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中职生“互联网+”德育生态圈的构建

2019-06-11 07:27沈益英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互联网+交流

沈益英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中职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结合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全方位构建中职“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新生态是中职德育创新的一种新做法。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在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具有极好的教育功能。旨在研究以微信为载体,构建中职“互联网+”德育生态圈,提升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并以德育案例论证其有效性。

[关    键   词]  微信;“互联网+”;核心素养;中职德育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05-0125-03

一、问题缘起

中职生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优良”是浙江省提出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但是中职生的生活习惯与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核心素养,对他们成人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然而传统的德育手段和方式在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表现得滞后且力不从心。

传统德育方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内容单一,仅限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乏共同话题与交流内容;(2)传统的德育方式缺乏创新性,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简单的说教显得枯燥乏味,难以被学生接受与认同;(3)教学内容及形式与生活实际脱轨,学生的个性不被关注。这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中职生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此外,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与信息化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学生,又可能负面地影响学生。但对网络与信息化手段的负面价值,我们不能以回避与堵塞的方式来解决。相反,我们应该大方地将此新事物恰当地运用到德育实践中,既可以有效疏导,又可以发挥其正面价值。也就是说,与其禁止中职生使用微信,倒不如对微信加以合理利用,发挥其教育价值。

二、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化手段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2011年面世的微信这个智能终端APP,随着网络的发展,也广受各类用户的青睐,成为大家生活极其重要的日常使用工具。教育,只有扎根于信息化的时代环境才能更好地生长。

(二)微信功能多样,使用便捷

微信这个信息交互平台,其使用模式可以是“一对一”的私聊模式,也可以是“一对多”的群聊模式,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朋友圈”模式,还可以是有主体的“公众号”模式。展现形式上可以用文字、图片、动画、语音、视频或综合使用,表达与沟通力十分强大。所有个体都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实名注册,在4G如此发达的当下,只需要一部手机连接网络就可以使用,便捷而迅速。

(三)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使用面极广

就教师来说,作为知识分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很多人甚至直接以微信作为工作的平台之一。就中职生来说,他们属于15~18岁的年龄段,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着微信功能的完善与使用面的推广,学生基本上用微信取代了原来的QQ作为自己与人交流的工具,包括发朋友圈、传交友视频等娱乐活动。就中职学生的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是打工或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少部分从商或是公务员等事业单位工作者。经调查,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思想动态、学习成绩以及学校政策了解的意愿情况得出,家长对孩子和学校情况了解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尤其对学生个体信息的沟通,急需一个便捷的平台来解决。

(四)中职学校急需便捷的家校沟通平台

中职学校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问题多、管理难,学生素质高低不齐。就此而言,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另一方面,面对繁杂的学校工作,教师们需要一个使用便捷、使用面广的家校沟通平台。此外,针对学生共性或个性问题的复杂性,教师需要一个可“一对一”的交流平台来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同时对共性的工作内容,又需要一个“一对多”的交流平台来提高工作效率。微信的使用功能和社会占有率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生态圈的构建

根据中职德育工作的特点,教师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可以以微信为手段建立以下中职“互联网+”德育生态圈。

在此,结合案例片段对以上德育生态圈阐述如下:

(一)微信教育管理平台的构建

学校政教部门可以通过微信来搭建平台,建群、建立相应公众号,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管理与指导。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教会一些少用的微信功能,比如班级宣传网面的制作与推送、基本文件的制作与编排、视频的剪辑与分享等。这样,既方便学校管理部门向班主任发布通知、传输材料,又方便教师把微信更强大的功能运用于家校沟通,还方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学校还应该针对微信教育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因为教师的个性不一,对微信管理平台的重视程度不同,容易造成德育管理工作沟通不畅、落实欠佳等问题,遇到特殊情况,甚至造成班主任和家长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所以,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具体的制度对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反馈进行考核,以此来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家校微信交流平台的构建

首先,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通过校讯通、家长会等途径宣传班级微信沟通平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教会家长如何使用微信公众号,随时关注学校和班级建设情况。也可能通过学校印发《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学校与班级的德育资讯,一起参与到中职生的德育管理过程中来。

其次,根据学生或是家长情况的不同,建立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平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1对N”式的微信群建设,有全班性的集体群,如家长群,以便发布通知或是处理学生共性的问题。

片段一(“1→N”型):小汪同学是本班的学霸,既专长于会计专业技能,又在学业上一马当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汪同学参加完职业英语赛后直飞沙盘经营赛场,在赛场上突发急性肠胃炎,忍住剧痛他也没有放弃比赛,顺利完成赛事并一举夺得全国金牌。

对此,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经历小汪同学带来的感动、享受喜悦的同时,觉得这是全班德育管理极好的契机。于是,我在班级里与全班分享了小汪同学的壮举,并对学生进行了同伴榜样式的教育与引导;随后,我通过微信向小汪同学传达了我们全班学生的祝福视频,同时,学生还表达的热烈期待英雄归来的心情;此后,我在班级家长群里分享了小汪同学的故事、比赛图片和班级学生的自录视频。让家长了解班级动态和孩子的学校生活,也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家长对小汪同学的傲人成绩和动人故事纷纷点赞呼应。以此为契机,我在学生和家长的微信交流平台都强调发挥小汪同学的金牌精神,备战来年的高考。学生与家长都很受激励与鼓舞,也都积极表示了对小汪同学的佩服和向他学习的心理。

很多内容,我们除了在班级上向学生播放宣传外,还可以将视频在微信平台推送,与家长分享。或者将视频挂附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中,动员家长一起观看学习,或是完成相应任务。

除此以外,为了能更精细地进行德育,教师还可以组建不同成绩层次的家长群,如“冲本群”“偏科群”或是“过线群”等。当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殊情况进行“1对1”式私下交流等。

