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路径

2019-06-14 09:02马宝琳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

摘要: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本土音乐资源丰富,而音乐学专业是以培养未来音乐工作者为目标,有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但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学实施目前却难以形成体系。本文将立足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现状,从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学专业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结合云南高校实际情况和音乐学专业特点提出可行的实施策略,以期为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和本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找到更有效、更实用的传承途径。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   云南高校   音乐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89-05

本土音乐是指源于一个特定地域,以多种形式和风格呈现的、具有浓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音乐存在。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有26个民族,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由于地域、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小调、乐器、表演艺术,这些多元、民族化的音乐资源是云南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城市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笔珍贵财富已经在面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作《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每一名即将从事音乐教学、音乐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学生,毕业后能在中小学或社会上,特别是在云南地区胜任音乐教学或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云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因此,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除了传授基本的音乐表演、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应重视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的教育,在兼顾一定的音乐师范教学特点的同时,立足云南社会发展现实,利用本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云南地区培养出能肩负起云南本土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使命的、合格的应用型音乐教育、音乐研究人才,承担起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

一、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对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发展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

音乐学的专业选拔是需要经过云南音乐学类省统考、面向报考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类专业考生组织的一项专业基础技能测试。由于受国内传统音乐教学体制的影响,大部分艺术高考生的声乐考试都会采用美声或民族唱法,而乐器考试选择钢琴的学生居多。因云南的艺术教育人才相对匮乏,音乐基础教育和音乐基础技能水平较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很多报考音乐学专业的考生没有经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和钢琴学习,而是通过短时间的“突击”通过省统考,所以,学生入学时的专业能力和音乐素质都比较低。另外,艺考生高考文化要求相对较低,致使一部分学生虽然对音乐学专业没有兴趣,但出于高考分数的“压力”而最终选择了音乐学专业,因此,音乐学专业一直存在音乐素质和文化素养“双低”的现象。文化素养和专业底子薄、学习任务重、对音乐学习提不起“劲”,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倦怠感和挫败感,严重降低和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云南省的十六个州、市,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大,他们身上普遍具有浓厚的民族情结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本土”出自家乡,学生在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上,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云南本土音乐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民族的曲调样式、歌词、唱法、艺术表现等无不是对家乡的风俗、人情、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的表现和流露,有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感召力,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这种源自民间的自我以及带有自发性质的教化作用也是现代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教学为契机,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实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文化素养。

(二)有助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部分。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后,我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质量整体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观,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艺术教育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农村艺术教育的成效也体现出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云南农村基础艺术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师资配比严重不足,很多农村中小学没有配备专职艺术类教师,艺术类课程都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致使云南农村的素质教育现状堪忧。

中小学音乐教学岗位是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去向,但是除了一些考取特岗的学生和一些愿意回到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城市工作。一部分学生为了留在城市,甚至不惜放弃所学专业去“将就”工作岗位,大量的村、镇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窘状。当然,这与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规模、条件、工作待遇等诸多现实因素有关,但更多则是由于学生对人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认识偏差,导致他们认为自己的所学和才能在“小地方”难以得到发挥。

从传统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和聚居地来看,这些地方距省内大中城市都相对偏远,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也相对较低,但这些现实因素也恰恰是民族地区淳朴民风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使得原生态的本土民族音乐资源保留完整、内容丰富,但遗憾的是,专职音乐教师和音乐研究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将云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引入、并渐渐融入高校音樂学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本民族、关注家乡、关注农村艺术教育,从音乐艺术教育的角度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云南本土音乐存在的价值,正确的对待这一文化财富,不仅对云南本土音乐有着普及和推广的作用,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重塑学生的人生观、文化观、社会价值观和就业观,并有助于他们寻找到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利用自己的所学在云南这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地上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艺术教育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作为云岭儿女应有的人生价值。

