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成本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运用浅析

2019-06-11 11:17黄亮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高校

黄亮

摘 要: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固有特点和管理体制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引入责任成本概念,以图建立相应绩效考评体系,提升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效益。

关键词:责任成本;高校;国有资产

高校国有资产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事业资产量随之增长。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国有资产为高校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主要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要求:“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教育部作为高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工作要求。

1.主要问题

总体看,2012年以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基本上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事业资产和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大部分高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具体规章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但是,从高校接受巡视、检查和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情况看,部分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对外投资收益和房屋出租出借收入未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资产使用和处置未按要求报批报备;对资产配置论证不充分,造成闲置浪费;对所办企业监管不到位,该评估备案和报批报备的事项不评估备案、不报批报备,甚至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目前,高校进入“双一流”发展快车道,国有资产管理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放管服”背景下,如何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管理运行体系如何构建,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2.原因分析

根据相关制度安排,高校虽然明确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但由于国有资产固有的“所有者缺位”问题,资产的占有、使用人只能通过制度约束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缺乏内生动力。虽然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了“责任到人”的要求,但是一方面由于没有形成具体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措施,缺乏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观测指标和对应数据体系,造成国有资产“人人都管,人人不管”,责任不清;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资产步入“100亿”俱乐部,多校区办学成为高校常见现象,加之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求,传统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随着基础条件的变化,不再适用于现有的高校管理要求。传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现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模的矛盾逐渐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二、主要概念框架

针对传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现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模的矛盾,本文试图引入“责任成本”概念,作为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量化测量因素,以期作为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基础。

1.基础――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2014年,根据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目标,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部陆续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6项具体准则和1项实务指南。2017年,财政部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要求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2月,财政部发布《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处理规定的通知,标志政府会计改革已全面驶入快车道。

政府会计构建了“双基础”“双分录”和“双报告”为基础,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确定政府会计由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构成。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以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使得高校的费用和成本核算成为可能,为责任成本的测算、反映和报告提供现实基础。

2.工具――责任成本

責任成本来源于财务控制理论。财务控制(Financial Control)主要指包括使用基于财务信息的方法来评估组织与管理绩效。财务控制的主体可以是一件产品、一条生产线、一个组织部门、一个分部或者整个组织。对于不同类型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内部财务控制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开发,以期在大型组织中散布制定决策信息。当组织规模的扩大,特别对于高校而言,规模的扩张尤其推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原有集权型的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内部的信息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多数高度中央集权的组织无法针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情况下,教学和科研的外部环境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在管理角度上,有必要使得管理重心下沉,即实行“分权”。分权(Decentralization)是指把决策权分派到基层的决策者。分权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程度和层次。在分权方式下,控制则从任务控制转为结果控制。

在分权机制基础下,组织的内部单元形成了若干个责任中心。根据赋予权限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而责任成本则是在根据成本中心归集的可控成本。要确定各中心的责任成本,就需要按成本的可控性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3.主体――国有资产管理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对于高校而言,在政府会计制度核算基础下,国有资产日常运营管理相关费用可通过归集到具体的资产上,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管理成本。通过引入责任成本概念,将高校二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责任中心,将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成本与责任挂钩,将管理机制予以量化,从而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三、具体模式

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引入“责任成本”概念主要是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营管理情况通过责任成本予以体现,即通过对某责任中心量化成本指标的分析和评价,作为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

1.确定责任中心

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内设二级单位根据业务职能、考核的需要设置为若干责任中心,如可将行政机关部处设置为成本中心,将相关院系设置为利润中心。对于成本中心,主要是将其可控成本作为考核目标。对于利润中心,则主要在测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主要目标基础上的可控成本情况,即主要观测相应的投入产出情况。

2.测量数据

对于高校内设的二级单位,可以月度、季度和年度作为一个观测区间,归集核算其运营管理费用,如差旅费、会议费、材料费、水电气等动力费、人员薪酬及资产的摊销、折旧等可控成本。作为利润中心的,还需归集相应的收益产出数据。

