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金融互联:

2019-06-13 08:30王伟凯南方周末实习生周小玲吴超
南方周末 2019-06-13
关键词:大湾粤港澳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王伟凯 南方周末实习生 周小玲 吴超

“客户在哪,金融就在哪,道理就这么简单。”

香港私募基金将允许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的融资,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也可以进入香港上市融资平台。

“粤港澳三地的金融市场已经被串了起来,现在是命运共同体。”这给湾区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南方周末记者 王伟凯

南方周末实习生 周小玲 吴超

“欢迎使用支付宝、微信。”最近两年,这样的标语开始出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这让在广州读大学的港籍学生李佳佳印象深刻。

这种支付上的细微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一个缩影。支付、股市、融资、服务等,一个互联互通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2019年2月18日正式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被写了进去,这其中包括扩大香港与内地跨境投资的空间,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等。

事实上,2014年至2017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开设,港资进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途径和方式已经更加多元化。

“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香港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是广东企业首选的融资平台之一,可以为大湾区内的企业做好资金和风险的管理。”澳洲会计师公会大湾区委员会主席、香港尚乘集团董事会副主席王锐强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香港尚乘集团2018年曾因投资深圳柔宇集团而被内地市场所熟知。

互相打开大门

2014年、2016年沪港通、深港通先后开通后,两岸股市交易规模开始持续扩大。2014年沪港通开通时,港交所每天的交易额是690亿元,但到了2018年,交易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

同时,外资也通过沪港通、深港通买入A股。2019年3月末,外资在A股持仓市值已达1.6万亿人民币,占A股流通市值已达到3.6%。这对于内地和香港两地金融市场合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这个交易量还不算太大,在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几年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王锐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过去几年,香港与内地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流、融合越来越紧密,除了沪港通、深港通之外,2015年时,香港与内地的基金互认开始实施,“债券通”的北向交易也于2017年开通,容许合资格境外投资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交易。

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这种交流更为活跃和通畅,各大金融机构开始抢占未来两岸金融市场融通的先机。

2019年3月20日,经央行批准,中国银行香港推出“大湾区开户易”的服务,香港客户无须前往内地,就可以开设内地个人账户;工行也推出“跨境企业通”服务,为企业提供“足不出港”的跨境远程代办工商注册登记服务。

从2019年3月份开始,香港金融局也对外发布了8张虚拟银行牌照,其中包括腾讯、阿里、京东、携程等内地企业。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推动投资者开展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等。在这些业务上,虚拟银行就可与传统银行进行平等竞争。

“客户在哪,金融就在哪,道理就这么简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金融服务其实就是“有客户,就有需求”。

大湾区内虽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货币体制、三种不同的税收体制,还有两大交易所,但这些都并不能完全阻止金融市场的流通,嗅觉灵敏的资本在朝着最有潜力的地方流动。

1997年,陈莹大学毕业后加入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国际业务部,专注于跨境金融业务。五年前,她开始参与国际业务部的管理工作。

“从银行端业务实践来看,包括QFLP(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跨境资产转让等品种在内的资本项下业务逐渐兴起,这说明国内优质资产标的对境外资金的吸引力加大。”过去几年,陈莹切身感受到呼吁资本市场开放的声音逐渐强烈。

2016年,采用与沪港通同样架构的深港通正式开放时,陈莹就觉得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两地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深港通不再设立总额度限制,沪港通总额度限制也被取消。

这一措施进一步打开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大门,为两岸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的宽松条件,同时也表达了中国资本市场向全世界投资者开放的决心。

转接两个金融体系

“最初的金融服务就是围绕贸易企业开展的。”林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当时,企业要买材料、买设备,就需要用外汇,这就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务的业务。”

早在1970年代,内地实行“三来一补”政策就吸引了不少港资。当时港商瞅准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利,纷纷进入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了当时内地企业资金困难、外汇储备少的问题。这是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资本市场的第一代流通模式。

在加入中山大学之前,林江曾经在香港招商局工作。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早期除了汇兑业务之外,香港的金融机构还为内地企业提供大量的融资服务和投资服务。