(三)有利于音乐学专业本土特色建设的发展

随着云南本土音乐文化逐渐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云南高校的音乐学专业都开设了一些云南本土音乐类课程,但在整个教学中只是“点缀性”开课,授课内容仅限于鉴赏和了解,课程体系不正规、不系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只是“隔靴搔痒”,使学生无法对本土文化做到真正了解。还有些学校虽然提出了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并将民族音乐传承和民族人才培养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而长期以来,这些云南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还是与内地音乐院校一样采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而在人才培养方式、本土专业课程设置、本土教材使用和師资团队建设上不够健全,专业办学特色事实上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云南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建设应设置为更适应云南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音乐专业教育,承担起继承、弘扬、发展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和民族艺术科研任务的责任,不但要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还要兼具专业教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因此,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专业建设特色,使之不断适应本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二、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引入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措施

(一)立足本土音乐文化,建构系统的、多元融合性的音乐课程体系

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方案》的说明中指出:“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各校可参照《课程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西方音乐教育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其体系比较完整、成熟,值得我们学习,可以通过借鉴传统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云南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1.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本土音乐教学内容。保留或整合原有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但在原课程大纲中增加本土音乐教学内容。如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增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旋律听辨及模唱内容;在一些音乐表演实践类课程如声乐演唱课、合唱与指挥课、器乐演奏课程中增加云南本土音乐演唱(演奏)作品的教学内容;在歌曲写作与改编课中增加民族音乐采风和民间音乐改编的环节。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可以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和专业基础技能,又能扩充学生作品音乐风格的涉及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

2.开设云南本土特色类课程。其中包括云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云南民间音乐传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史、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完整地了解云南当地民族发展、本土音乐艺术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为他们学习、掌握、传习本土音乐文化奠定理论、实践基础。

3.拓展本土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学科特点设置课程形式,比如一些理论性课程如云南少数民族史与文化、少数民族的音乐史等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或MOOC视频来配合见面课教学,利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既能发挥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缓解师资紧张,节约教学资源。一些演奏技巧性课程如云南民族乐器演奏课,可以采用小组授课形式,方便教师亲自示范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而像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云南民间音乐传习等课程,应将重点放在音乐实践与活动上,除了课堂内通过“唱”“弹”“跳”使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还应开展校外音乐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云南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亲临本土音乐的发源地和本土音乐活动现场,亲身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全方位、近距离的体验和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中,感受当地的音乐氛围。这种“校内+校外”的音乐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

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需要有系统的、多元融合性的音乐课程体系为支撑,当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在必修、选修、内容程度和课时量上作适当调整,力求使课程设置合理化,保证其知识结构的均衡合理,既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更好地为云南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云南本土音乐文化的真正传承奠定良好基础。

(二)发挥学生自身民族特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云南边疆民族类高等院校是云南高级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对象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在语言、文化特征、习俗等方面必定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一定要尊重受教者的文化差异性、接受程度以及不同的需求。

云南地区的艺术教育条件和质量相对落后,但26个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具备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质,并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尽管很多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但凡是来自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的学生,身上均散发着鲜明的民族个性。他们本能的精通本民族语言,对本民族的音乐、原生态唱法、乐器有一定了解并具备基本的表演技能,他们与生俱来的民族特性会吸引到其他学生并渲染整个学校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氛围,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独特魅力。因此,对于一些声音条件较好,能掌握当地民族唱法的学生,在声乐教学上不应强迫他们改变原有的声乐唱法,而在保留其原生态唱法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气息上的训练和适当的艺术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他们演唱的声乐作品,更好地控制声音和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原生态民族唱法锦上添花、更具特色。在器乐技能课程的选择上,可以让一些会家乡当地民族乐器或喜爱民族乐器的学生能够选择云南传统民族乐器,不必非要选择钢琴,教会他们掌握更多本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制作技术。

总之,学校系统的专业学习要在保留学生原有的民族面貌基础上,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音乐审美,尽可能多的让这些学生掌握本民族技艺的精髓,并带动其他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对“非遗”有志向、并热爱家乡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或许还有机会成为某种民族技艺的传承人,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多元化要求的体现,亦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对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建立师资结构合理、“能力”健全的教师团队

