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本土想象

2019-06-11 08:31王彦涵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贺岁片科幻片贺岁

王彦涵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2019年贺岁档电影市场《流浪地球》一枝独秀,到本篇论文截稿时间为止,已获得45亿多票房。世界前列的电影串流OTT视频网站Netflix也已宣布购买其版权并翻译成28种语言全球传播,并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除去贺岁片的特殊档期为《流浪地球》为电影票房的保驾护航以及改编小说作者刘慈欣的海外影响力以外,《流浪地球》作为华语第一步硬核科幻片,自身的优秀也是可圈可点。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贺岁片,《流浪地球》在科幻片类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贺岁元素,迎合了贺岁片市场、电影观众的需求。但同样可以看到电影在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一些不完善,本文将从硬核科幻、亲情科幻、贺岁科幻三个角度分析《流浪地球》,以分析这部现象级贺岁科幻片的得失。

一、好莱坞模式的袭用与线性叙事

《流浪地球》作为典型的科幻题材电影,在叙事上选择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双线叙事模式穿插三条回忆线丰富故事情节、回应剧情的伏笔,最后的“一分钟营救”将剧情推向终点,以主角刘培强的牺牲与刘培强、刘启父子的和解为结束。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刘培强退役前最后的24小时,背景是全人类在“流浪地球”计划实行的第17年,全人类面对“地木相撞”(地球与木星)的灭顶之灾。电影有两条清晰的主时间线(如图1)。

两条故事线从星空下父子之间的木星谈话开始,其一(下方)从领航员空间站的航天员刘培强2017年前进入休眠状态,经历了发现地木相撞危机、强制进入休眠状态、擅自脱离睡眠仓与马卡洛夫并肩前往主控室、得知“火种”计划和地木相撞真相、与韩朵朵通话、点燃空间站几个主要事件,这条故事线相较于第二条更为平缓。刘启的时间线由离开地下城、遭遇地震、两次参与火石运送、提出并参与“点燃木星”,最终拯救地球为主要事件串联,情节更为紧张,人物关系更为复杂,也是电影的主要叙述重点。电影同时以三次通话串联两个人物,不断推进人物关系。两条时间线都是内聚焦视角,热拉尔·热奈特以“聚焦”这个术语解释文学创作中的视角问题,他将视角分为全聚焦(或无聚焦)、内聚焦以及外聚焦三种。内聚焦叙事又被称为第一人称叙事,指的是一种有限叙事,强调故事的叙述者所认知的范围不超过人物所执导的范围,观众所认知的范围也不超过叙述范围。内聚焦叙事不仅对观众的视觉也有心理上的限制,有限的“视点”造成单个剧情线的空白,观众既跟随单个叙事线所展开的故事进行“探险”,充分调动者他们的情绪和好奇心;同时,观众对两条故事线的观看会让观众大于单一的内聚焦视角而对两个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这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以自己的情绪相代入以填补空白,并尝试弥补人物之间的错误因素与误会。内聚焦视角是当下科幻片中比较多用的叙事视角,这类视角提高了观众观看电影的“游戏体验感”。在“游戏”的体验中,无论是对电影台词的揣摩、对特写镜头的留意、还是对剧情发展的主观推测,都让整个科幻片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更好地得到提升。这也是《流浪地球》所采取的方法,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代入性更强,观众跟随着刘启护送火石的剧情经历姥爷、战友、父亲的死亡,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内聚焦视角带来剧情的不确定性、观影的紧张、冒险感,使得观众共情性、感知力随之提高。

