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

2019-06-11 11:31乔书田
音乐生活 2019年2期

乔书田

王子敬(Wang zijing)

东晋书法家,《桃叶歌》作者,名献之。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山东临沂。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晓音律,善鼓琴,能度曲。说起个人生活,暂短一生,妻妾三人。先娶青梅竹马之表姐郗道茂,后被迫休掉,再娶简文帝司马昱之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生有一女,名神爱,后成为历史上著名痴呆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不久,又纳青春少妓桃叶为妾,作有《桃叶歌》传世:“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隋书·五行志》云:“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诗”。子敬随身总带有一把团扇,桃叶称他“团扇郎”,二人相爱笃深。《古今乐录》称,“《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载,“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月徐亦卒。”

子猷比子敬大六岁。兄弟二人,同在东晋海西公太和三年(即368年)病重,子敬先逝。子猷问左右:“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就已经过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坐车去奔丧。见到子敬,也不哭。子敬平生好弹琴,子猷入室就坐在灵床上,拿来子敬的琴要弹,可是,琴弦怎么也调不好。他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人琴俱亡了!”子猷悲痛欲绝,很久没有醒过来。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兄弟二人不在同年生,却在同年死。子敬终年42岁,子猷48岁。

如何看待魏晋时期,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魏晋时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惧、最混乱、最令知识分子痛苦的时代。而另一种看法却认为,在精神发展史上,魏晋时期是知识分子最向往自由、最追求个性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渴望自我超越的时代。魏晋时期,文人的主流意识开始由儒学向玄学转变,如阮籍、嵇康等。这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的人文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狂妄自大”、“自命不凡”。而应该看成是,人对人格、人性所给予的高度关注与追求。

苏小小(Su xiaoxiao)

南朝齐国著名女歌妓。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容貌出众,诗词歌赋,样样俱佳。俗话讲,“杭州自古多情地”。女作家张爱玲形容杭州的西湖水都带有浓重的胭脂气。《西湖佳话》载,一千五百多年前,钱塘少女苏小小,独乘油壁香车,忘情于杭州的湖光山色之间。某日,偶遇相国公子阮郁,欣喜若狂,大胆表露出自己的心愿:“燕引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小小青春貌美,才情浓郁,阮郁一见倾心,遂曰:“青松作证,愿与同生死。”小小轻吟:“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二人在西泠桥畔的松柏下,私定了终身。

然而,阮父不接受这门亲事,逼阮郁毁约。小小以泪洗面,写下大量诗篇,排解忧愁。这时,一名叫鲍仁的书生,进京赶考,路经杭州。因盘缠不足,滞留下来。小小闻知,慷慨解囊,助鲍仁赴京应试。鲍仁一去,杳无音信,小小怨自己命苦,抑郁而死,年仅19岁。

不久,鲍仁金榜题名,封为滑州刺史。为答谢小小,赴任前夕,赶来杭州相见。不料,小小已去世三日。得知小小的遗愿,将她葬于西泠桥畔,还了小小对阮郁的思念。

唐、宋时期,读书人大多喜与名妓交往,且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古时的“娼妓”,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古时,娼妓虽然与奴婢、优伶、乞者同属社会末流,但相比之下,她们有着自己的独立户籍(“娼户”),成为注册的一种职业。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京剧《玉堂春》中的道白,清晰地告诉我们,春秋齐国(齐桓公时期)大政治家管仲“发明”了此业。

在教育极不普及的古代,大多数女子没有读书的条件。而娼妓不同,特别是一些名妓,她们不仅琴棋书画、才情容貌兼具,同时受过一定礼仪应对能力的训练,这些都来自与文人的接触与对话。所以,她们很容易进入读书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应该说,古代娼妓更多的是向往一种琴棋对话、诗歌唱和的精神生活,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情交流与沟通。

《西湖佳话》描绘小小“性慧心灵,姿容如画”。加之年轻活泼,深得诗人墨客宠爱。当时,掌管杭州大印的诗人白居易,曾为小小写下《杨柳枝》词,云:“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馆娃,即西施。将小小比作西施,在白居易眼里,小小还胜西施一筹。上海掌故大师郑逸梅先生曾在《艺林散页》中说,有“苏小小画像,御朱色衣,状殊秀丽,系清人摹写,装成小立轴,藏于姚羲民家。”

米嘉荣(Mi jiarong)

唐代著名歌唱家。西域米國人。米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新唐书·西域传》有载。米嘉荣公元806至826年,活跃于唐代舞台上,歌唱艺术倾倒京城,称他的歌声能“冲断行云直入天”,得到皇帝赏识,提拔为朝廷供奉(首席乐官)。

米嘉荣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1〕有着密切交往,他为刘禹锡演唱了许多西域和西凉(即甘肃一带)民歌,讲述了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刘禹锡运用这些民歌素材和音乐知识,创造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言清秀、风格清新的诗体——竹枝词,很快风靡唐朝。

