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甜党

2019-06-13 08:30刘勃
南方周末 2019-06-13
关键词:招魂宋玉甜食

刘勃

和现代人看见《招魂》里的食谱,首先想到的是恐怖的卡路里不同,这么多甜食摆在一起,在当时是分明带有炫富色彩的

端午已经过去,粽子还没吃完,粽子该吃咸的还是甜的,网上还有一搭没一搭地争论着,毕竟,拌嘴是最好的消遣。

粽子和端午本没有必然联系,屈原也未必吃过粽子,这些知识这些年已经被科普过好多轮。不过假设下,如果给屈原吃粽子,他会站哪边?

大约是甜党罢。

《楚辞》里有一篇《招魂》,一篇《大招》,主题都是召唤死者的亡灵回家。两篇手法相近,都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提醒亡灵,别东南西北的瞎转悠,外面的世界很恐怖,还是家乡最好。

为了渲染家乡有多好,就要大谈家乡有多么清明的政策,辉煌的宫室,璀璨的珍宝,美丽的女生……当然还要谈,有多少好吃的。

《招魂》原文太难懂,直接录下林家骊先生的译文:“苦、咸、酸味道纯正,加以甜、辣两味调和相成啊……笼蒸龟鳖烧烤羊羔,一并浇上糖浆啊。风干天鹅和野鸭,烹煮大雁和鸧鹄啊。晾制风鸡煎煮龟羹,味道浓烈而不变质败坏啊。油炸馓子蜜蘸糕饼,还有糖饴食品啊。琼浆玉酿蜜制甜酒,倒满雕刻羽纹的酒杯啊……”

很明显,这作者是真好甜口。《招魂》的作者和主题有争议:有人说是屈原创作,招楚怀王的魂;有人说是宋玉创作,招屈原的魂。如果取前一说,那么这段或许能够代表屈原的口味,如果是后一说,那这段就估计更能代表屈原的口味了。

当然,更实在的解释,《招魂》是富贵文章,多写甜食,比多加盐,更能彰显尊荣奢华的气派。

盐是人体所必需,战国时代,盐早已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控制食盐产业,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但少量的盐,价值毕竟是有限的。要表现楚国大贵族的生活,在盐上多花笔墨,不值当。

糖就不同了。虽然几乎所有人类都天生爱吃甜,但不吃糖也没什么大关系。瑞士洛桑大学的生理学家卢克·塔比说:“没有必需脂肪,你没法维持生命,没有蛋白质也不行,如果不获取某些碳水化合物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能量,但是没有糖却没问题。这是一种完全不必要的食物。”据说,这个判断在相应领域的科学家那里“基本得到了公认”。这是专业判断,我们学文的人,自然不能赞一词,只有接受。

所以糖仿佛是高配版的孔乙己,“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也就是说,糖不是刚需,却更能够彰显身份。

现在我们最熟悉的蔗糖,屈原的时代还是根本不存在的。西敏司的名著《甜与权力》中讲到,在西方世界,蔗糖到1750-1850年间成了必需品,1650-1750年间是奢侈品,1650年之前更是稀有品。中国直到明末,人们还不知道白糖的制作方法,年代当然只会更晚。

上引那段《招魂》里的文字,提到的甜味来源,大概是这么几个:

有“柘浆”,柘就是蔗,柘浆是指甘蔗汁,当时甘蔗还是很罕见的植物。

有“蜜”,蜂蜜是能够从自然界获取的最过瘾的甜食,不过当时也没有蜜蜂养殖,获得蜂蜜的办法,是烧火烟熏和捅毁野蜂窝,这种采集是灭绝性的,有了这趟就没下趟。

还有“餦餭(zhānghuáng)”和“饴”,这个是用粮食来制作的,可能是当时最易得的糖,但仍很昂贵。

所以,和现代人看见《招魂》里的食谱,首先想到的是恐怖的卡路里不同,这么多甜食摆在一起,在当时分明是带有炫富色彩的。

而且,屈原(或者宋玉)虽然这么写了,但他们似乎也只是流着口水地想想而已,在屈原生活的时代,即便以三闾大夫这样的崇高的地位,也很难真的吃到这么多甜食。毕竟,你从所有的画像上看到的屈原,都是很消瘦的。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招魂宋玉甜食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当机立断
爱吃甜食的火柴
古代“招魂”习俗探讨
为水招魂
说“看”不用“看”
几种春节保健甜食
古代的“招魂歌”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