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2019-06-11 01:31王国霞
传播与版权 2019年4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期刊期刊

吕 洋,王国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编辑部,北京 102413)

核科学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中国核电出海步伐的加快,核电“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指出[3],要加强核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确保实现国家核电发展目标,加强核工业发展薄弱环节。随着多个核电项目开工建设,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核科学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4]。而核科学技术类期刊作为核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对研究成果传播、国际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我国核技术发展的综合实力;办好核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核科学技术类期刊专业性强、受众小,在期刊界属于“小众”的专业性学术期刊[5-6]。分析我国核科学技术期刊发展现状,了解核科学技术期刊发展特征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为核科学技术期刊发展服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统计的“E18 核科学技术”类1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1)基本情况。收集研究期刊的创刊年份、出版周期、出版地、出版语种、数据库收录情况与网络信息化程度等基本信息。(2)评价指标。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刊登的信息获得;评价指标通过《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7]获得。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基本信息。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中创刊最早的为《原子能科学技术》,创刊于1959年,创刊最晚的为《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创办于1999年,平均创刊时间为38年。出版周期为月刊、双月、季刊的刊数分别为5种、6种、2种。出版地分布于北京、上海、四川成都、山西太原四个城市。

2.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统计期刊被国内三大检索系统和国际六大检索系统的收录情况。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中,仅《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与俄国《文摘杂志》(Pж(AJ))收录;仅《核动力工程》与《原子能科学技术》被美国《工程索引》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的期刊数分别为11种、3种、8种;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收录的期刊数分别为7种、8种、7种;而《太阳能》《应用泛函分析学报》未被任何权威数据库收录。

3.网络化程度。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均有自主性网站[8],其中《辐射防护》《世界核地质科学》依托主办单位网站,仅有简单的期刊简介及投稿须知等基本信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采用中国知网的协同期刊采编平台;其余10种期刊均拥有自己域名的独立型网站,栏目设置包括期刊介绍、编委会、投稿指南、在线办公系统、出版平台(文章全文下载)、新闻公告等。13本期刊均加入了国内的1种或几种数据库,定期提交论文内容,依托其平台上网。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技术》《核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同位素》《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原子能科学技术》9种期刊申请了微信公众号,且均实现了全文在线阅读。信息推送方面,《太阳能》推送消息最多,主要为行业动态、最新政策等相关行业信息;《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同位素》推送消息包括当期目录、最新录用、热点文章、会议通知等;《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核技术》《核科学与工程》《应用泛函分析学报》的推送消息较少,有的自申请公众号至今仅推送了一两条消息。

(二)评价指标

1.被引指标。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的被引指标现状见表1。大多数期刊的评价指标低于其均值,且有些期刊指标分布不均,如总被引频次最高的《原子能科学技术》为1586,而《应用泛函分析学报》仅为86。

2.来源指标。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的来源指标现状见表2。《辐射防护》《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核科学与工程》《同位素》的海外论文比为0,而《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世界核地质科学》《应用泛函分析学报》未入选CJCR,故无此项指标,其余期刊的海外论文比值也很低。

表1 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被引指标现状

表2 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来源指标现状

3.核科学技术类期刊部分评价指标与科学技术类期刊比较。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部分评价指标与科学技术类期刊评价指标比较见表3。我国核科学技术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均低于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均值,且差距较大,表明我国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学术影响力相对较低;基金论文比与平均作者数高于自然科学期刊均值,表明在资金获得方面较好,作者投稿率较高;海外论文比与平均引文数与自然科学期刊均值相差不大。

表3 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部分评价指标与科学技术类期刊比较

三、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化建设滞后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类期刊建立自主性网站与运营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捷化、范围全球化、内容系统化、方式互动化等优点,以充分展示和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扩大期刊宣传范围、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优质服务[9]。虽然10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均有自己的网页,但网站内容仅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以及期刊在线阅读及下载功能,网页的其他增值与互动功能未能进行很好利用。

