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代的叶圣陶

2019-06-11 12:04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叶老叶圣陶报刊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叶圣陶,去领略他一生的风采——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93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便与朱自清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以身作则,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老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90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读后一思

1.选文开头为何要对叶圣陶先生的相貌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请谈谈作者认为叶圣陶是“很现代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叶老叶圣陶报刊
霜的工作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