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节俭悖论”

2019-06-13 08:30邓新华
南方周末 2019-06-13
关键词:悖论猎人经济学

邓新华

如果人人都节俭,比如,所有人的储蓄率由40%提高到60%,那么,人们就可以相互交易60%的资本品,让工作更轻松,产出更高

如果要列举影响深广的谬误,“节俭悖论”起码可以列名前三。

这个悖论是说,如果人人都节俭,减少消费,那么,人们生产的东西就会卖不出去,企业会倒闭,经济会萧条。这个说法因为符合人们的直觉思维,从而被很多人接受。主流经济学界的绝大部分学者接受,普通人更是不假思索就接受。它在政策制定中,也有巨大的影响。一旦经济不振,或某个行业下滑,“刺激消费”往往被会祭出。

然而,“人人节俭导致东西卖不出去”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的经济学者反驳节俭悖论,用的论据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节俭,总会有一些人趁东西便宜而多消费,所以不用担心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这个反驳其实也没有把握到要害。

正确的反驳是:即便每一个人都节俭,也不会导致人们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因为,即便所有人都节俭,人们也可以调整生产,更多地为他人生产资本品。人们多购买资本品就可以。

所谓消费品,就是满足当下欲望的物品。资本品则是帮助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未来收入的物品。一把石铲、一把锄头乃至一架飞机,都可以是资本品。

假定,在古代的一个村子里,农民用大米交换猎人的肉食,如果他们都不节俭,每天都吃干抹净,的确,所有人的东西都能卖得出去,但经济不会有什么发展。

如果农民和猎人都开始节俭,每次留下一半的东西不消费,会发生什么?由于大家有了剩余,有些农民、猎人就转成木匠、铁匠等,他们生产弓箭、出锄头等各种工具(也就是资本品),用这些工具来交换大米和肉食。于是,农民、猎人效率提高,工作更轻松,而且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农民可以交换到更多肉食,猎人也可以交换到更多大米,他们的市场都扩大了。并且,他们可以继续节俭,让市场中出现更多的生产资本品的人。也就是说,节俭让所有人的市场都扩大,而不会让东西卖不出去。

一瓶茅台酒,消费之后就变成了排泄物,无法再用来购买其他产品,无法扩大需求;但如果你用买茅台酒的钱买一个工具,则可以生产出更多产品,你就可以用新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这也是扩大需求。

现代经济中,高速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天空中飞机翱翔,这样的效率非古人能够想象。而只有节俭,人们才能积累起资源,修高速公路,造汽车飞机。只有节俭,汽车飞机才有市场。

实际上,现在人们交易的商品大部分都是资本品,而不是消费品。比如,程序员写的程序是资本品。农民生产的粮食,也是大部分用来购买化肥、农具等资本品。

所以,如果人人都节俭,比如,所有人的储蓄率由40%提高到60%,那么,人们就可以相互交易60%的资本品,让工作更轻松,产出更高,而这,正是经济发展的本义。

节俭并没有否定消费的意义。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节俭,则是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消费更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

“节俭才能扩大需求”的逻辑其实不难明白,具有常识的读者一看就懂。值得探究的是,主流经济学为什么会长久地相信所谓的“节俭悖论”?

原因在于,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存在巨大的缺陷。微观上,主流经济学也承认,个人的节俭对个人是有好处的,但是,主流经济学认为,对个人有好处的事情,却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困境。如此一来,主流经济学就拥有了两套逻辑:微观经济学的逻辑和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主流经济学的这一特点并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节俭问题上,也体现在反垄断理论、货币理论等许多方面。

现代科学方法论讲究理论的一致性、简洁性。像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各讲一套逻辑的做法,明显是不符合科学理论的要求的。但是主流经济学者缺乏方法论的自觉性,受到直觉思维的误导,身在错误之中却不知其错,这使得他们对个人选择抱有深深的怀疑,动不动就想调节、干预市场。

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许多学者则并不相信所谓的“节俭悖论”,也是因为方法论上,他们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用的是同一逻辑,所以他们更尊重个人选择,更尊重市场。

(作者系经济学者)

本版言论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猜你喜欢
悖论猎人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不听劝告的猎人
美妆悖论
怪兽猎人③
知足者常乐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