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杀菌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2019-06-11 11:55付丽军王永存王向东周禹
植物保护 2019年1期
关键词:青枯病杀菌剂防治效果

付丽军 王永存 王向东 周禹

摘要采用药剂浸种、发病前药剂灌根、发病初期药剂灌根3种处理评价了6种杀菌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药剂中,以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6%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浸种处理对姜青枯病的预防效果最好,防效分别达到了86.61%和84.86%,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7.36%和31.35%。发病前药剂灌根处理中,以40%噻唑锌悬浮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水剂的预防效果较好,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87.55%、83.30%和80.78%,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5.03%、38.63%和29.92%。发病初期药剂灌根处理中,6种药剂防效均在45%以下,且产量显著低于发病前药剂灌根处理,表明姜青枯病发病后施药防治效果较差,根据姜青枯病发病规律提前用药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生姜;青枯病;杀菌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 432.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6688/j.zwbh.2018089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殊的辛香风味和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主要香辛类保健蔬菜之一[1]。生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份种植,年栽培面积24万hm2以上[2]。姜青枯病又称姜瘟病,是生姜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物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35],也有学者认为是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67]。感病植株一般在地面茎基部和地下根茎上先发病,最初为淡黄色水渍状病斑,之后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存表皮。姜青枯病病情发展迅速,一般病田可减产20%~30%,重病地块减產80%以上[8],且重病田3~5年内不能种植生姜,造成农民用地成本增加,经济损失严重。

目前尚没有高抗青枯病的生姜品种[9]。加之青枯病菌传播途径复杂,病原菌可以通过姜种、土壤、肥水、农具等多种途径传播,防治难度较大[10]。对于姜瘟病的防治,除了采用无病姜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外,药剂防治仍是不可缺少的措施。近年来,已对青枯病开展了大量药剂筛选和评价工作。研究表明,化学药剂中铜制剂类,如氢氧化铜[11]、春雷·王铜[12],抗生素类如中生菌素[13]、新植霉素[11],生物菌剂类如荧光假单胞菌[14]、枯草芽胞杆菌[15]等对青枯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以上研究大多基于室内检测或盆栽试验。因田间青枯病原菌菌株来源多样,对药剂的敏感性和抗性水平不同,室内药剂筛选的试验结果可能与田间试验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当前关于姜青枯病田间药剂防治的研究较少,而且现有报道多针对发病后药剂防治,缺乏系统性研究。此外,青枯病菌传播途径多样,化学防治需涉及姜种消毒、田间预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而关于这些环节的药剂筛选与评价工作鲜见报道。为此,本试验选取40%噻唑锌悬浮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等6种市场上常用杀菌剂,分别采用药剂浸种、发病前药剂灌根、发病初期药剂灌根三种方式评价了他们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生姜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对生姜生长安全且对姜青枯病有较好防效的药剂,为生姜标准化生产和姜青枯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40%噻唑锌悬浮剂(SC),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WP),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WG),美国杜邦公司生产;6%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WG),天津溢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水剂(AS),秦皇岛领先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生产;5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WP),山东百士威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生姜品种:‘昌邑大姜,由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姜课题组提供。

1.2药剂浸种对姜青枯病的预防效果

试验于2016-2017年在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进行,前茬为空闲地且未种植过生姜。催芽前选取健壮姜种用40%噻唑锌SC 600倍液、47%春雷·王铜WP 600倍液、46%氢氧化铜WG 800倍液、6%中生菌素WG 1 000倍液、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AS 300倍液、50%新植霉素WP 1 000倍液浸泡10 min,以清水作为对照。浸种后的姜种放在25~28℃的室内进行催芽。于2016年4月14日和2017年4月12日播种。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2 m2,每小区种植生姜80株。试验期间不进行其他病害防治,常规田间管理。8月30-31日调查姜青枯病发病情况,逐株统计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防效,调查结束后拔出病株。10月21-22日收获、测产,并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对照区发病率×100%。

1.3发病前药剂灌根对姜青枯病的预防效果

试验于2016-2017年在唐山市新军屯镇皂神庄、梁庄子、塔杨庄农田内进行。试验地块连续3年以上种植生姜,为姜青枯病常发区,上一年呈轻中度发病。姜种催芽后于4月3-7日播种,小区面积30 m2,株行距22 cm×68 cm,每小区种植生姜 200株。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40%噻唑锌SC 1 000倍液、47%春雷·王铜WP 800倍液、46%氢氧化铜WG 1 500倍液、6%中生菌素WG 1 500倍液、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AS 400倍液、50%新植霉素WP 1 500倍液,以清水作为对照。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3 次重复。发病前进行药剂预防,于6月9-11日第1次灌根施药,每株用药量200 mL,以后每隔15 d施药1次,连续3次。最后1次施药后7 d和15 d各调查1次发病情况,按1.2公式计算发病率和防效。第2次调查结束后拔除病株,10月21-22日收获,分小区测产,并折合单位面积产量。

1.4发病初期药剂灌根处理对姜青枯病的防效

试验地点及种植方式同1.3。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40%噻唑锌SC 800倍液、47%春雷·王铜WP 600倍液、46%氢氧化铜WG 1 000倍液、6%中生菌素WG 1 000倍液、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AS 300倍液、50%新植霉素WP 1 000倍液;以清水作为对照。各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3次重复,于发病初期(7月6日-7月10日)第1次施药灌根,每株用药量200 mL,以后每隔10 d施药1次,连续3次。最后1次施药后5 d和10 d各调查1次发病株数,按1.2公式计算发病率和防效。第2次调查结束后拔除病株,收获时分小区测产,并折合单位面积产量。

