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学社会主义在回应中国人民期待中日益走向成熟

2019-06-15 03:50谢浩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摘要: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中浩浩荡荡行进500余年,最终在东方的中国彰显出其强大生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进程中日益走向成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年百来紧紧抓住并持续回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一关键。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引领;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使中国人民在攻坚克难中持续推进伟大事业。因此,当中国不断接近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之际,中国共产党需持续抓好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人民福祉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事业的创造中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与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紧密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5/06-0028-07

关键词:社会主义;人民美好生活期待;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浩浩荡荡地行进了500多年,虽经挫折、低潮,终因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而从未停止前进步伐。特别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社会主义在持续回应和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渐入发展新境界。

一、社会主义始终以大众的幸福和福利为目标[1]

社会主义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就是不断回应人民期待的历史。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者的理论先声,它反映的是贫苦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憧憬。[2]早期莫尔式或闵采尔式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初期深刻的社会矛盾来描绘理想社会的。前者回应社会期待大多出于对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后者回应社会期待则是源于自身对社会苦难的深刻体验。他们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新政权,或试图通过小规模示范活动改造社会,或诉诸法律条文重塑社会形态,但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基本是一致的——建立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参加劳动、实行按需分配的美好生活。[3]空想社会主义始终把人的幸福当作价值目标,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思想烙印,其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多表现为文学游记的形式。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因循无产阶级的长足发展,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色彩,开始诉诸法律条文的形式对理想社会进行详细规定。到了19世纪初,针对社会矛盾和危机空前加剧的时局,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结合社会现实对未来社会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空想社会主义300年的发展历程是社会主义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走向深入、日益贴近现实的过程。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天才的描绘,但因其尚不完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虽符合广大无产者的期待,但终因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路径而致使其屡遭失败。理想到现实的距离,恰恰也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距离。

1830年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暴露和尖锐化,使得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起义的无产阶级纷纷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共和国”“不给面包就革命”等口号,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上的要求。正是这些运动和诉求所构成的现实环境直接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其标志是《共产党宣言》这一第一国际纲领性文件的公开发表。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运动,其首要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代表者,其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并将其实现路径置于深刻现实基础之中:建立公有制从而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社会生产并以此“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让社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地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结果,等等。

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人民期待的反映终究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推进。20世纪,社会主义迎来其发展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并直接领导无产阶级相继推翻沙皇专制和资产阶级政权,第一次在一国之内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受其影响,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5]136科学社会主义在以俄国为首、以中国为典型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人民急切期盼的满足,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取向就是回应人民期待,其“科学”与否的关键在于实现路径的选择是否合理。

世界社会主义并未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而停止其他方面的努力,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逐渐成熟不断涌现。总的来说,这些思潮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追求上并无大异,分歧更多在于道路的选择。议会社会主义强调通过议会民主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倾向于利用工团组织实行生产者管理制度;放弃国家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希望通过市场和国家的有机结合走出“第三条道路”。实践层面,有在南斯拉夫实践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瑞典式职能社会主义,以及因回应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而诞生的生态社会主义、因回应性别平等而诞生的女权社会主义,等等。这些社会主义思潮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构想,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拓宽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5]4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回应中国人民期待的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是在不断回应人民期待中实现的。现实中,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取决于社会主义理论设计(“理想社会”)的美好程度,同时也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理想社会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65]22

中国人民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在其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找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找到了解决当代中国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實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5]151鸦片战争后,几代中国人救国救民的求索之路无不因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而归于失败。中国人民在尝试过各种思想武器之后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因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确路径。自从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使旧中国丧失了一个世纪的国家主权得以恢复,更破天荒地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7]。

针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无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甚至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妨碍人民积极性发挥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主义革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成功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聚焦“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上,把整个国家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如何使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如何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等人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此也开始了奋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目标的历程。作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实现经济发展的积极回应,中国共产党将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确立为发展生产力,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8]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充分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落实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6]157为确保实现工作中心和发展方向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几乎把一切精力都集中到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平环境的创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开始通过持续的实践创新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等等。持续的社会主义革新使中国的经济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9]70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以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标志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顺利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政府逐渐从市场中退出,市场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在保障和改革民生方面,一系列惠民举措落地实施,积极解决社会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面,在坚持和加强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不断强化自我革命,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种种改革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缩短了中国人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发展目标之间的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人民率先革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路虽历经曲折,却在不断回应中国人民期待中大大改善了大众福利,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中国也由此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发展格局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在发展进程上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保证

所谓社会主义国家,是指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由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国家。[9]2作为一个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天然组成部分和首要构成因素。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其近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为人民幸福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忧国忧民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目睹其他主义无法救中国人民于水火时,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幸福带领中国人民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无法进一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时,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革新之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发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中国的根本任务转变为更多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关注社会民生的改善和发展,将人民幸福生活看作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建设的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一大特色。[11]正是通过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其不足百年的发展中充分展现其跨越时代的影响力。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引领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必须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同德同心,共同奋斗,才能实现。[5]167社会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展现其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停止为人类勾画未来美好社会的努力,但是直到进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它才开始展现出对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吸引力。究其原因,早期社会主义实践者对实现理想社会缺少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为实现社会主义绘制宏伟蓝图,同时充分结合国情制定可行的、具体的发展路线图。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指导思想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中国社会最迫切、最重要的需求细化阶段性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其路线图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中国人民绘制的发展蓝图中,是在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发展目标被日趋实现、生活期待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中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7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框架中,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富强和个人幸福的充分融合。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使中国人民在攻坚克难中持续推进伟大事业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所有成就都是在攻坚克难中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在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和孤立下,自力更生建立新政权;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承受住了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巨大压力,还破除了阻碍国家、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坚守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数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中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状态,以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力地回击了西方某些政客的“中国崩溃论”和“历史终结论”。经历重重挑战、风险和阻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断攻坚克难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7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攻坚克难中领导中国人民持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是因为社会主义中国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前进路上遇到再大困境和挑战都能迎难而上;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直面严峻复杂形势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沉稳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重大考验;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利用人民智慧解决问题、打开局面。

四、发展生产力是通往人们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

物质生产是全部歷史的基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5]119,人的自由程度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最终追求的社会主义,其相对于其他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在于:生产力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在社会主义从实践变成制度的一百多年历史里,社会主义的繁荣始终离不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最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总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以此为思想前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得以走上生产力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的康庄大道。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更好惠及人民,理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

经过中国社会主义事业7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和拥护不断加深。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归根结底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紧紧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关键。从发展实际出发,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解决当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能仅限于发展生产力,应以此为前提做好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下篇文章”。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社会主义需更全面、更深刻地回应人民各个方面的发展期待: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解决人民普遍关注的在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具体描述,而是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以之回应人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人类对理想生活向往不停止,社会主义就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其70年发展历史中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其实现百年发展目标的时候,在其实现经济现代化之后,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面向世界全面展现其制度优越性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高放,黄达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

[2] 蒲国良.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

[3] 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5] 秦宣.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8] 谢浩.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与世界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5.

[9] 郭春生.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拓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11]苏国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基本经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9.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