要实施以上设想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师资结构合理、“能力”健全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民族学专家、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人才、有经验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艺术造诣的民间艺术家等,这必须通过学校层面对校内外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才有可能完善整个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民族音乐研究专业人才的引进。学校除了高薪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民族音乐研究专业人才外,也要适当放宽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引进条件,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此外,也可以考虑吸纳国外优秀的民族艺术研究方面的人才。专业人才的加入势必会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研究实力,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专业发展的师资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并推动整个学科的快速发展。

2.邀请校内专家和优秀的民间艺人任课。少数民族研究和民族地区的相关课题是民族高校的主要科研任务,因此,每所当地高校一定聚集着很多优秀的研究民族文化方面的教授和专家,音乐学专业应与本校民族文化院系、民族研究所等人文和社科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形成长期共同协作关系,根据课程需要聘请校内民族研究领域的专家担任云南民族文史类课程的教师,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取长补短”,缓解师资紧缺。另外,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邀请一些有修养且舞台经验丰富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传授云南民族乐器、原生态唱法技艺等表演类课程,不但可以将云南本土音乐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还可以丰富、活化整个教师队伍,为在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提供学习机会。

3.现有音乐专业教师再培训。目前,云南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音乐素质,但是缺乏民族文化背景和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云南民族音乐类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要进行包括云南民族文化理论知识、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技能、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的“再学习”。因此,学校应按教师的专业方向和需求,逐步安排现有音乐教师进行云南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提高,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或从事长期的云南民族艺术方面的研究。同时,组织他们进行一些短期培训、民间采风、田野调查等,为他们搭建一个本土音乐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识,逐渐提升在校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

让教师具备本土文化知识、表演技能和本土文化教学能力是实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前提,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并不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或音乐学专业任课教师的“一人之责”,需要所有从事本土民族文化研究和具有本土音乐文化传播能力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四)利用地域优势,整合教学资源

1.加强本土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辅助、指导作用,云南各地的文化特色与音乐艺术形式各不相同,各高校在教材的使用上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教材的選用除了符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突出音乐学专业特点外,还应凸显当地地域特色,切合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只有在搜集、整理、编订出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本土音乐教材,使其成为可靠的教学资源,才会对整个教学起到保障作用,有助于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延续和发展。

2.搭建本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平台。其一,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艺术实践。本土音乐文化教学成果需要艺术实践的检验,通过艺术实践既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因而,除了要重视课堂教学实践的环节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更多的课外艺术实践形式中,包括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汇报演出、比赛展演、民俗活动等。其二,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随着国家、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云南各州、市、县上的文化馆、民族文化传习所等公立、民办文化机构都在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如果学校能与这些文化机构、组织合作,在当地建设起本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基地,不但可以为师生提供固定的观摩、学习平台,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科研工作的展开,还可以发挥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在云南“非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云南“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三,营造校园民族文化学术氛围。高校是高级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是教学、科研能力发达、思想氛围活跃的地方,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经常邀请民族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进校园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为高校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传递民族文化研究最真实和第一手的调查资源,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理念并帮助其明确研究方向,为云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学步入良性和健康的发展路径不断助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从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价值、云南高校实际情况和音乐学专业特点等方面提出实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行性策略。笔者认为,在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开展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但其中教学计划的设计、本土音乐文化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衔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校外音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具体问题,也还需要结合云南各个地区和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调研和实践。尽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对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乃至整个云南地区的音乐教育是一项艰巨并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但只要经过不断探索和长期努力,相信未来,云南高校音乐学专业一定会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实现民族特色的办学目标,真正肩承担起云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为云南社会民族文化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姚三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马宝琳,王培.民间艺人进校园对云南“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8,(20):212-213.

[3]黄凌飞.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01):88-95.

[4]钟玲,吴晓媛.乡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64-66.

[5]张援.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法规文献汇编(1990-201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夏毅和.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云南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J].民族艺术研究,2011,(04):67-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