“纯粹”二字?人家没说透,摆明了要我自己去揣摩领会,这很考验悟性,没得说,只有遵嘱仔细翻书。这一看不要紧,还真实实在在读到了几篇自己感觉味道十足的文章,譬如沈芸的妙文《老派》。乍读时觉慢条斯理,似乎拉拉杂杂有些散,细读之下始见功力。通篇讲的是老派上海人的日常起居、饮食习惯,到方言俚语,说的是最普通的世俗生活,从满口方言到品尝小吃,老派上海人都讲究,有特点,就是有“腔调”,不将就,实在妙趣横生,而且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中揭示和展现“海派文化”的精髓,以及类型上海人的生活格局。

我读这篇《老派》,或许比别的读者更多一份亲切感!首先当然因为沈芸的祖父夏衍老先生曾经在我的家乡某小镇读小学,面子上似乎就有一分老乡情谊,更主要的,还是内心深处对文章叙述内容的高度契合与认同:

我对老派的推崇,源于我的祖父夏衍,他在饮食起居上是个老派人,就像冬天他身上总爱穿的丝棉袄。

我们的太祖母和祖母都是浙江德清人,据我姑姑说,我们家烧菜的本源是德清口味。我爷爷不喜欢带味道的蔬菜,不吃韭菜,香菜更是不进门。不吃大蒜和生葱。老派人自有一套老派的坚持,我爷爷说在某些方面,他是“顽固分子”。

我因此而感慨的是,这居然就是时光流逝大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一个普通市民与夏老竟然十分接近的口味偏好,除开对韭菜并不忌口,其他方面则并无二致,所以我也是一个“顽固分子”。对于自己喜好口感的坚持,是“老派”风格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事实上,夏衍老先生的故乡人,才是这方面的“顽固分子”群体,而且真正“顽固”到底。即如今日,家乡有个叫新市的古镇,依然极有耐力地保有这种做派,历世事变迁风云际会历史沧桑,格外倔强地经营着那抹古镇旧韵,至今天仍无本质的变化。最显著的是日常生活的慢节奏,在这个烦乱浮躁的时代里,多少显得有点落伍。即使早有了电器烧水,你还能看到有市民骑辆脚踏车,书包架子挂两只铁架,装的是两只热水瓶,去开水房打水。这事非关“省铜钿”(可能也不无这个因素,不好太武断),只因习惯使然。一形成习惯,想改变也难。炎炎夏日,即使有空调,还喜欢团团坐、摇蒲扇,纳凉工夫可以扯山海经。张家长李家短的:诸如西栅头许家老二当导演,片子在东京获了奖;东栅头陈家丫头高考夺了全市状元,等等。讲趣闻轶事,多半是这种有文化、显得体面的话题,谁谁谁发洋财、闹花边什么的内容反倒是少见,这也是颇耐人寻味的地方。

方言俚语仍是老家每个小镇上最通用、最易识别乡人的工具。比如“有味道”,是一句赞扬话,夸奖而有节制,留有充分余地。实在好出一定水平,才肯说出味道“交关好”或者味道“好得不得了”这样的赞语。再比如沈芸文中提到的“肉麻”,你万万不可照搬《辞海》里的权威解注,把它理解成“因为轻佻或虚伪而引起的某种不舒服感”,那可就差之千里了。单看字面,你断想不到它竟是“喜欢”的意思,而且这种喜欢还不是一般程度的喜欢,也不完全同于“怜爱”;涵义较为丰富,是一种带有深切情感的怜爱,通常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至少是同辈间使用。还有“小赤佬”、“小戳气”、“小巨头”等词,皆不一定是贬义,而很可能是昵称、爱称。其他如咒语骂人话,听着蛮狠却都不见力道。最凶的骂人话,不过是“吃一记杀头巴掌”;讲过算数,多半并不真动手,更与吓人的“杀头”差不知多少条河港哪。