图1

此外,电影还有三条插叙的线索叙述主要人物之间的前情故事,分别解释韩朵朵和韩子昂的人物关系、刘启、刘培强的冲突的原因(刘启母亲的死亡原因)以及刘培强临行前与儿子的一段关于木星的谈话,也正是这段谈话构成最终拯救地球的“生机”。插叙首先可以梳理剧情中的伏笔,排除了线性叙事带来的剧情盲点,譬如刘启母亲死亡、葬礼的插叙既解释了母亲在故事中的缺失,也解释了电影开始刘启儿时与父亲“剑拔弩张”的原因。让人物的行为动机都更加合理化,人物情感与叙事更为完整与合理。其次,插叙能够对情节、人物情感进行梳理和完善,帮助观众进一步整合接收的信息。譬如在韩子昂去世之后,电影通过一段回忆讲述了韩朵朵的身世。电影也是在这个情节点,有明确的情感向的表达:在这个重新建构起来的“地下城”中,人类最后坚守的由“情感”“恩义”而进化出来的是人类的新的亲情连结。两端插叙分别是发生在“流浪地球”计划启动之前(十七年前)以及地球停转的第十七天,插叙拓展了文本的叙事时间,纵深了故事的厚重感。

在视觉效果上,郭帆导演在采访中曾提及《流浪地球》从前期筹备到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和特效,核心工作几乎都由中国团队完成。电影的主创团队在前期共绘制了8000张分镜头画稿、3000张概念设计图和近10000件道具。《流浪地球》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小组,例如UI工作室负责片中电子屏幕等交互界面的设计为了提高真实感;北京希娜魔夫艺术工作室(CINEMORPH SFX)搭建六轴联动平台力求运载车等封闭空间更为逼真的拍摄效果。据统计,《流浪地球》在特效镜头共2200个,其中50%是高难度的视效镜头与大量的全CG镜头。《流浪地球》呈现了目前国内电影特效技术的最高的水准,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场好莱坞级别的视觉盛宴。(如表1)

表1

二、中式父子的刻板影像与人物塑造

除了电影特效技巧外,科幻电影的核心价值还体现在文本背后意义价值的普泛性。《流浪地球》上映后饱受争议的一点在于它简化了原著关于“集权”的反思与对个体生命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思考,将科幻电影剧情推动的内在力量单线式处理成了家庭亲情调节伦理的逻辑。电影围绕着叛逆的青少年与父亲关系的破冰,通过脸谱式的刻板人物塑造,从产生误会、爆发冲突、误会解开循规蹈矩地讲述了传统中国式亲子关系演变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沟通和对话以及姥爷、父亲最后的牺牲,刘启最终明白家庭、亲情与社会责任等等的价值。电影的最后,他走上了姥爷韩子昂的岗位,成为一名机动车驾驶员。在亲情关系的表达上,《流浪地球》几乎延续了大陆20世纪90年代电影就已经塑造的中国传统的父子萤幕关系:叛逆的儿子因为误会对父亲忤逆、抵触,父子最终通过一两个事件达到和解。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对父子关系的塑造与2000年的王朔电影《我是你爸爸》以及2003年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两部电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后两部影片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小事表现主人公的中年失意与父子感情的调和。在《流浪地球》当中,木星与地球成为父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谈的内容,父子之间的感情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双方都不会表达。在诺大的宇宙空间之中,木星与地球息息相关,互相成为彼此最后的牵引,正如这对久久不曾见面的父子,在各自的星球各自为战,吴京所扮演的父亲最后一如《我是你爸爸》当中的冯小刚,尽管一直懦弱无能但当最后面对威胁儿子的混混,依然能够勇敢地选择牺牲自己,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中国式的情感表达,既内敛又深沉,带着一丝悲苦的意味。不会表达、家暴式教育、父亲形象的缺失成为中国青春题材电影中父子之间最常见的影像表达方式。在《流浪地球》中,儿子刘启一方面由于母亲的去世一直对父亲刘培强怀“恨”在心。在第二次通话时,刘培强要求王磊将儿子与父亲送去最近的嘉兴避难所,而刘启却回答道,“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我妈的死就是你的决定”。但同样,另一方面他在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时候说,“我已经记不得你这个混蛋的样子,现在木星就在我面前,你什么时候回来?”可见他对父亲既思念又怨愤的矛盾情绪。而他的父亲刘培强一直在工作中,疏于和孩子的沟通(电影中马卡洛夫对刘培强说,“回去之后和儿子好好聊聊,接近十年没有说过话了”),这几乎也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对父亲形象的认知。

