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中职计算机学习模式养成中的影响

2019-06-11 10:09黄雯婕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互联网+中职

黄雯婕

[摘           要]  “互联网+”促进了新的学习模式的养成,给传统计算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从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改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式教育改变。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教育终身化、广泛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媒介得以大规模、亲民化传播。教学手段日益多元,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紧密结合、自主慕课学习与翻转课堂遥相呼应。

[关    键   词]  学习模式;“互联网+”;慕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178-02

学習模式(Learning Style)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1970年代,这一理论提议教师应该评估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其课堂教学方法能够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简单的区分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听觉模式。适应这种模式的学生特点是善于在聆听中寻找重点,关注讲授者说话的清晰度,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参加讲座、讨论与听课。第二种模式是视觉模式。适应这些模式的学生喜欢看纸质的报告或纲要,关注讲授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展示各种图标、图像、照片及范例。第三种模式是触觉/动觉模式。适应这种模式的学生不怎么喜欢阅读,更喜欢的是运动、动手操作,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实践和互动。

为了寻求适合中职学生的学生模式,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来源于初中毕业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程也就是理论课程不擅长或者说不喜爱。但与过去有所区别的是,过去很大一部分生源是初中学业的被淘汰者和在初中学业中受重挫的孩子,只能说是被迫选择中职。现在虽说还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可也存在一大部分是主动选择中职的孩子,他们初中学业不算很好,但也不是被分流的那部分,只是在继续学习文化课程和希望更早就业中选择了就业而不是升学。

而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确定自身的教学内容,培养行业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教育界迅速引发了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业界权威专家学者统一达成的共识是:“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相反能够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教育专用网、移动终端+学生,这就可以实现“互联网+”教育,并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教育公平。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 线下教育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扩展。

新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新的学习模式养成并驾齐驱,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而能够实现知识保留最大化的学习方法分别是进行实践操作以及向别人讲授,互相教学并快速使用。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而面授课程时间则作为检验学习成果、补充拓展教学内容及知识的实践使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教材,所学知识也基本一致。而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常常不能够及时更新,为了使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互联网+”模式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学习,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出口。并且随着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也随着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出现,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模式提供了便利快捷的路径。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将授课内容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或新的教学方式,系统、详尽地放在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或者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并且建成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免费学习,或者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学习及检测。每次在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后,可自行在平台上下载后面的学习内容,并提交学习成果提前完成学习内容,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考核内容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极大方便了老师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过去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吸收,“互联网+教育”立足于网络大数据的资源优势,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紧密结合,并且能够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而线下的课堂则以学习成果检测、疑难问题解决、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为主。结合讲授、讨论、演示、动手实操等多样化的教与学模式,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表格格式化教学内容为例。

在此案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页面设置、图片水印、艺术字、文字转化为表格、表格边框格式化。教师提前将主要知识点“艺术字的应用”及“表格边框格式化”制作成为微课及技能指导手册的形式,既有视频指导也有文字指导,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终端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并完成此案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互相交流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填写作品自我评价,对案例进行检测,之后提交作品,让教师检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及检查学生的作品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掌握程度,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点,便于调整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在课前学生完成了此案例后,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质疑,再次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基于疑难点及出错较多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也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当此案例完成后,就可以开展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本次课掌握的技能对案例进行重新设计及美化,此时伴随着拓展任务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可量化的评价量规,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设计的要点及提升审美意识。学生在完成拓展项目的过程中,会出现分层,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完成得较快,在此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1)查询技能手册或书本;(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3)请教教师。对学生来说,互相探讨交流、互相指导,既符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符合“学习金字塔”知识保留度最大化的方式。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全部任务后,学生将进行作品分享,而如何进行作品展示及介绍又将促进学生对展示方式方法及合格的行为礼仪的学习兴趣及需求。在此案例中,教学指导视频不需要在课堂上分发,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进行自学,每次在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后,可自行在平台上下载后面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并提前完成学习内容提交学习成果,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考核内容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另外,利用平台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事实证明,在此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互联网+”形势下,促进了新的学习模式的养成,并将更加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给传统计算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从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改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式教育改变。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教育终身化、广泛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媒介得以大规模、亲民化传播。教学手段日益多元,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紧密结合、自主慕课学习与翻转课堂遥相呼应。在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急速发展的“互联网+”全新时代,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模式,也促进了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飞速发展,更有利于中职学生新学习模式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姜明月.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的必要性[J].科技展望,2014(12).

[2]陈月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下的教学观[J].才智,2018(7).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互联网+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