还比如坊间称谓,也偏偏显出那么一点特别来,幼童少年路遇长辈,礼貌称呼张口就来:“芳芝阿姨”、“杨刚姆妈”,多半带着长辈名字一块喊,不仅不讳名,左邻右舍的反顯得熟稔自然。更有意思的是同辈间的打招呼,往往会跟着小辈叫,客客气气,自自然然,此时完全不受辈分约束,透着那么点亲切与谦卑的意味。

新市有“千年古镇,江南小上海”之称。我相信,敢自称“小上海”是需要底气的,事实上全国自称“小上海”的地方也不独新市一家,但在许多乡亲看来,新市的气质最相近。《林家铺子》、《蚕花姑娘》这样的电影只配在新市这样的地方拍,味道才出得来。粉墙黛瓦、古桥流水,家家枕河、户户楼宇,商业发达,不仅商贾大户多,更是出过赵萝蕤、资中筠这样的大家闺秀、文化名人,才显得那么合情合理。那位有着“燕大校花”之称的散文家、翻译家赵萝蕤女士,在她写就的一篇散文《浙江故里记》中,回忆到1937年8月,时年二十五岁的赵萝蕤,为避难曾经和母亲、弟弟一起,重回江南德清老家的情形:

走进那间老厅屋,点着两盏玻璃煤油灯,照出梁上灰暗俞樾的对条,和洒金红泥的陈书凤书联对,还有春夏秋冬四幅画——我想母亲也有点喜极而泣了。

我对于故乡浙江有这些私情的偏爱,因此看到《儒林外史》里面短短三数行里,那个特殊的某镇的夜景,说到一座桑园里透出灯光来的景象,不免就雀跃的十分喜欢。

读着这些个朴素而温润的文字,不忍放下,仿佛立刻就能置身其中,不不,甚而至于原本在现场,从来就不曾走出过。联想到文章写作的背景,正是乱云飞渡,作者含冤挨批的年代,竟能用这般平和、唯美的文字,描述出这样安静的、纯粹有味道的家乡生活,不由人不感慨不起敬。

行文至此,不由自主地,脑海里迅即闪过某位仅有过一面之缘的作家的音容笑貌来,她是被王安忆礼赞“多么爱生活,爱得太多太多”,却不幸已别离现实生活的女作家程乃珊。

数年前,程乃珊和赵长天、王周生等上海作家结伴来莫干山参加某个文化活动,程王两位还有夫君伴行,结束后应我之邀,下山来我家小憩,气氛真正是少有的轻松愉快。见我家庭院不小,植物随性摆放、自由生长,程乃珊显得开心羡慕不已,以至感慨连连:“哪能(怎么)好噶适宜啦!”这一句话连说好几回。临别,在客厅沙发上集体合影之后,作家们又周到地提议要与我们夫妻单独合影。其他人都随意地在沙发上拢了拢就拍照完事,轮到程乃珊,可就讲究了,东寻西看的,非要找个合适的背景,后确定以一排通屋顶书橱作背景,且非拉我夫人和她一起站中间合影才了事,着实地磨叽了一阵。赵长天在一旁笑道:“侬拍张照片,我大半杯茶都喝掉了。”听闻这一善意的玩笑,程乃珊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接口回道:“两桩事体不一样啦,侬喝茶是侬自家的事——”反应快声音亮,难怪王安忆曾经说过程有“急智”,此是例证之一。揣其言下之意,拍照可不是单个人的事情,因而就有个拿什么姿态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自然也还有个留待后人评价的客观可能,这应该是程乃珊后半句话的意思,可是她忍住没说,留有半分余地,意思到了,听者若有心,自然会去领会,也领会得到,因而显得既讲究又节制。而今两位均已离世,回想当时情形,美好的感觉已然凝定。

“老派”确实是一种特别的腔调,“老派”也是值得回味的一种味道。“老派”可不是老酸,更不是悖时,恰到好处才见老派的真功夫。

(责任编辑:钱益清)

猜你喜欢
老派味道
中秋的味道
老派的人
快乐的味道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差异
传承回忆老味道
老派的人
雨的味道
光影
“老派”陈数
夏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