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目标重引领 提问策略巧渗透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为例

2019-06-12 12:47田巧玲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3期

□ 田巧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

然而,不少教师认为,让学生问个没完,不着边际,费时低效。不少课堂常见学生问归问,教师教归教,提问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花拳绣腿,走形式而已。显然,教师对“提问”这一阅读策略是缺乏正确认识的,更没有掌握有关提问策略的教学方法。

提问策略指的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或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评论。学习提问策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2019年9月,全国小学语文课堂将统一使用统编教材。教师如何适应新旧教材的衔接,尤其是阅读策略教学如何开展?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为例,展开了提问策略的教学实践。

一、基于学情,把握目标

师生对于“提问”,都不陌生。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有提问的体验。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提问的主动性、通过提问提升理解能力还远远没有形成。那么《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提问策略的教学起点在哪儿?要走向怎样的终点,即达到什么目标?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具体如下。

1.借助文本,通过自问、筛选、归并、思辨,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初步掌握提问的阅读策略。

2.在边读边思考边提问的过程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识聋哑青年。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初步掌握提问的基本策略。难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筛选、归并、思辨的思维过程充分展开,在展开过程中挖掘思维的深度,形成思维能力。

二、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习提问”这一主旨贯穿始终。笔者共设计了四大板块,如下图。

课堂学习伊始,教师组织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提出问题,将提出的问题记录在文章相关章节内容边上,接着安排小组讨论交流,对各自提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筛选,小组选择最值得研究的两个问题予以板贴。各小组将问题呈现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黑板上的二十几个问题进行归类,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学习。最后,小组选派代表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汇报,并陈述分类的理由。

三、聚焦重点,提升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开。学生书写在问题卡上并张贴呈现的主要问题如下:(1)是谁让鱼游到纸上来的?(2)课文为什么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3)青年为什么是个聋哑人?(4)课文是怎样写青年把鱼画得栩栩如生的?(5)“福利工厂”是什么?(6)课文中的主人公应该是聋哑青年,为什么还要写“我”、小女孩、观众呢?(7)作者是怎么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8)“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是什么关系?(9)“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什么意思?(10)课文中“鱼游到了纸上”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样写?

问题呈现以后,教师统一将问题编上序号,接着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对于黑板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归类?提出你们分类的理由。小组进行讨论。”

【片段1】

生:我们小组认为1号和4号可以分为一类。

师: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生:我们觉得这两个问题能够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读了一遍课文马上就知道了。第二个问题在课文第7自然段能找到答案。

师:那你们觉得按照这样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生: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的。

师:那指向课文内容的问题还有吗?

(生继续浏览黑板上的问题)

生:我觉得9号问题也是这一类的。我们多读几遍课文,想一想,就能够知道答案。所以我觉得它也是指向课文内容的问题。

师: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同学们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表示同意。师板书:提问指向文章内容)

【片段2】

生:我们组认为10号和7号可以分为一类。

师:请陈述你们的理由。

生:仔细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问了这样写的好处。

师:你们讨论得真够仔细的。(相机把这两个问题单独列出贴在一起,并给“为什么这样写”和“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做了重点标注)

师:那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个问题,虽然都关注课文的写法,但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

(课堂沉默稍许时候)

生:有不一样的地方。10号问题是针对全文的某一个写法来提的。

师:你太了不起了,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想,7号问题呢?

生:7号问题重点关注文章中几个段落的写法。

师:给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这两个问题分为一类,理由就是——

生:关注文章的写法。

(师板书:提问指向文章写法)

【片段3】

生:我们认为5号问题“‘福利工厂’是什么”也应该属于指向课文内容的提问。

生:这里的“福利工厂”应该是关键词,指向了关键词的理解。

师:哦,你认为“福利工厂”是个关键词。

生:我觉得“福利工厂”不能算关键词。我觉得应该把它分为一个“杂项”,因为“福利工厂”不影响我们理解全文内容,只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福利工厂,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是从福利工厂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高××。

师:我很佩服你,思维敏捷,你的看法非常有道理。这个同学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句”往往影响我们对文章内容、人物等的理解。

提问策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依赖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的点拨,实际是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的阅读思维往某个方向发展。如上述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明白提问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关注文章的写法等,在帮助学生主动获得阅读信息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除了进行点拨引导,还要充分依靠学生,将学生在课堂中的“特殊回答”作为重要资源,即时展开教学。就如上述案例中围绕“‘福利工厂’是不是关键词”,教师的做法既充分肯定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又给全班指明了关于深度思维的方向。

综上,笔者以《鱼游到了纸上》为教学材料,对“提问策略”的教学做了点状的教学尝试。由此联系统编教材,它为提问策略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观照单元整体,准确把握整组教材编写意图,合理设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引领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展开,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提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