除了对刻板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刻画外,对人物的扁平化处理成为《流浪地球》的另一个硬伤。譬如作为队长的王磊责任感极强,不顾一切护送火石,但观众对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的。刘培强前往太空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拯救全人类而是为了获取将儿子、父亲送入地下城的门票。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所谓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具体表现,取而代之的是人物作为社会群像的表象呈现。人们的行为动机被模糊,每个人的动机、心理都来自于家庭的内部推动,而非自我的内在追求。尽管在电影的最后,刘培强与计算机Moss的对话看似是要承担一些对当下社会逐渐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伦理、社会法制带来的冲击的一些思考,但最终也只是以“没有人的文明不是文明”这样一句空洞的、口号式地台词一笔带过。原本应当承担对资源分配不均、对道德法律权衡,更像一场无力的物质文明继承与精神文明传承的博弈,一场个体情感(亲情)对法律、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的反抗。作者刘慈欣曾明确表示他认为科幻文化的语境不是人文的,而是“冰冷冷的理智和逻辑”,但电影创作团队似乎也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可疑地删减了深刻的理性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温暖以缓解在贺岁期间对中国观众的心理照看。

三、贺岁语境下的文化自 信与思考乏力

首先,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影迷对文化自信的空前高涨热情,以及对在国际市场打得响的贺岁片品牌以及科幻片品牌的迫切需求。毋庸置疑的是《流浪地球》是2019年贺岁片市场最耀眼的一颗星星,无论是票房还是观众的口碑看来,它都是2019年年初电影市场的双冠军。在电影产业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科幻、魔幻题材一直都没有一部十分让影人、影迷自信的作品。《流浪地球》几乎算得上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硬核科幻贺岁片,大部分影迷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除了电影本身的优秀之外,还来自于对中国第一部科幻片的肯定与鼓励。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三部电影都有大量的特效。宣传期间,《疯狂外星人》的导演宁浩在微博上表示曾把《疯狂的外星人》的太空舱和衣服借给《流浪地球》剧组用于拍摄,《流浪地球》与《飞驰人生》同在一家公司做后期,“郭帆和韩寒一起熬得不成人形”。郭帆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导演已“彼此鼓励,携手同心”地踏上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之路。他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要走出工业化这一步,这既是改变,也是生存,“没有这一步,十年以后,你可能就看不到中国电影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跟好莱坞同级别的电影同台竞技。好莱坞正在努力学习如何拍中国观众喜欢的电影,他们有巨大的工业背景作为基础,当他们学会了我们就没有任何抵挡之力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自己走出这一步。”可以说,这部电影极大地激发了国民对国产科幻片的文化自信,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认同感成为以年轻人为首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获取认同感最大的方面。在科幻基础上对外输出文化的诉求与欲望日益加深。《流浪地球》是一系列魔幻题材、贺岁片累计的结果,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样本。

其次,《流浪地球》巧妙地迎合了中国人在贺岁期间的情感需求: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中国的传统农历新年,剧情和团圆、回家等春节旋律不谋而合,迎合了春节返乡的故土情结。以情感支撑起整个电影的价值体系在大陆贺岁片市场中,情感牌更易获得中国观众的好感,也更易获得贺岁片市场的口碑。它更符号在贺岁气氛中愉快、轻松的观影体验,更符号商业片对观众审美期待的满足。电影中贺岁元素随处可见,如片头刘启带着韩朵朵逃跑时定格在画面中间的舞狮子(如图2):