3.编制预算

高校以所属各责任中心为主体,根据各自主体情况,将学校预算分解到各责任主体,按照“放管服”政策要求,将相应权限下放,各责任中心事权和财权相适应。

4.国有资产运营类成本数据分析

对某单位而言,其所使用的资产运营类成本归集对象主要包括资产运营维修费用、资产运营水电费用和资产的折旧摊销三大类。

以某大学的A处、B处、C学院和D系为例,其可控成本如下表所示:

(1)主要对资产方面的费用成本数据进行对比,忽略其他方面如差旅费、会议费等费用。

(2)对同属于行政职能部门的A处和B处数据可以进行对比。

(3)为增强数据间的可比性,假设C学院和D系属于同类型的教学科研单位,譬如同属于文科、理科、工科或者医科等,同类型学科在作业方式上大体相似,数据可比。

(4)考慮不同单位规模不同,因此主要采用人均数据进行对比。

5.绩效评价

学校根据各中心的责任目标,将成本区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将投入、产出情况数据代入到具体的分析模型中进行测算,最后根据测算结果,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对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学校可考虑将相应责任中心的成本数据在同类型主体之间比较,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1)对于成本中心。不同单位间通过对可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尤其是国有资产相关运营成本进行比较,可对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2)对于利润中心。不同单位需要在结合产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对成本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和评价。

6.数据的运用

根据上述数据,可对各责任中心的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1)占有、使用资产规模情况。经过调研发现,高校目前大多存在“占山为王”的现象。对于较为强势的部门和单位,往往拥有、控制更多的设备和办公实验场所。对于拥有较多经费项目的单位,往往热衷于购置更多的仪器设备。虽然近十年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制度设计上,一直强调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对资产配置进行合理调控,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而成效不大。针对该问题,可通过责任成本的比较分析、测评等数据分析基础,进行合理控制。

以上表数据为例。假设C学院和D系属同类型学科教学单位,规模等情况类似。D系较为强势,拥有更多的设备和场所。在此情况下,虽然D系拥有较多的资产资源,但是在D系和C学院的产出相当情况下,只评价两家责任中心的成本时,会发现随着D系拥有更多的资产,其动力费用、维修费用、折旧和摊销等费用均较多,即a4+ r4+ c4远大于a3+ r3+ c3,对比则D系的绩效较差。同理,对于账实不符特别是有账无物和资产闲置情况的,资产折旧和日常维修成本的增加会倒逼相关责任中心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因此,拥有资产资源多的并一定就是“好事情”。

(2)新购和维修的决策分析。对于占有和使用资产方而言,新的总是好用的。而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角度,在资产使用效能不变的前提下,不能仅仅认定“新的就是好用”观点,而是需要从资产继续维修和新购两个维度上分别进行成本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决策。如还可引入本量利分析模式,测算出维修成本、折旧成本和购置成本等诸多成本费用的均衡点,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同理,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资产运营过程中的浪费情况进行控制。事实上,当资产空转,或未采取相应的水电节控措施时,相关责任单位的成本会相对较高,会促使责任单位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四、结论

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多、难整改的问题,或者虽然采取整改措施,治标不治本,类似问题时有发生。如上文分析,若引入责任成本体系,还可运用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方法辅助分析。高校可通过对责任成本进行测算、对比和评价,将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效益和责任中心目标联系起来,以具体的定量指标为基础,配合绩效考核体系,解决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东尼.A.阿特金森、罗伯特.S.卡普兰、埃拉.梅.玛苏姆拉、S.马克.杨.管理会计.清华大学,2011.

2.徐刚.我国高校院系责任成本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4.

(责任编辑:兰卡)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高校
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五年规划”加强国有资产监督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法和措施
构建我国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思考
央企“退房令”失灵,或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