1.5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计算发病率、防效及产量;采用 IBM SPSS 19.0数据分析软件中的Duncans方法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药剂浸种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表1结果显示,采用药剂浸种处理,姜青枯病田间发病率在2.29%~5.42%之间,显著低于对照发病率,表明药剂浸种对防治姜青枯病有一定效果。不同药剂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6种药剂中,以46%氢氧化铜WG和6%中生菌素WG浸种处理对姜青枯病预防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86.61%和8486%,二者无显著性差异;40%噻唑锌SC、47%春雷·王铜WP防治效果次之,分别为82.83%和8172%;再次为50%新植霉素WP,防效为71.77%;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AS防治效果最差,为68.10%。

各药剂浸种处理后的生姜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药剂浸种处理有利于降低姜青枯病发病率,增加生姜产量。其中,46%氢氧化铜WG处理的生姜产量最高,为62 916.67 kg/hm2,较对照增产37.36%;6%中生菌素WG处理产量次之,为60 166.67 kg/hm2,较对照增产31.35%,二者差异显著。其他药剂处理的生姜产量在54 652.78~58 819.42 kg/hm2之間,较对照增产19.31%~28.41%。

2.2发病前药剂灌根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第3次施药后15 d内,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后姜青枯病发病率显著降低。除50%新植霉素WP外,其他5种药剂防效均在70%以上,表明发病前采用药剂灌根处理能够对姜青枯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表2)。第3次施药后7 d,以40%噻唑锌SC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7.55%,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其次为46%氢氧化铜WG,防效为83.30%;再次为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AS、47%春雷·王铜WP、6%中生菌素WG,防效分别为80.78%、79.74%、77.84%;三者差异不显著;50%新植霉素WP防效最低,为70.81%。第3次施药后15 d,各药剂防效均有所下降。其中46%氢氧化铜WG防效最高,为80.17%,仅比施药后7 d时下降3.13百分点; 40%噻唑锌SC防效次之,为7675%,较施药后7 d下降10.80百分点,二者差异显著;其他药剂防效在61.29%~74.84%之间。

各药剂处理后的生姜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46%氢氧化铜WG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为57 677.78 kg/hm2,较对照增产38.63%;其次为40%噻唑锌SC处理,产量为56 583.33 kg/hm2,较对照增产35.04%;其他药剂处理生姜产量较对照增产22.16%~29.92%。

2.3发病初期药剂灌根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表3结果显示,发病初期药剂灌根处理中,6种药剂的防效均在45%以下。第3次施药后5 d,以40%噻唑锌SC 防效最好,为43.98%,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46%氢氧化铜WG和47%春雷·王铜WP 防效次之,分别为40.30%和38.96%,二者差异不显著;再次为6%中生菌素WG、50%新植霉素WP,防效分别为33.85%、32.27%;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AS防效最差,为27.66%。第3次施药后10 d,各药剂防效均有所下降。其中仍以40%噻唑锌SC 防效最好,为40.08%;其他药剂防效均降到40%以下。

从产量结果来看,6种药剂处理的生姜产量在40 742.11~45 287.33 kg/hm2之间,虽显著高于对照,但明显低于发病前各药剂灌根处理的产量(表2),表明姜青枯病发病后施药防治效果较差。

3结论与讨论

姜青枯病因其发病率高,发病周期长,传播途径复杂,防治难度大,已成为生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生产上急需一批新型、安全、有效的杀菌剂混合或交替使用,以控制和减轻姜瘟病的发生,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增加生姜生产效益。本试验根据姜青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评价了6种杀菌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浸种后,姜青枯病田间发病率显著降低,各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19.31%~37.36%,表明药剂浸种对预防姜青枯病有良好的效果。6种药剂中,以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6%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浸种处理对姜青枯病的预防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86.61%和84.86%,其中46%氢氧化铜WG的防效显著高于另外4种药剂。前人研究表明,姜种带菌是田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因此姜种消毒是防治姜青枯病的必要环节[16]。根据本试验结果,建议将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6%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作为姜种消毒的首选药剂,降低姜青枯病的发病率。

于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处理,除5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外,其他5种药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效均在70%以上,表明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处理可对姜青枯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施药后7 d,以40%噻唑锌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87.55%,其次为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防效为83.30%。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种药剂的防效表现出差异。至施药后15 d,40%噻唑锌悬浮剂防效降为76.75%,而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仍维持在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以上结果提示,相比40%噻唑锌悬浮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持效期更长,防治周期可达15 d。因此,建议将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作为发病前姜青枯病防治的首选药剂,预防期用药间隔15 d;其次可采用40%噻唑锌悬浮剂,与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交替使用,但使用40%噻唑锌悬浮剂时应注意防治周期相应缩短。此外, 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水剂和6%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对姜青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效,施药后15 d防效分别为74.84%和7191%,仅次于40%噻唑锌悬浮剂和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由于荧光假单胞菌属生物制剂、中生菌素属抗生素类药剂,安全性较高,因此在生产标准要求较高时,可将二者作为预防姜青枯病的首选药剂。

猜你喜欢
青枯病杀菌剂防治效果
我国主要烟草青枯病病圃青枯菌系统发育分析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新型生防菌组合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葡萄杀菌剂的分类及合理使用技术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
墨西哥使用生物杀菌剂提高芒果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