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

2019-06-11 11:34朱敏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朱敏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共同富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坚定的拥护者和继承者,以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引领人民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关思想理论,为新时代新理念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智力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共同富裕思想;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2.0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2-35-04

“在马克思著作中,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状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斗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持续奋进的目标导向和行动指南。无论是处于革命、建设或改革的任何时期,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只增不减。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国家各项政策、路线、方针的部署和实施,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展现了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敦促我们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助力实现中国梦。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导向仪”,生产力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只有在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这足以表明马克思极其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只有推动生产力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才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才能在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借鉴,譬如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依照国情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大力推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动力。

(二)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是明显的过渡性和阶段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过渡性、渐进性和阶段性。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由于生产力水平、政治文明程度、社会分配方式等差异,社会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价值彰显和本质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所以马克思认为的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常体现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上: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因为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劳动者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和多种利益因素的诱导下,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即两极分化现象,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第二,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按需分配的基础上,在这个阶段,人们真正做到了“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通过按需分配,不合理分配现象消除,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最终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探讨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阐述了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条件和必然要求,使共同富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首先,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批判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利己行为,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从侧面显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因为其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两极分化加深。其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的。”即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一切生产都是以人人实现富裕为目标,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共产主义社会坚持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原则,构建一个人人向往的“自由王国”,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即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二、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践行

(一)1949—1956年:改造中缓慢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争的破坏、封建剥削制度的危害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滞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态势逐渐凸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面临的困境,也是共同富裕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直至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封建剥削制度彻底废除,民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人们的贫富悬殊问题才逐步得到解决,社会和谐程度才明显增强,尤其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及中共八大的召开,共同富裕的目标进一步推进。由此得出,第一,要使人民摆脱贫困状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不仅在“三大改造”期间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而且还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第二,接力“三大改造”,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更好地实现人人富裕的目标,党中央决定召开中共八大。会议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即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随即提出解放发展生产力,在平衡中保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不仅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提升综合国力;还能在整体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二)1958—1978年:成就与失误并存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向、“三大改造”的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如坚决废除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反对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开展农民的互助合作模式,坚持走合作化道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一个工业化国家等,这些手段逐步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在这一时期,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出现了失误,致使生产力水平总体偏低,延缓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进程。主要表现为迫切想要做大“蛋糕”。初衷虽好,但却忽视了客观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律。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总路线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想以最快速度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可是在运动过程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现象盛行,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结果不仅造成了国民经济的较大损失,反而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正常推进。

(三)1978—2012年:探索中稳步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紧扣时代脉搏,对共同富裕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在1978年底的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先富共富理论,为共同富裕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随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新探索;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最终走向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根本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表明共同富裕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得到确定。

三、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共同富裕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诉求,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习近平立足前人,不断丰富和创新人民主体思想。从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考察,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目标的不懈探索和持久追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丰富人民主体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决定性作用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高度一致性。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时代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道:“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他又再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着重提出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统一思想、把准航向、协同奋进,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和初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积极回应人民诉求,满足人民物質和精神的发展需要,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担当意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建设。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他在考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还大力倡导各级干部要有抓关键看主流的辩证思维,抓住时代机遇、紧盯重点领域,狠抓落实,切实弥合城乡发展的鸿沟。习近平指出:“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这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当前局势和任务的清晰认识,也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有勇于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其次,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两步走”战略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新“两步走”战略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具前瞻性和务实性,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赵学清.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6]坚持共享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N].中国经济时报,2016-01-19.

[7]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8]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专题式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