综上所述,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推送等家校微信交流平台的构建与运用打破时间与空間的限制,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1)提高家校沟通的时效性,拉进了家校的距离。(2)方便了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增加了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增进了亲子关系。(3)渗透了教育理念,修正了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德育观,畅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通道。(4)提升了家长关注学校各项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形成良性教育。

(三)师生心灵交流平台、生生互动发展平台的构建

传统的德育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中职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师生之间的微信交流平台不仅方便了德育工作的推进,还极大地提高了德育效果。

1.片段一(“1→1”型)

刘某13岁,父亲车祸身亡,母亲其后再嫁,基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下。智力较好,成绩上只有专业成绩较突出,其他成绩一般,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缺乏安全感,内心脆弱,没有自我,缺爱;另一方面,自尊心很强,逆反心理严重,经常为了朋友与老师发生冲突,还经常与其他同学吵架,对外界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基于微信的问题解决:

(1)运用微信突破时空表关怀

爱是打开一切问题之门的钥匙。很多单亲孩子缺爱,补足孩子缺失的爱,给予恰如其分正确的爱,至关重要。运用微信适时问候关怀,可以拉近爱的距离。刘某是缺爱的孩子,虽然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天下唯我独尊”,事实上内心是十分脆弱的。

作为班主任,我以微信为渠道,对刘某表示我的关怀。天冷时,微信上一句“天冷了,记得把老师送你的围巾围上。”或是当她一个人在家,适时用微信给她叫个外卖,并提醒她“不要饿着了”等。这点点滴滴的微信问候与关怀,渐渐地拉近了我们师生的距离,帮助她卸下了防备,摘掉了“有色眼镜”,开始接受老师。

(2)运用微信促进师生平等交流

交流的效果,有时很微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角色所起到的沟通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有句话说,“处理事情前先处理好心情”,我觉得用在青春期的中职生身上尤为适合。而微信交流正好可以弥补平时师生角色、办公室谈话所带来的沟通障碍。

然后,我改变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微信为平台来与刘某交流。此时,我们交流的地点不在严肃的办公室,而是轻松自在的网络平台;我们之间不再是紧张的师生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交流的内容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明星乐队与生活日常。

关系大于教育,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刘某对我卸下防备,相互坦诚以待。随后,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运用微信转变思想观念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有时体现在对教师与家长的抵触,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了“只要是你说的,我都不认同”的对立处理方式,让家长与教师很无奈。但是,倘若家长和教师的观点,换成从第三方,比如他们较要好的哥哥姐姐或广播新闻表达出来,他们却十分乐意接受。

2.片段二(“N→N”型)

运动会了,班级需要购买班服,此时可以由班长牵头完成这件事情。穿衣吃饭众口难调,此时的微信群肯定是炸开了锅,淘宝图片不断更新。由于意见不统一,最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班主任的意见,他们会让班主任出来主持公道,此时班主任的“大局观”会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运动会的特点等,变得不那么自我;体会到学生应有的穿着打扮,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然最后的决定还是由班长牵头,投票决定。事情解决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集体意识也加强了,而对班主任的依赖也逐渐形成了。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氛围,在这个群里,做到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观察者与点拨人。哪怕看到有一些不良的言行,尽量不要率先阻止,因为会有其他学生来评论,让学生去引导一些正能量的思维,比教师的干预效果好得多,也有利于孩子们在群里畅所欲言,进而真正发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作用,渗透德育。

3.片段三(“N→N”型):生生互动日常小点滴

由于微信不限时空,避免了面对面师生之间的压力,淡化了角色与年龄。此时可以在班级群、朋友圈转发孩子们喜欢的歌曲、视频、社会热点,带动班级学生一起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他们的活动中会想要教师一起参加,他们的事情会让教师了解,让你参与。师生心灵的交流平台就畅通持续地开展了。关于微信群,可以在学生充分信赖的时候建立群规,比如可以建立一些预警设置,及时提醒作业、提醒睡觉、提醒休息、微信红包是召集口令等。因为大家喜欢这个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靠近,所以大家会去维护这些规定。另外在平时其他时候发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督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或是在微信上进行答疑解难、传输学习资料。同样,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如打架斗殴、思想问题、谈恋爱等仍然通过“1对1”式的交流来解决,既方便建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又极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与自尊心,同时,还方便引入其他资源让学生学习,帮助解决困难。

四、基于微信的中职生德育工作反思

作为德育工作者,在运用微信进行德育管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要在微信运用中发挥监督引导作用

微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时要扬长避短。尤其是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并引导他们学会理性地享用自己的公共言论自由,同时要学会在网络上保护个人信息,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要弘扬正能量,建设积极的舆论环境

比如在微信群的公共交流平台,有些学生或家长对事理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出现负面言论。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点评引导学生的言语和思想,以正面积极的言语来影响学生。

(三)不能流于形式,对学生和家长要真诚以待

与学生或家长成为好友后,应当多关注学生动态,对学生和家长的问题也要做到及时回复,如果学生有困难,要及时地予以帮助,特别是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疏导,或向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请求援助。

总之,微信在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我们要将其价值充分应用到德育工作中来,提高中职生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我们也要回避基于微信的德育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扬长避短,落实好德育工作,将中职生培养成“三观”正、道德好、素养高(诚信、专注、自信、感恩、阳光、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蕾.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及教育初探[J].职业,2013(6):96.

[2]李礼.微信德育: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选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

[3]陈秀娟.搭建單亲学生心灵的桥梁:关于中职单亲学生的德育思考[J].考试周刊,2014(84).

编辑 尚思达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互联网+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交流平台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交流平台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