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成长机制构建

2019-06-11 11:11张昊远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术院校培训

张昊远

[摘           要]  教学学术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成长过程中,却存在着学校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不健全、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等现象。基于此,为使高职院校持续有效地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实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积极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成长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关    键   词]  地方高职院校;教学学术能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08-02

一、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学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提出了“教学学术”理论,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从教师角度描述教学学术能力: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桥梁,认真计划并检查教学程序,刺激主动学习,超越知识传播实现知识的改造和扩展。姚利民教授则认为,教学学术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三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渗透在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中,并体现于教学活动。[1]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但在内涵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就师资方面而言,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高职教师虽然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教学、学术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低效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学习基础有限,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关注的问题,如何将知识和技能有效传递给学生,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最强烈、最急迫的呼声,只有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才能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家长认可高职院校。

从目前地方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师方面,地方高职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不作过多了解,教师缺乏构建培育有效课堂的责任担当,在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上认识不够,采用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课下沟通,教学效率极为低下。从学生方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大多一般,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现象严重,由于学生的学习自制力较差,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维持课堂秩序,有的教师甚至干脆不管不问,学习学生效率可想而知。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制的不健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标准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所区别,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并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在人才招聘上,并未对“双师型”做明确要求,招聘的教师并非全是“双师型”教师,只是对专业和学历上有所要求,其他未作明确规定,即使部分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多是非“双师型”人才,有的是普通高校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有的是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基本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同时在培训制度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高职学校师资提升工作,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就制定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要求各级相关部门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虽然各省市教育部门和地方高职院校根据文件精神,开展了骨干教师的培训,但这种培训缺乏系统性,教师的梯度培训不够,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中年骨干教师的培训较多,不均衡,培训缺乏针对性,对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升效果不大,同时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虽然也有相对应的教学科研培训,但由于是选修培训,部分教师忽视这一块,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

(三)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

职业教育受轻视的现象在社会上仍然存在,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很多家长在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之后,不得已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比较抵触也不愿意来校就读。地方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不如与高校教师,许多地方职业职校教师对职业很不自信,缺乏职业自豪感。

许多地方高职院校的建校历史不长,多数由几所中职院校合并升级而成,其内部管理水平有限,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和激励机制的不科学,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许多年轻教师入职以后,经历短暂的工作激情以后,普遍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我发展规划很迷茫,完成基本工作量就行,集体荣誉感和自我期许严重下降,许多教师混日子现象明显,自主发展意识弱化。同时,地方高职教师缺少教学反思,上完课就走,对教学科研兴趣度不高,加之自身学术水平有限,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关注度严重不足。

二、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成长机制构建路径

地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师资力量的不断加强,教学能力的增强是师资力量提升的重要标志,地方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创造条件构建有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有效课堂的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加强领导重视

虽然地方高职院校领导层已经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层的共识和重视是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成长机制的先决条件,领导重视了就会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高低事关高职教育质量成败,教学学术研究是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应坚持重视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校制宜,营造良好的尊重和研究教学学术的学术交流氛围,制定教学学术的规划和要求,重视教学学术发展的软硬件建设。

具体来说,地方高职院校领导层要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文件,使教师学术能力成长机制的构建有据可依,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成立相关机构保障和督促落实,成立以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长、各二级院系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二级院系教学副院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使机制构建有具体的执行人,为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构建有抓手,教务处也应设立教学研究科,作为开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相关活动的专门机构。制定教学科学研究绩效奖励办法,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学术研究文化,在研究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自觉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个体向专家型和专业化教师方向发展。

(二)健全聘用制度和培训制度

地方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過程中,除了符合教师岗位的条件外,还应适当考虑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改变以往高职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状况,加大对教学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的招聘工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除了要有研究能力较强的理论教师以外,更应该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应适时引进一定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共同促进学校的人才队伍结构良性发展。

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培训仍然存在培训方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师培训制度时,应先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建立灵活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模式。在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提升,也要注意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更要增加教学研究的指导。在培训模式上培训者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通过立体化培训方法,结合教学案例、多重互动、教师自我展示、日常教学录像展示、同行相互评价等方式,共同促进受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增长。高职院校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体系,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都有参训机会,每五年轮训1次,选拔优秀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同行观摩与交流、专家讲学、网络培训、举办学术论坛、定期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互动等,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使每位教师都有获得培训的机会,同时加强培训的后期反馈,使培训不会流于形式,能增强教师的教学学术敏锐意识,在教学学术水平上确实有所收获。

(三)增强教师个体自主发展意识

地方高职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要有成为专家型教师的目标。要破除旧有的高职教师低人一等的想法,要有比肩大学教师的勇气和魄力,要去除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惰性。

高职院校教师要对教学学术能力有正确的认识,高职院校教师需正确认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活动,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的一种表现,高职教师要被同行所认可,除了要具备优秀的课堂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深厚功力,这也是专家型高职教师或教授型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教学学术的最终实现关键取决于教师个体自主发展意识,高职教师要实现个人的教学理想,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养成教学反思能力,积极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特点,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教学学术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教学学术能力的评价可以全面衡量教师所达到的教学水平。[2]高职院校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无论如何,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教学名师,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研究性和艺术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去完成。高职教师应具备积极的教学态度、强烈的教学学术意愿,及时转变作为单纯的“教书匠”角色认识,在与学生、同行的双边与多边互动关系中真正参与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责任感。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构筑学术共同体,创设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无形中促进高职教师之间形成“同成长、共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2]周玉容,李玉梅.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结构及其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78-8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学术院校培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会议·培训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