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

2019-06-11 11:17雷妙香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玛蒂尔关键点文本

雷妙香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抓住关键,引导解读;设置问题,展开探究;感受体验,加深理解;比较异同,深入领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文本内涵,提升自我境界。

[关 键 词]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40-02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不同层面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透彻并独到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下面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进行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抓住关键,引导解读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字、词、句或者故事情节,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文本的关键点”。通常情况下,这些关键点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点,例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带有浓厚哲理思辨色彩的散文,文中多次出现“我很重要”,这句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点,如果教师能抓住这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能领悟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诠释“我”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笔者在教学台湾作家陈启佑《永远的蝴蝶》时,巧抓关键点——“雨”字来引领教学,全文以“雨”为线索,从下雨开篇,用大雨收笔。于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描写“雨”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找出文中“下着雨”“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正是下雨,打一把伞,才让樱子一人过马路去寄信”,此时“雨”是自然的春雨,又是不幸和灾难发生的起因。接着,在樱子过马路时发生车祸,樱子去世了,“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这雨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最后,在回忆时,“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雨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通过理解这些语句,学生领悟到文中的“雨”不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我”内心情感的写照和再现,让人真切感受到“我”因悲痛而滴血的心灵创伤。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要表达的情感,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且富有意境,从而产生了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作者个性情感和时代精神、历史意识和文化情怀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产物,是作者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对社会、历史、时代的人生体验,有着深厚的意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关键点,因为这些关键点是解读文本重难点的钥匙,紧扣这些关键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设置问题,展开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深入解读文本,在探究问题中学会阅读,学会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以问题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项链》时,本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于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提出问题:复述课文故事情节,给各部分情节拟小标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學生理清故事情节结构。接着品读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提出以下问题:比较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的状况,分析其性格怎样?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后,学生了解了玛蒂尔德的性格,而且进一步领会玛蒂尔德正因为其性格才导致悲剧的发生。然后品鉴情节结构,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提出问题: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作者是怎样安排铺垫和伏笔的?通过这个问题,学生领会作者在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匠心。最后品味小说主题时提出问题:作者对玛蒂尔德是什么态度?玛蒂尔德的悲剧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写作本文要表达的主旨,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对文本的探究,领会文本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称得上是莫泊桑的精心杰作。

用恰当的问题一步步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感受体验,加深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较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二,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句话告诉我们,文本解读离不开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内部,感受语言形式,进行深入地品味体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荷塘上的月色美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文中“泻”“浮”“洗”“画”这几个动词的用意,学生通过读、想、议,深入地品读感悟到:“泻”赋予月光动感;“浮”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通过这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汽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构成一种“静穆美”,使本是难写的月色如在读者眼前。这样,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对朱自清语言的魅力有了感悟。

同时,文本解读时感受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情感饱满的文本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文中第十三段写母亲为子女所做的三件感人事例是全文写得最精彩的部分,笔者引导学生精读并体会本段表达母亲怎样的情感,学生能体会到文段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笔者又顺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段怎样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学生经过深入品读,领会到第一件事写母亲“做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这笔保证金正是母亲对儿子的爱的表现;第二件事写三姐出嫁时,母亲“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这细节描写凝聚着母亲的爱女之情;第三件事用“笑”“愣”“叹”逼真地写出母亲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在儿子临走时,母亲递给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这些对母亲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看似平常,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奉献和对儿子全部的爱。通过这些分析,学生真正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无私而又深沉。

文本解读需要学生不断地细细咀嚼,深入发掘文本的内在意蕴,切身感受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

四、比较异同,深入领悟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文本解读还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运用比较进行更深层的解读才能达到求其同或明其异,深入领悟文本的内蕴。比如,在教《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学生通过阅读能概括本文主要讲述母子三人四次在大年夜到北海亭面馆吃面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子三人的人物形象,笔者引导学生比较母子三人四次到北海亭面馆吃面时他们活动的异同,学生比较后得出:相同点是母子三人四次一起吃面,都是在大年夜到北海亭面馆,吃的都是阳春面;不同的是母亲点面的问话、碗数和母亲的穿着有变化。那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把这几方面进行比较,母亲第一次点面时,表现得不好意思,难为情、胆怯,第二次、第三次点面时,母亲难为情的程度一次比一次轻,第四次母亲表现得非常平静;母亲点面的碗数,从第一次、第二次分别是一碗,第三次是两碗,第四次是三碗;母亲的衣着前三次穿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第四次母亲穿和服。通过这些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些变化说明母子三人互相扶持、积极努力、团结奋进的精神战胜困难共渡难关,同时,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和深切关爱。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要表达的主旨。

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笔者在教《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该词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学生展开讨论,从赏“画面”开始,逐步深入至“意境”,通过“意境”领悟“情感”,进而把握这两首词的异同点:相同之处是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不同之处是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未写别时情事,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通过两首词的比较赏析,学生领会《雨霖铃》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在于擅长铺叙,反复渲染,尽情描绘,虚实结合,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從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而且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相关知识和阅读方法。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可以通过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难点;通过探讨问题,以问题讨论为引导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体悟,有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通过比较阅读,引领学生拓展阅读的广度,深入解读文本的个性特色。运用这些策略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至性真情,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领会文本蕴含的意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宋明镜.文本解读路径的探寻[J].中学语文教学,2013(2).

[2]叶圣陶.谈教学的重点[J].人民教育,1981(1).

[3]周玉明.文本解读之基点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3(4).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玛蒂尔关键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