图2

随着类型片情节的套路化程度的加深,陌生化、场景新鲜感的营造是贺岁片作为类型片的必由之路。电影情节的“游戏化”带来的贺岁仪式感趋承了中华民族贺岁文化的团圆、喜庆的氛围。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依靠仪式强化记忆并实现有意识地创造‘传统’,通过集体性参与和不断重复,创造出那种‘我们是一个共同体’的认同性经验”,这种“游戏”的情节保证了共同经验的调性与活用。电影还多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台词表现贺岁元素,譬如刘启带着韩朵朵逃跑时,画外音:

“朋友们,开门迎春春满园,抬头见喜喜事多。新的一年,让我们昂首挺胸,迈向下一个辉煌。”

譬如当刘启带韩朵朵离开北京三号地下城时,敲了一下韩朵朵的头说:

“今年春节,哥带你去外面过了。”

刘培强点燃Moss时对着镜头说:

“新年快乐!”

这些氛围的营造让《流浪地球》的观众体会到一种新的贺岁感,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伴着父亲牺牲的一团蘑菇云,伴随着人类族群的存活以及对中国、科幻片的骄傲情绪逐渐在片尾达到顶峰。

但同时无法忽略的是《流浪地球》的文本因为迎合贺岁片的创作类型特征,对情感的依赖性使得文本缺少了一种更为有力量的价值支撑。《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一文中认为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恰到好处地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族群,正视了人自身的渺小与脆弱,从一个整体的“地球”观看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电影的片头,地球有一半在黑暗钟,另一半则在推进器的作用下缓缓地从屏幕右侧往左侧移动。这时画外音是世界不同语言的“再见,太阳系”并同时出现电影字幕。电影中常见的画面是,在一片苍穹下俯拍站在地面的几乎看不见的人物或者在宇宙中孤独飞行的领航员空间站。导演将本我的追求尽可能地降低,将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紧紧捆绑,人物内部的冲突是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的冲突。《流浪地球》的价值观在宇宙与个体之间来回摇摆,它的画面与故事情节突出了人类无处安放的生存欲望、人类在灭顶之灾面前的渺小与虚无,但同时它所传递的情感需求远远大于电影文本其他的思考。原作者刘慈欣曾思考在内向的、宅的文学存在的同时,能不能并存一个以文学去接触的比人性更宏大的东西?北大新媒体在2019年2月14日一篇《流浪地球:当我们谈及科幻的时候》中提出,“为了使得影片更加严谨,科幻电影经常对一种新的技术进行猜想后放大它的利弊可能性,情节通常是由人与技术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所驱动的,探讨可行性之外的更多的道德与人性,因此它们在揭示负责任的社会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启示和引人反思的作用。”小说的电影改编改变了刘慈欣在原著中对民粹主义、对政治利益勾连等等人类群体的讽刺与思考,而电影在改编剧本时为了贺岁观赏性等等诸多原因影响下做出了一些令人惋惜的取舍,电影本身的思考性大大降低,而使得爱国主义电影点评大行其道,缺乏了对电影本身的更由深度的思考。

四、结语

类型片的优势即在已有的叙事模式框架内寻求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而科幻片更是以电影科技为载体,在视觉效果、电影剧本、人物塑造、价值传递等等方面达到一种平衡。《流浪地球》依托贺岁片巨大舞台,极大地反映了中国人对电影品牌构建的心理期待,以及影迷群体对中国科幻片的迫切需求,它的成功说明了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以及观众需求。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还是价值呈现上,《流浪地球》和世界一流的科幻电影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科幻片的迷人之处在于在无数个电影工作者建立起来的平行时空下,传递了更为宏大,而又更为细腻动人的价值。它从1902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诞生之日开始,到《星球大战》系列腾空出世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它所最终代表的是人类在电影行业的最高想象力、电影技术的最高表现力以及人类对自我生存、自我情感的辩证思考。最后要回到的,是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对现有现象的反讽或者是对人本身的力量。当我们褪去科幻的外壳、绚烂的特效,看这个电影剧本时,它所具有的生命力是科幻片真正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贺岁片科幻片贺岁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虎年贺岁
电影摄影机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春天来了
——新年贺岁歌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初三看贺岁片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