9种期刊申请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微信公众号利用效率不高,很多期刊从申请至今仅推送过几次消息,虽然有些公众号消息推送多,但推送内容比较单一,与已有期刊网页内容重复,成为期刊网页的微缩版,没有充分利用其宣传功能进行消息推送。可见,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在新媒体的应用上不活跃。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信公众号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多样、受众群体大、信息反馈直观等优点[10]。科技期刊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对科技期刊传播带来的深刻影响,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顺势抓住机会,促进新媒体与期刊的融合,提升核科学技术类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国际影响力低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展示和传播的载体,其国际化发展应当具备信息交流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编委成员国际化、出版发行国际化[11]。本次研究发现,大多数核科学技术类期刊的海外论文比为0,且不为0的期刊的海外论文大多数为国际合作项目,第一作者单位为国外研究机构或高校的论文极少,期刊在国外的显示度低,未能在国外核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英语为科学传播、交流与合作的国际通用语言[12],核科学技术期刊仅《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以英语为出版语言。对于非英语的科技期刊,规范、标准的英语摘要有助于论文被国际同行了解,加强不同国家研究人员的科学和技术交流,传播科学技术成果[13]。核科学技术类期刊的英语摘要写作较为规范、语言应用得体,但英语摘要较短,有待实行英语长摘要,显示论文完整的研究内容,增强论文在国际上的显示度。组建国际化的编委会,在全球范围内组稿、约稿[14],吸收国外稿源,扩大期刊的合作交流范围。13种核科学技术类期刊中,《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期刊68位编委中,有17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的国际编委;其余12本中文期刊仅《核技术》拥有国际编委,但国际编委人数较少。国际数据库收录学科多、覆盖范围广,关注的读者与作者多,能显著提升期刊质量与影响力[15]。努力加入国内外的权威数据库以及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更容易引起同行研究者的关注,促进作者的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四、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化建设

未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尽快申请开通期刊微信公众,以提升在新媒体上的活跃度;建议微信公众消息推送较少的期刊提高推送频率,定期推送消息,吸引期刊自身的读者与作者;推送消息内容单一的期刊应增加推送内容的广度,可增加行业相关讯息及新闻,为读者提供服务。没有独立域名的期刊建议注册域名建设在线投稿系统,或者依靠中国知网的腾云出版平台接收稿件;已有期刊网页的期刊建议定期维护期刊网页,及时更新网页内容,注意加强与作者的互动交流,增加作者的活跃程度。

(二)提升国际影响力

争取加入国际知名的数据库与出版商,以提高期刊的显示度。有些出版商不接受中文期刊,可申请加入开放存取平台,例如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等,以促进国际交流。中文期刊可尝试中英文混合出版,中文文章规范英文摘要写作,使其符合国际英文摘要标准,并实行英文长摘要,以增强国际显示度。积极吸收国际编委,聘任国际编委,定期沟通交流。对标国际知名核科技技术类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学习他们的优秀办刊经验。

(三)集约化办刊

可在中国核学会的引导下建立期刊集约化平台,有利于期刊整体推广与影响力提升。初步整合可能存在一些难度,可先实行行政机构一起编辑部集约化办刊,例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同位素》集约化发展,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核技术》《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集约化发展;亦可按地域实行集约办刊,可按期刊分布地域北京、上海、四川成都、山西太原集约化,以提升整体影响力。

(四)尽快创办新刊

核科学技术类仅1本英文期刊,期刊每年发文约180篇,通过WoS检索[16],中国作者每年发表的核科学技术类文章较多,中国的核科学技术类期刊远不能满足中国科研工作者发文的需求,应尽快创办英文期刊。自1999年创办《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后,至今未有新刊创立,除创办英文期刊外,也可尽快创办中文期刊,以适应核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五、结论与展望

核科学技术类期刊作为传播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与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媒体之一,不仅要建立研究者、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还应积极宣传我国核科学技术的进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目前,我国核科学技术类期刊办刊单位较少、英语期刊不够、国际影响力低、网络化程度滞后。建议加强网络化建设、申请创办英文期刊、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实行集约化办刊,力争使我国核科学技术类期刊走向国际化。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