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塞内卡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续1)

2019-06-11 11:01唐彩琰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9年3期
关键词:性疾病水疱猪群

唐彩琰

摘 要:主要介绍2015年及以后猪群塞内卡病毒感染情况以及塞内卡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关键词:猪;塞内卡病毒;水疱性疾病

2014年末和2015年初,巴西不同地区的断奶仔猪和成年猪群暴发了水疱性疾病。同时,巴西主要生猪产区1~4日龄新生仔猪的死亡率上升。据报道,受感染仔猪的临床症状包括嗜睡、皮肤充血、腹泻、神经症状和(或)突然死亡。巴西农业、畜牧和食品供应部(Brazili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Livestock, and Food Supply,MAPA)动物卫生局提供了筛选外来动物疾病的官方检测,特别是针对口蹄疫病毒(Fee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检测,但这些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然而,其他研究组在巴西不同州出现水疱性病变的猪上检测到了塞内卡病毒(图1A),并且认为该病毒就是导致巴西水疱性疾病暴发的病原体。此外,研究人员对自然死亡的仔猪进行了诊断性检查,可能引起上述1种或多种症状(包括腹泻)的传染因子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于大多数病例是来自有猪水疱病临床史的猪群,因此需要在仔猪生物样本中调查塞内卡病毒,对于阳性结果则需检测其粪便、血清和多种器官/组织样本(图1B)。

这是塞内卡病毒第一次在北美以外的国家报道。该病毒之前是否在巴西传播过尚不清楚。然而,一项在巴西进行的为期10年(2007-2016年)的血清学回顾性研究采集了不同日龄猪的血清样本,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之前塞内卡病毒并未在巴西传播,而同年塞内卡病毒相关的水疱性疾病第一次在巴西暴发。

2015年,中国首次报道了塞内卡病毒疫情,位于广东省的猪群出现水疱性病变,新生仔猪暴发突然死亡。对暴发疾病猪群进行样本检测,发现经典水疱性疾病病原为阴性,而塞内卡病毒检测呈阳性。后来,在中国其他省份有症状的仔猪中也报道了塞内病毒感染。

2015年7月以来,美国塞内卡病毒相关的水疱性疾病暴发数量逐渐增多,但美国也是第一次报道该病毒感染与新生仔猪死亡率有关,尤其是在母猪患有水疱性疾病的猪群。2016年,加拿大和泰国的猪群也受到了塞内卡病毒感染的影响(图2)。

基于上述所有事件,2015年可以认为是塞内卡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的一个转折点,与塞内卡病毒有关的许多重要特征也得到了确定。2015年之前,仅报道了2例塞内卡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疱性疾病,且受影响的猪数量有限。然而,从2015年起,感染塞内卡病毒的猪群数量显著增加,并且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显著增加。塞内卡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受感染的猪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在首次受到感染的猪群中,根据临床症状和猪的年龄段的不同,发病率在4%~70%不等。根据地理位置和猪群来源的不同,塞内卡病毒暴发造成的断奶仔猪发病率在0.5%~5%,育肥猪和种鸡的发病率在5%~30%。母猪的发病率明显较高,达到70%~90%。然而,母猪的死亡率非常低(约0.2%),随着临床症状缓解,持续10 d~15 d后,猪很快就可恢复。

新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1~4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可达70%,但死亡率只有15%~30%。在受感染的猪群中,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的时间仅持续2~3周。

据我们所知,之前受过感染的猪群未见再暴发报道,但这并非是永久性条件。当大多数动物呈现无症状和(或)亚临床感染,以及先前未受感染猪出现临床症状且血清反应呈阴性或体内塞内卡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较低时,感染可能会变得流行。此外,免疫力下降或从受感染猪群中引入未经产后备母猪以及动物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毒等可能会引发先前感染猪群的疾病再暴发。

2015年美国在暴发了多起塞内病毒感染后,对其25个州猪群的2 033份无症状猪的唾液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的样本的RNA病毒RT-PCR为阳性。相反,人们从患有水疱性疾病的育肥猪的不同生物样本中扩增出了塞内病毒的RNA。水疱液和/或自然感染猪的病变部位的病毒滴度相当高(每毫升含2×107~1.2×1011基因组拷贝),表明动物与充满液体和(或)最近破裂的水疱以及易感动物的直接接触可能是该病毒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出现多系统性临床症状(包括腹泻)以及自然感染病毒并出现水疱性病变的育肥猪的粪便样本证实了其可排出塞内卡病毒。此外,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结果揭示临床受感染的仔猪泌尿上皮细胞中存在塞内卡病毒,这表明在受感染的猪群中尿液可能是该病毒传播的一条途径和一种可能的污染源。

在美国,研究人员从受感染猪舍采集的小鼠粪便和小肠样本的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了塞内病毒RNA和活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从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猪舍收集到的家蝇样本中都检测到病毒。家蝇和小鼠病毒基因组的检测结果和(或)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分离均表明这些物种可能在该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中起一定作用。在美国,工作人员(主要指农场员工)、車辆(尤其是用来处理死亡动物和运输饲料的车辆)、农具和设备(包括用于去除屠体的设备),都可能成为不同猪群塞内卡病毒引入和间接传播的途径。

1~2日龄仔猪不同组织/器官样本的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增加。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种病毒传播的途径。

在塞内卡病毒相关的水疱性疾病出现和发病率升高后,巴西、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泰国等国家中的大部分建立了塞内卡病毒的完整(n=42)和部分(n=15)基因组序列(这些数字是根据2015年起GenBank中可用的完整和部分塞内卡基因组序列得出,检索时间:2017年6月8日)。因此,就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而言,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2015-2016年间获得的42个完整病毒基因组序列中,核苷酸序列彼此间的相似度极高(95.8%~99.9%),与原型毒株SVV-001的一致性较低(93.8%~94.6%)。

加拿大的11-55910-3毒株例外(GenBank检索号KC667560),它与原型SVV-001毒株和同时期塞内卡病毒毒株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5%和96%~98.2%。同时观察到塞内卡毒株分为3个时间进化支。进化枝Ⅰ包括最初确定的病毒株(包括SVV-001),进化枝Ⅱ包括美国在1988-1997年间鉴定的病毒株,进化枝Ⅲ则包括2001-2016年确定的,来自巴西、加拿大、中国、泰国和美国的塞内卡毒株。利用所有目前可获得的塞内卡病毒VP1区域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了进化枝Ⅲ的地理分组,其根据来源国的不同对塞内卡病毒株进行了分类(图3)。尽管历史和当代塞内卡病毒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塞内卡病毒基因组的遗传变化是否导致了病毒不同生物学行为,和/或是否导致了塞内卡病毒感染的出现仍然不清楚。□□

(待续)

原题名:Update on senecavirus infection in pigs(英文)

原作者:Raquel A. Leme、Alice F. Alfieri、Amauri A. Alfieri(巴西)

猜你喜欢
性疾病水疱猪群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糖尿病患者长水疱是怎么回事
盆腔炎性疾病的危害及治疗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2019华山医院色素异常性疾病与毛发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
2019华山医院色素异常性疾病与毛发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
不同治疗时机对扁平苔癣疗效的影响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疫的对策分析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