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生归因偏差的分析探讨及对策研究

2019-06-11 11:15李意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归因偏差情商

李意仙

[摘           要]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因此导致一系列错误行为的产生,归因偏差便是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中职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并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这个角度对中职生归因偏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纠正中职生归因偏差提出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归因偏差;情商;归因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28-02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理论。而这个所谓的“解释”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也就是对同一种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也就会对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使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就是人们并不可能像各种各样的归因理论认为的那样理性地做归因,而会因人而异地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归因,心理学家将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用不合逻辑又不合情理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而出现的偏误现象,称为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归因偏差普遍存在,而中职生成为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的重灾区。关注中职生、帮助中职生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细究根源。

一、归因偏差形成的心理学分析

归因偏差的形成是一个心理判断的过程,当事人在长期的行为习惯中已经将其认作是一种正确的观念,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关注的是不同的侧面,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因为无法综观全貌而做出有悖于事实的判断。心理学家认为,归因偏差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景的作用,会因为外在的情景因素形成自身独有的归因,过分信任自己已经形成的判断,几乎不考虑自身角色的变化;观察者则偏重于关注行动者以及行动者的内在因素。(2)自我保护意识会让行为主体时时处处地找这样那

样的理由来推托自己的责任,心理学认为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3)个人的思想行为会因为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念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认识,比如现在社会上普遍认同成绩代表一切,所以大家就都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于是就形成了疯狂追逐分数的畸形教育现状。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使人们无法客观、正确地分析判断,从而出现归因偏差。而中职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以上几种原因的影响而形成偏误归因。

二、中职生存在的归因偏差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

成因

(一)成绩上不去,有厌学情绪

这是当今中职生的共同点,而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归因是——“我就学不好”。这一错误的有偏差的归因的形成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会经常听到批评、贬低的话,时间长了,自己便也认为自己就是别人所说那种学不会做不好的人,而这一痛感式结论的形成主要来自方方面面的暗示。

1.来自老师的暗示

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疤。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成绩是衡量好与坏的分界线,成绩不好就是其他方面再优秀也别想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一来,好座位被成绩好的学生占了,老师的表扬话也听不着了……从老师漠然的表情里,他们接收到了自己是差学生的暗示。

2.来自同学的暗示

老师的态度决定了其他学生的态度,看着被老师发配到最后一排的几个学生,学生的眼光也发生了改变,原来要好的伙伴不跟自己玩了,班里出了什么坏事大家的目光便不约而同地投向他们的位置……从学生鄙夷的目光中他们得到了同样的暗示。

3.来自家长的暗示

作为父母,开始是雄心勃勃,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可几次成绩下来,家长便失去了耐性,只要成绩不好,对孩子非打即骂,最后终于丧失了所有的希望,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每每亲朋好友问起,便自我解嘲地说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而这些孩子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以上的三种暗示就会使这些孩子形成不期望归因模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什么都不可能做好。

(二)错误的人生观

原本单纯善良的孩童在社会大染缸里成长为懵懂少年,他们所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让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影响,而我们无法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解释学生看到和接触到的社会黑暗面,他们因此形成错误的归因模式也在所难免,而这些不良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而原生家庭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家长本身不检点的行为习惯都为孩子的错误道德观提供了基础,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着一对熊爸爸和熊妈妈”,所有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都会变成孩子难以摆脱的“恶习”。

2.学校

学校是孩子除了家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漠视找不到存在感,而在“想刷存在感”的驱动下,一些孩子便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3.社会

社会上的错误导向,错误的舆论导向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良品德的形成首先与整个社会环境相关,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这不是少数人或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都要重视的外问题。

(三)自我控制能力低

现在的中职生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暴躁、易怒是他们的普遍情绪,对这种现象学生的归因是——保护自己。很明显,这种解释很牵强,但我们从他们的结论中不难发现,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情商低下是现在中职生的通病。而这一现状的形成与长期以来大家都只注重智商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是分不开的,家长认为只要吃喝不愁就没什么不好,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在情感上漠然以对。学校则只注重成绩,认为情感付出应该是家庭的事,社会上的错误导向也使这些本就迷茫的中职生更加没了方向,他们在尴尬的成长环境中不敢接触别人、不敢相信别人,认为谁都和自己作对,谁都和自己过不去,于是他们将自己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碰触。

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学生逐渐形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两种归因倾向,一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别人。即从来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如没学到东西就怪老师、怪学校、怪家长没有提供应有的条件。这种归因倾向最终会形成埋怨一切的怨恨心理;二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而把成功归因于别人,即总觉得很差劲,没办法取得成功。这种归因倾向会形成自己一无所长的自卑心理,而在自卑心理之上所形成的便是过分的自我保护。

錯误的归因倾向在中职生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进程中必然导致人格的扭曲,这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纠正中职生的归因偏差,塑造其完美人格

(一)培养学生与外界的协作能力

据心理学家调查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有80%因素来自情商,智商只占20%。所以,情商在人的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纠正中职生的归因偏差,情商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

1.培养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

能够控制情绪便是成熟的开始。中职生渴望成熟,但却情绪控制能力低,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疏导,让不良情绪及时得到控制,这就要求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交流,向其申明不良情绪的危害,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态,学会控制情绪。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以待人之心律己,以宽己之心待人”,教师教会学生宽厚包容,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还有就是要知道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作为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明白宽容、合作、珍惜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素质。

3.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十六七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对什么都想尝试的年龄,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如上网、抽烟、酗酒等。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告诫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诉他们在试错的年龄,有些错可以尝试,有些错是不可以尝试的,不能因一时的好奇而错失了青春的所有美好。

(二)育人为重,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长期以来,好多中职生都习惯了被人视而不见,习惯了别人的鄙夷眼神,也习惯了默不作声地缩在某个角落独享自己的快乐或忧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错误的评价模式,更加注意学生的综合水平,让他们在被肯定逐渐自信起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三)以身作则,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参照系

学生的自我归因会因为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而产生影响,而他们的行为也会因为教师的行为发生改变,所以教师必须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客观的进行评价,使学生有良好的归因参照。

在通往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历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职生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这些走出校门的中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所以,中职生目前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完美人格,才会使他们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进步,人口素质才能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邹海燕,柳礼泉,张君.社会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7).

[2]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归因偏差情商
50种认知性偏差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加固轰炸机
画与话
情商到底是什么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真相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