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于旧

2019-06-15 06:35樊宏烨
设计 2019年20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策展建筑师

樊宏烨

“天地化育,其命维新。无论是否被察觉,无论主动或被动,每一天,城市都在悄然进行着新陈代谢。随着当代时空演变的加速,更多的人开始主动参与到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并将自己的努力定义为‘城市更新——帮助城市获得他们理想中的新生命。”

一一策展人:朱小地王昱东

2019年9月4日至18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前门东区青云胡同城市更新项目现场(北京前门东区青云胡同23-29号北侧电子管厂),举力、了题为“新生于旧”的城市更新主题展览,本次展览由艺术家、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总建筑师、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担任主策展人,获得了国内外数十家设计机构的大力支持。

受历史因素影响,中国的城市更新相较于西方国家开始的较晚,但随着近10年来中国城市逐渐进入发展转型期,城市更新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在此过程中,相关从业者在其理论和实践层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北京设计周便以“城市更新”为主题,通过回顾不同地域、规模、类型、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展现“新生于旧”这—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困境、思索与实践.现状与未来。

新旧合一

在策展初期,朱小地就提出了“新生于旧”的策展理念,他坦言,新与旧是一体的概念。“新,关乎时间的进程,关乎未曾出现过的结构和意义。新旧原是一体,因时空连续,凡有‘新,必有其所依存之‘旧。新旧也是二元,因‘新的独立让‘旧成其客体。新旧却又关乎转换变革,因而‘新与‘旧本无高低优劣。”

建筑师在进行城市更新项目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城市的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传统村落、民居等等?如何尊重并回应传统7对于有着强大历史背景的片区,建筑师如何不被传统的形式所俘虏,不拘泥于传统,创造新的内容?在策展阶段,我们针对这些方面,挑选出将创新与传承平衡得更好的经典案例和项目。”朱小地1964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可谓是北京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主导了北京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规划与设计、“北京坊”集群设计以及王府井口袋公园等项目。

在“新生于旧”的展览中,策展人朱小地再—次打破传统的建筑展模式,进行了实验性创新。他在“旧”的空间中,以“新”的时间、“新”的案例、“新”的人(参观者)为主体,将建筑语言、历史故事和阅读方式交织融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建筑展一一复古的八仙桌,信手拈来的旧式座椅,走走停停的观者,透过墙面时有时无的光影,搭配桌上满载历史故事的厚重图册——一场关于城市的新旧对话就此展开。

“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城市更新实验,这里面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和能力,他们认知与表达的多样性,这正是最可贵的生机所在。”朱小地在现场一边翻阅书籍图册一边介绍。建筑项目的展示经常受限于场地空间,很难完整地、系统地呈现出来。这次“新生于旧”展览,根据场地情况和项目内容,分为几个区域,采用了全新的形式。細细翻阅这些书籍图册,一个个改造项目跃然纸上,内容扎实,详尽丰富,将项目本身、观者和展览空间融为一体。

17个全球城市更新案例、22个城市区域更新案例、29个老城居住更新案例、17个工业建筑更新案例、15个公共建筑更新案例、6个村镇建筑更新案例……对于展示内容,朱小地感概道:“每—本书都是一个经典项目,走进展厅就像走进一个个图书馆。”

近百个城市更新项目,分布在各大城市的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和城郊乡镇。大到数十公顷的连片旧城改造,小至数十平米的临街空间和立面改造,既有重要文化遗产的旅游胜地,也有日常的住宅、学校、办公楼……朱小地说:“虽然设计策略存乎其人,然而这些优秀的项目无不体现出设计师对历史信息的重视、对商业可行性的重视、对更新多样性的重视、对城市空间‘新与‘旧关系的重视。”

策展人朱小地和王昱东力图通过此次展览较为全面地回顾不同地域、规模、类型、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经验,展现“新生于旧”这一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困境、思索与实践、现状与未来。在城市更新、环境整治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及历程,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对城市更新的关注与热情。

全球视野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创办以来,坚持10年持续关注城市更新主题。“新生于旧”主题展上呈现了17个国际案例,使人们对城市更新的国际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来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法国维莱特公园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典项目,同时也有韩国全州传统文化城区的更新项目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卡特林娜市场的更新计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当地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相结合,并以此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城市地区的再生和发展,帮助城市或区域走出衰退和萧条的窘况,恢复基础设施和城市活力。

然而,结合了文化、创造力和遗产的再生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如何同时满足当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通过对这些国际案例的深度剖析,人们可以梳理出更清晰的城市更新脉络,看到政府、规划师、建筑师、商人们不断探索的新成果,以及在城市复兴案例中更成熟、更广泛的思考维度。

在上世纪5、60年代,西方国家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开始了带有国家福利色彩的社区居住基础设施改善;到8、90年,经济平缓发展,城市开始进入去工业化阶段,城市更新的主体以带有绅士化色彩的旧城地产再开发为主;至上世纪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样性受到普遍关注,多方参与、较小规模的更新和试验成为主要实践模式。

自下而上

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建国至今,我国人口增长近三倍,城市化率已过半,大量人口集中于城市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资源进一步的聚集。”朱小地介绍说:“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劲头更是势不可挡,推动我国以极快的速度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土地空间的浪费和低质低效的发展,以及对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难以为继。2012年前后我国经济与人口增速趋缓,扩张式发展已难寻增长点,城市不得不开始面对几十年来积重难返的存量空间利用与更新问题。”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约进行了两百多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将这一进程进行了压缩一一压缩城市化,正因如此,西方城市在不同阶段、不同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的城乡空间中形成了集中体现。朱小地说:“除了城市化进程被压缩之外,我国独特的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和财税制度、公众参与和治理机制,都让中国的城市更新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元的环境。”近十年是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的更新改造项目如雨后春笋,其中卓异者往往为城市旧有空间画龙点睛。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明确提出“制定政策法规,鼓励存量更新”。

以北京为例,在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具有历史价值的空间?由此也催生了当代城市更新中“文化整体保护”的原则一一既要保护原有的城市结构、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又要创造更多可能性使原住民留存,并能够与外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交流共生,从而实现城市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复兴。朱小地坦言,这对设计师或团队是一个考验,他们需要在更新改造的具体项目中将目光尽可能扩展到给定的空间、时间和对象之外,提出全面、系统、长远的设计策略和实现路径。

“在全球化时代,建筑应该有能力重构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朱小地善于将复杂的建筑问题进行观念整合,通过激发观众在空间中动态的心理体验,引发人与时空的对话,借此拓展建筑理论和设计的边界。“我相信创造性来源于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因而每一项设计都是唯一的、与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此展出的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城市更新实验,不可复制也不必复制,其中体现出了建筑师的智慧和能力,他们认知与表达的多样性,正是最可贵的生机所在。如果说原住民对空间的再生产构成了每个社区‘自下而上的发展力量,那么建筑师群体则是‘自下而上推动中国大地上各种城乡空间更新、涅槃的有生力量。”_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策展建筑师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策展哲学》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小小建筑师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