比如,一家企业接到一个订单,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买材料、买设备,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这个时候,香港一些金融机构就会让这些企业拿订单来做抵押,他们为其提供短期信用贷款,帮助企业周转。

随着大量的港资进入内地投资设厂,内地的企业借助香港进行贸易转口服务,频繁的、大规模的资金交易催生了汇兑服务,真正的金融服务市场开始逐渐地建立起来。

1990年代,香港主导贸易形式由货运转为高附加值现代物流业,离岸贸易兴起。数千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负责珠三角及其他地区采购与全球配送。

时至今日,珠三角地区一些工厂老板回忆起当年创业的场景时,都会对如何利用港资的事情津津乐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金融服务市场更为复杂、多元,单纯的汇兑、融资、投资服务,早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根据毕马威中国在2019年6月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报告》,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这里都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线。截至2018年6月末,粤港澳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超过11万亿元。香港连续九年都是与内地人民币交易量最大的境外地区。从2011年至今,人民币已持续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二大结算货币。

同时,随着湾区产业结构升级,高端产业和富有人群会在此聚集,催生大量的资产管理和投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会为湾区内资金跨境流通提供便利。

2019年6月10日,在“2019财新峰会香港场”上,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提到,对标世界现有的三大湾区好产业机构和发展路径,均为“金融+特定产业”的模式。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多元化更高,可以发挥更为独特的作用,如成为欧美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中国内地金融体系之间的转接。

北上南下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份《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与香港的角色和机遇研究》,对比了全球几个湾区的创新环境。其中,在产业基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是唯一一个获得五星高评的湾区。

这主要得益于珠三角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珠三角,创业者只要有idea,能画出图纸,就能找到配件做成样品,并且可以用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走向市场。

这也是很多创业者选择在这里开启自己事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创业者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金融机构服务。

这与早期直接投资建厂、提供汇兑业务的金融服务模式有着根本上的不同。遗憾的是,根据多个机构的排名,包括广州、深圳、香港在内的大湾区城市,在风险投资的总量上,与北京、上海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意味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不够强。

“香港并非没有风投,只不过,这些风投公司不在香港注册,只是利用了香港的这个平台。”林江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在他看来,深圳的崛起也弥补了大湾区风投不强的短板。“传统的金融服务在香港,现代的金融服务在深圳,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林江说。

王锐强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香港的金融资本越来越活跃地参与到珠三角的科技企业,很多家族办公室就专门分配了用于投资高科技初创企业的资金。香港政府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也拨款超过一百亿来推动科技发展以及初创企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从初创开始,就应该有全球化的规划,不应该只立足于中国市场。”王锐强说,“港资恰好有很多走出去的资源和经验。”

此外,在科创企业领域,香港的金融优势也将会被充分释放。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私募基金将允许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的融资,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也可以进入香港上市融资平台。

三地融合

香港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聚拢着大量的高端金融人才,但是一直以来,这些人才并不愿意来到内地工作,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税收问题。

香港薪俸税实行最高15%的标准税率,但内地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达45%,港澳人士在内地工作超过183天就必须要在内地缴税。不少港澳人员会觉得内地个税太高,而不愿前来。现在,这一障碍已经被扫除。

2019年3月1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给一些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人才派发了一颗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内部的融合问题,作为一个开放的湾区,还有着外部的竞争问题。

近期,国内监管机构拟推出12条银行业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新措施,如放宽中外合资银行中方股东限制、取消中资商业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即时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改善外资银行在内地的经营环境。

根据毕马威中国的统计,2016年至2018年,大湾区内注册成立了13家外资银行及分行。

“粤港澳三地的金融市场已经被串了起来,现在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梁海明向南方周末记者感叹。他生于广东,长在香港。

“大湾区面向的是国内14亿人口的大市场。”林江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广州是科研、人才中心,深圳是成果转化中心,香港则是国际金融中心、融资平台,再加上珠三角地区雄厚的民间资本,有消费群体,又有融资平台,这种融合的可能性很大。”

这给湾区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大湾粤港澳南方周末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