米嘉荣历经宪宗、穆宗、敬宗三代皇帝任供奉,史称“三朝供奉”。一个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歌手,能在一个朝代连任三个皇帝的乐官,实属罕见。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受政治牵连,离开朝廷,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多年后,重回宫廷,许多艺人都不相识,出乎他意料的,老将米嘉荣还在。老友相见,黑发变白发,感慨万千。曾赋诗《与歌者米嘉荣》相赠:“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魏良辅(Wei liangfu)

魏良辅是明代戏曲音乐家、南曲改革家。字师召〔2〕,号此斋,晚年号尚泉。生于1489年,卒于1566年。笔者在讲述魏良辅的人生经历时,查阅以下相关资料:

一、明吴江戏曲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中载,明“嘉隆间(即嘉靖至隆庆年间——笔者注)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3〕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对魏良辅改革南曲的主要成就,说得一清二楚。

二、明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昆腔》中说,“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又说,“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4〕,每有得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把魏良辅的姓氏、号、技艺、刻苦钻研精神,说得十分透彻。

三、善弦索、善北曲、后因获罪发配到太仓南关充军的明代戏曲音乐家张野塘,把自己的北曲演唱技巧,和盘托出,献给魏良辅,支持魏良辅将南、北曲融合,改革南曲。感动得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带罪的张野塘,纳张为婿。

四、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的余怀〔5〕在《寄畅园闻歌记》〔6〕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合曲必用箫管,而吴人则有张梅谷,善吹洞箫,以箫从曲;毗陵〔7〕人则有谢林泉,工擫管〔8〕,以管从曲,皆与良辅游。”

五、清康熙年间廉吏于成龙编修的《江西通志》及乾隆时期纂修的《南昌府志》卷五十二中,均有魏良辅的记载,说他是魏棨的儿子,字师召,嘉靖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南昌府志》还载有更为详细的《魏良辅传》。史料堪称丰富。

《备览》“魏良辅”条云:“良辅初习北曲,绌于北人王友三,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这段话值得正误有三:①王友三,应为“王友山”。②许多资料均称魏良辅“镂心南曲”。但,也有例外,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戏曲研究家赵景深先生(1902—1985)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1985年第九期发表的《一代新声昆曲的由来》中引用这段话时,却说“退而缕心南曲”。“缕心”,即细心。“缕心南曲”,即细心钻研南曲,文通理顺。而“镂心”却相反。“镂心”为成语“镂骨铭心”的简化,解释为“刻骨铭心”。说魏良辅刻骨铭心地研究南曲,牵强附会,语意欠通。赵景深先生予以正误,是对的。③再说“足迹不下楼十年”。用十年“不下楼”来形容魏良辅的刻苦钻研精神,不符合史实。说他十年不下楼,他怎么结识的南曲专家过云适?怎么“每有得必往咨焉”?怎么向北曲专家张野塘学习北曲?十年不下楼,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就能把“平直无意致”的南曲改革好吗?这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再说,魏良辅生于1489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已33岁。就算他从这一年(嘉靖元年)开始投入南曲改革,到嘉靖末(1566年)病逝,中间尚有44年时间。在这44年时间里,他足迹遍布太仓、昆山、无锡、山东、广西等地,调查研究,苦心实践,传播昆腔,怎么能说他“足迹不下楼十年”呢?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就出在一个“楼”字上。余怀在撰写《寄畅园闻歌记》时,不会写他“不下楼十年”,可能一时笔误,写成了“不下楼十年”,或是刊误,刊成“不下楼十年”。这个“楼”字,应是个“数”字。此句应为“足迹不下数十年”。魏良辅从习唱南曲、学习北曲,到改革南曲,历经数十年,足迹遍布江、浙、鲁、桂,调查研究,多方求教,传播昆腔,使之蔚然成风,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

多媒体时代,主张多元化、跨学科发展。写作“名典”,亦无例外。只列姓名、字号、生卒年、个人简历,难以惠众。一石多鸟,跨学科、多角度、多侧面撰述,传达多种信息,是新时代对舞文弄墨者的新要求。

至于他撰著的《南词引正》,大家都已熟悉,不再赘述。

注释

〔1〕刘禹锡:唐代文学家、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772年,卒于842年。贞观九年进士。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夔州、和州刺史,礼部郎中等职。最著名的散文《陋室铭》,最著名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2〕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魏良辅”条云,“魏良辅,字尚泉”,有误。应为字师召,晚年号尚泉。

〔3〕鹿城:即昆山別称。

〔4〕过云适:生卒年、经历均无考,只知他是太仓地区一个掌管户籍的小官,善唱南曲。有资料记载,“明嘉隆年间,过云适是善唱南曲的度曲家。”

〔5〕余怀:字澹心,又字无怀,号广霞、曼翁,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祖籍福建莆田,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6年)。学识渊博,精于史学,尤善诗文。

〔6〕《寄畅园闻歌记》:《备览》“魏良辅”条称《突畅园闻歌记》,有误。

〔7〕毗陵:今江苏常州地区的古称。

〔8〕擫(Ye)管:用手指按捺演奏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