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本科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9-06-11 08:53武海娜
关键词:农学专业技能竞赛

武海娜

(河北农业大学 农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要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由此可见,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全国高校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并逐渐探索与之相适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机械电子设计大赛、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外贸从业能力大赛、计算机类技术专业技能竞赛等,但是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还很少见,同时与其创新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研究更是少见。河北农业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培养出了大批农业领域高素质人才。同样,近年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加大了深化力度,正在实施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尝试在全校农学类本科教育专业中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增强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农学类本科专业技能竞赛的实际开展情况为依托,通过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广大高校教师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本科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高校创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不断尝试,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呈现了举世瞩目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美国高校注重通过文理渗透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重视教学创新,实行多元化才能发展、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UROP)和独立活动计划(IAP)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与前沿行业紧密联系;英国培育创新人才的特色是通过“导师制”和慕课等互联网教育课程,强调学术交流与教育的实践功能,注重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及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德国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课程设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日本高等教育坚持跨学科、重实用、高标准的特点,建立官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模式。高校创新教育由于直接而深刻地受到不同国家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各个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某些共性特征上却是一致的,如:建立层次多样的创新课程体系,特色的教学方式及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等,最终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人才培养理念、“学习自由”的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创新自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在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8年,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的袁贵仁在一次教育会议上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逐渐加大对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研究的支持,推动设立了多项研究课题,鼓励进行相关研究的快速拓展,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基本理论问题,实践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教育结合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问题等方面。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理念的提出,2015年正式开始“双创”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普遍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要切实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实践等教学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进展。2017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被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在这种新的定位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将会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虽然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真正意义上适宜我国本土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仍尚未正式成形。

(三)本科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首要的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维度为出发点,切实把握他们的多方面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积极性。其次是教学维度,教学是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评价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促进学生学进去。本科生专业技能竞赛正是集合学生和教学两个方面,减少大学生学习惰性及依赖性,克服课本知识的滞后性、教学环节的薄弱性,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富有热情地进行学习,强化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理解,根本上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引擎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也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多强调的是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主要是辅助引导作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合作性、适应性、研讨性及创新性思考的能力。此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终究是一个实践探索问题,不能靠逻辑推理式的探讨,也不能靠盲目的理念借鉴,更不能依照经验总结式的报告,我们仅仅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一个小的突破口,本着目标意识、试验精神、实证理念,努力探索切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实情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再进行科学评估和改进。

二、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一)组织架构及关系

在确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后,学校组织多方专家经过详细论证,明确了农学类本科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育人模式的理论路径,构建了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架构及关系见图1。同时细致梳理了各板块之间的关系,认定专业技能竞赛在宗旨目标、组织方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奖励评价、课堂认知、实践实训、高校影响力、品牌效力等方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升发展,研究制定了完善竞赛机制、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后期服务等章程文件,希望最大限度推进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紧密、有序、合理地融合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

(二)开展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必要性

社会认知度是影响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每年实地走访学生家长了解到,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对孩子学习农学类专业不认同,尤其是来自城镇的家庭,他们很多觉得这些专业要与土地打交道,听起来很“土”,专业科技含量不高,工作出路困难,所以家长的这些想法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志愿填报,导致很多学生都没有把农学类专业作为第一报考志愿。

据河北农业大学某学院农学类专业招生数据显示,2017年招生312人,普通高中生源184人,对口高中生源128人,其中普通高中生源中有95%通过志愿调剂而来,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在学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终20%左右的学生通过转专业而流走。部分不能转专业的同学因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同时普通高中和对口高中这两种类型的生源学生因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内容不同,在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上参差不齐。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任务艰巨,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挑战。

鉴于目前社会认知度不高、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提不起学习兴趣等情况下,引入专业技能竞赛,是因其比赛的性质,迎合了年轻人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竞赛活动中,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改变潜意识里对农学类专业的刻板认识,真正挖掘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同时农学类专业也是理论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在竞赛中检验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进而提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农学类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图2所示,包括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林学、园林等很多专业,结合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设置情况,笔者选择了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这三个典型的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为重点,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进行实践探索研究。

(三)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的理念和内涵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创新精神的素质型人才,是一所高校肩负的重任所在。这涉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众多环节,既要紧密衔接又要环环相扣,所以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与成才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的核心理念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练,最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就是要积极构建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自我兴趣的驱动下,愿意去学并且学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内涵建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学风建设,一方面竞争机制和结果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原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能够切实了解自身所学知识的欠缺。(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竞赛活动中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变反应能力,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个人赛和团队赛两种形式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强化同学间互教、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锻炼统筹、组织及协调能力。(4)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依托竞赛内容的要求,使学生着重加强专业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顺利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知识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5)改善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技能竞赛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点,使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改革更具有针对性。

