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奶牛养殖区域不同规模类型场群布鲁菌病流行主要影响因素调查

2019-06-17 04:02鲁志平袁东波周明忠毛光琼阳爱国伊力军杨治聪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奶牛场布病圈舍

郭 莉 ,鲁志平 ,侯 巍 ,莫 茜 ,尹 杰 ,袁东波 ,周明忠,毛光琼,阳爱国,文 豪,陈 冬,伊力军,杨治聪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四川成都 611130)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侵害动物的生殖系统,引起母畜不孕、怀孕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等,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1]。自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我国多个省市区人畜布病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近年来,随着各类畜禽及农产品流通和交易不断加大,与之配套的检验检疫工作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加之养殖场管理混乱无序、管理观念落后等,造成动物布病呈现强势反弹[2]。据阳爱国等2013 年报道,四川省动物布病疫情呈现出老疫区反弹严重的趋势,达5.6%,2012 年奶牛养殖集中区布病阳性率为1.9%,且牛布病总体呈上升趋势[3]。

为掌握本省奶牛主要养殖区布病总体流行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2016 -2017 年间,笔者对四川省洪雅县、仁寿县、涪城区、邛崃市、郫都区等地的81 个奶牛养殖场(户)开展了基本情况调查,并对检测的12 个布病阳性场(户)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找出与布病阳性场高度相关的主要因素。

1 奶牛场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1.1 规模化程度调查 对81 个养殖场(户)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共调查奶牛数18 102 头,按照200头及以上、50~199 头、1~49 头划分为规模户、适度规模户、散养户,其中规模户占18.52%(15/81),奶牛数占84.29%(15 258/18 102),户平均奶牛数为1 017 头(15 258/15),适度规模户占20.99%(17/81),奶牛数占9.41%(1 704/18 102),户平均奶牛数为100 头(1 704/17),散养户占60.49% (49/81),奶牛数占6.30%(1 140/18 102),户平均奶牛数为23 头(1 140/49)。被调查地为四川省奶牛主要养殖地,饲养相对集中,表明我省全省奶牛主要以适度规模、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

1.2 圈舍管理调查 通过对各场19 项内容分别按不同规模程度进行了调查,其中15 项调查内容各场间存在差异,见表1。表明不同规模化程度的场(户)在圈舍管理方面存在差异,规模场较适度规模及以下场(户)在圈舍选址、建设布局、隔离、消毒灭源等方面更加科学,制度落实更加规范。

1.3 综合饲养管理等调查 按表2 内容对各场综合饲养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2 布病日常防控调查

通过对奶牛场执行检疫制度、布病检测、检测阳性扑杀、免疫等方面开展日常防治情况调查,表明我省奶牛场执行布病检测检疫制度不高,布病污染点较多,污染面较宽。见表3、表4。

3 布病检测阳性的季节分布

分季度对布病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 -4 季度布病的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0/4)、31.82%(7/22)、12.50%(3/24)、13.33%(4/30),1 -4 季度布病的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0/2 190)、1.27% (27/2 132)、1.14%(46/4 018)、0.60%(15/2 496)。其中2、3 季度,布病群体阳性率与个体阳性率均高于1、4季度,调查发现,2、3 季度奶牛处于调运频繁期,同时各场均处于引进奶牛高峰期,同时2、3 季度多数奶牛处于妊娠期,增加了布病、结核病的检出阳性率。

4 奶牛场布病流行主要因素分析

4.1 布病检测阳性场主要相关因素 对共检测的12 个布病阳性场(其中5 个规模场、7 个适度规模及散养户)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终找出布病发生的高度相关的12 个因素,见表5,其中奶牛部分为购入、购买奶牛混群前隔离期限不足为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挤奶器所有奶牛共用、进场不进行洗澡更衣及不换胶靴、圈舍及出入人员车辆消毒不彻底、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等。

表1 被调查奶牛场圈舍管理调查统计

表2 被调查奶牛场综合饲养管理等调查统计

续表

表3 奶牛场布病日常防控情况统计

表4 奶牛场布病检测情况统计

表5 布病检测阳性场主要影响因素统计

5 小结

5.1 对四川全省奶牛重点养殖区域分层次(规模场、适度规模场、散养户)、分季节(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区域(洪雅县、仁寿县、邛崃市、涪城区、郫都区)开展奶牛场基本养殖情况(圈舍建设、布局、设施、综合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技术人员、废弃物处理、调运监管、布病日常防控、流产数量及原因等)进行了详实全面的调查,分别统计掌握了全省主要奶牛养殖区域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尤其掌握了布病防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制定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5.2 掌握了全省范围内奶牛重要养殖区域布病的主要发生区域、季节分布、场群分布等,并根据不同层次养殖场的各项调查数据进行梳理、统计,研究确定了不同规模化场户在布病综合防控方面存在的差异。

5.3 通过调查及采样监测,分别掌握了以洪雅县、仁寿县、邛崃市、涪城区、郫都区为代表的奶牛主要养殖区域的不同规模场在不同季节的布病群体阳性率、个体阳性率,基本能说明全省奶牛布病流行的基本情况。

5.4 在综合大量调研数据及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基础之上,确定了全省奶牛布病发生的12 个高度相关影响因素,其中奶牛部分为购入、购买奶牛混群前隔离期限不足为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挤奶器所有奶牛共用且没有做到实质性消毒、进场不进行洗澡更衣及不换胶靴、圈舍及出入人员车辆消毒不彻底或方式单一、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数量少及年龄偏大并对布病防控认识不足等。为今后全省奶牛场布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主要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奶牛场布病圈舍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真绅士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