三、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

(一)竞赛形式与内容

本着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更多考虑当今大学生的喜好,面向人人,采用“零”条件准入竞赛制,扩大竞赛覆盖范围,设置个人赛和团队赛两种形式,实现个人体验与团队竞争相结合。竞赛内容以考察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水平、创新思维能力等为主,主要包含: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农学类专业基础知识;田间试验设计与分析、植物形态认知、化学成分鉴定、作物性状区分等实践技能操作与运用等内容。

(二)竞赛实施过程

1.营造竞赛氛围

依托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各类赛事平台,强化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将竞赛的过程及结果,利用开展科技创新讲座、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讨、创新竞赛交流分享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为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奠定基础。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也会对竞赛相关资讯进行实时推送,通过多途径的传播媒介为专业技能竞赛开展营造浓厚的氛围,努力形成专业搞竞赛、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

2.竞赛保障机制

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历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从理论知识、科研生产、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结合进行。利用学校农学院在农学类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多个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开展本科生专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以期带动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时间、组织、经费、硬件、师资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切实将竞赛纳入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轨道。时间上,结合农时需要,每年5—10月,学生开始进入教学实习阶段,这段时间基本覆盖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高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为开展田间实践技能竞赛环节提供了有效保障。组织上,学院对专业技能竞赛实行精准分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竞赛的统筹和协调,教师团队负责训练计划的制定及学生的备案集训,项目组负责组织参赛学生、制定竞赛内容及规则。经费上,依据学校对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的拨款要求,学院专款专用,并制定了《农学院本科专业技能竞赛管理规定》,明确了竞赛的组织管理及实施,设立了相应的奖励办法。硬件上,作物学科为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实验室丰富的资源、先进的仪器设备、多地试验站及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和设施保障。师资上,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高达77.6%,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创建了13个师资创新团队,每个团队下辖分配一定数量的实习本科学生,这些优质的师资资源为专业技能竞赛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竞赛评价体系

专业技能竞赛成绩是由个人理论知识测试、实践技能检验、团队综合知识竞赛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设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和细则,最终将三部分的成绩进行折合,计算出综合得分,根据分数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设立若干奖项,视竞赛实际情况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组织奖等特别奖项。为保证竞赛的公正性,评委会由学校特聘教授专家组成多元化的考核小组,各位评委本着高度负责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对竞赛各个环节的评分细则反复论证,对竞赛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实行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评价、评委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更加强调过程化和开放化,建立了公正合理的竞赛评价体系。

四、优化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竞赛内容设置融入教育教学过程

目前,国家级层面的农学类技能竞赛多是职业院校参加,赛事项目单一、内容简单,高校参与的较少。但是可以借鉴此类办赛机制及经验,将竞赛考察内容设计与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知识、素质等目标相融合,综合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思维、职业素养等,真正把竞赛的精华运用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此外,作为群体性竞技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应适当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依据教学安排提前规划竞赛时间,在组织过程中应根据农学类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不同方式展开,突出专业的特色,使专业技能竞赛成为广大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机载体、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专业技能竞赛规程及考核评价方式要与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相融合,以保障竞赛活动科学、规范、真实和准确地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竞赛主体逐步实现多元化

学校单独作为主体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容易导致行政主导,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相衔接。因此学校应积极探索依托竞赛平台寻求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基于自身办学特点相互借鉴交流,开阔视野,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同时立足当今市场需求,便于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见习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竞赛形成规范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开展本科专业技能竞赛能够促进学生把所有学过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串联,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强化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功能。组织竞赛活动是一个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协调全校上下、校级部门、校外企业等多方力量。致力于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统筹工作,学校必须建立规范的专业技能竞赛运行机制,从竞赛组织管理办法、竞赛内容的设置及更新、评委会的动态流动、竞赛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制定相关规程及制度,有效保障竞赛活动的长效发展。

五、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现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情感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各高校因在学科体系、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及科研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创新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也有所不同。农学类专业与生产实际结合较紧密,强调产学研一体化,所以我们从专业实际出发,以本科专业技能竞赛为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平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融合,力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实施专业技能竞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在此实践起步的基础上,今后我们将以学生为核心,确立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构建完备的管理制度、创新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尤其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为革新重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素质,构建适宜本校实际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对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专业技能竞赛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活动及效果的延伸,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大田实践中加以验证,并在与实际生产的紧密接触中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凭某几项措施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某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果,而是一系列长期教育的共同成果,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完成。而专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有利因素能够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与专业教育深度糅合,有待于进一步长期实践探索。由于学校组织开展农学类专业技能竞赛时间较短,尚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目前正在依托竞赛实践逐步探索优化的方式和方法,力求能够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角度出发,遵循“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宗旨,坚持建立长效持续运行机制,不断为农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技能竞赛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创新思维竞赛(3)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