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案件范围的扩大

2019-06-18 01:26傅贤国
理论导刊 2019年5期

傅贤国

摘 要:《民诉法解释》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导致案外第三人民事权益损害之情形排除在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案件范围之外,是不当地固守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之结果。基于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理论,案外第三人之民事权益遭受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损害的,不仅有提起撤销诉讼之必要性,而且也有可行性。

关键词:案件范围;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理论;案外人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5.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107-06

一、对《民诉法解释》相关规定之解读:问题的引出

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的案件范围(或曰案件类型),也可称为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的客体,通常需由法律明确规定。就我国而言,在《民诉法》“修改决定”,《民诉法解释》出台、施行之前,曾有学者列举了三类可适用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的案件类型,具体包括:人事诉讼(主要有婚姻关系的诉讼、亲子关系的诉讼、收养关系的诉讼),关于法人或公司的诉讼(主要有撤销法人大会决议的诉讼、宣告董事行为无效的诉讼、撤销股东大会决议的诉讼、宣告股东会议决议无效的诉讼、解任公司董事的诉讼等),其它诉讼(主要有部分共有人分割共有物的诉讼、债权人代位诉讼、债权人撤销之诉、连带债权和连带债务之诉等。)[1]不过,2012年第二次修改后的我国《民诉法》最终并未规定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的案件范围。对此,《民诉法解释》第297条①用排除式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几类不能适用于撤销诉讼的案件。按照通常的理解,未被《民诉法解释》第297条排除的就是可以提起撤销诉讼的案件。然而,研读之后发现,《民诉法解释》第297条之规定并非完全妥当。

具体来说,除了《民诉法解释》第297条第(四)项中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遭受民事权益损害的受害人可另行提起赔偿之诉而不能对公益诉讼案件的生效裁判提起撤销诉讼具有合理性之外,其他三项的规定都太过于绝对而有不足。首先,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形:当事人恶意串通达成人民调解协议之后又申请司法确认裁定,或者恶意达成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机构据此作出生效仲裁裁决、调解书。这两种情形均与法院作出的存在错误的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对案外第三人造成之民事权益损害并无实质性区别。其次,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了婚姻关系(无效、撤销或者解除)之外,还有继承和收养案件,《民诉法解释》第297条第(二)项仅规定婚姻关系案件裁判、调解书中与身份关系有关的内容不得提出撤销诉讼,并未规定案外第三人能否针对收养、继承关系案件提出撤销诉讼,故而有着明显不足。最后,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能否基于未受到应有之事前程序保障而提出撤销诉讼,需要认真分析。囿于篇幅所限,本文针对民事权益遭受特别程序案件裁判结果(尤以恶意达成调解协议后的司法确认裁定为例)损害的案外第三人之应有救济展开讨论。

二、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实际上,《民诉法解释》第297条第1项之所以会将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等非讼程序处理的案件排除在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案件范围之外,盖因坚持传统的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所致。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认为,民事程序分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分别处理实质事项有争议和没有争议的民事案件。诉讼案件必须依照诉讼法理来处理,非讼案件则只能依非讼法理处理,二者各不相干[2]。对于《民诉法解释》第297条第1项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为:“非讼程序案件,基本采用书面审理,所作的裁判不具有既判力,在其救济上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利害关系第三人,都适用特别规定,不适用诉讼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也不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3]这是典型的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思维的结果(《民诉法解释》中同样体现了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的法条还有第374条和第380条②)。

近年来,随着诉讼法学理论(尤其是发端于日本的程序保障理论)研究的发展,在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的关系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程序法理的交错适用论,该学说强调非讼法理与诉讼法理的交错适用。与之相适应,诉讼案件的非讼化或非讼事件的诉讼化正逐渐成为一个主流趋势③。正因如此,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之民事诉讼立法大都允许案外第三人针对诉讼程序或非讼程序作出的裁判提出撤销诉讼,并认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之間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换言之,诉讼和非讼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日本学者林屋礼二即认为,应当重新考虑组合程序要素以创设介于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之间的“第三程序”或者“中间程序”,使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互相交错,借以构成适合案件类型与特性的新的审理方式[4]。我国也有学者在研究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时明确表示:“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就其性质而言,既非典型的诉讼程序,也非属于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5章规定‘特别程序,而是介于诉讼与非诉讼的特殊审判程序,并适当交错适用非讼法理与诉讼法理进行程序。”[5]有学者在“民诉法立法建议稿”中也指出,如果适用非讼程序处理的案件涉及实体权利义务争议的,应当及时裁定终结非讼程序,告知利害关系人另行起诉[6]。以此为出发点,如果非讼程序已终结,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已作出的,理应允许民事权益遭受司法确认裁定损害之利害关系人(案外第三人)提出撤销诉讼,且须一并提出新的实体权利主张,法院则应按照普通诉讼程序予以审理。考察发现,法国、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德国、日本第三人撤销诉讼相关的立法规定与我国《民诉法解释》第294条、第374条、第380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下文详析之。

法国《新民诉法典》对于“第三人异议”(此为“第三人撤销诉讼”之原型,笔者注)所涉案件范围之规定相当宽松,原则上第三人可对所有判决、仲裁提起“第三人异议”。不过,法国通过司法判例确立了下列限制:第一,不得对中间判决④提出“第三人异议”;第二,既不是诉讼当事人也没有向其通知收养判决的被收养人,可以针对收养判决提出“第三人异议”,此异议通常限于收养人存在故意欺骗或诈骗之情形,其他情形则不得提出异议;第三,夫妻一方的债权人在权利遭受损害时,可对夫妻财产的变更判决提出“第三人异议”,但配偶子女除外;第四,不可对仲裁执行许可⑤提出“第三人异议”;第五,在非讼案件中,只有未收到法院判决通知的第三人才可以提出异议;第六,不可以对法院的行政行为与和解行为提出“第三人异议”;第七,对初审法院依据《劳动法典》作出的涉及指定工会代表的判决不得提出“第三人异议”[7]。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诉法”没有明确规定第三人撤销诉讼之案件范围。根据该法第507条之1的规定,台湾地区只允许第三人针对生效判决提出撤销诉讼,这一生效判决系指经由诉讼程序作出的判决。不过,台湾地区于2012年制定“家事事件法”时,贯彻了第三人撤销诉讼之意旨,“为使有关家事事件之本案裁判(判决或裁定)所生对世效力相对效力化或判决效力之主观范围受限缩,已然扩充第三人请求撤销裁判之程序……。”⑥具体而言,台湾地区“家事事件法”准用“民诉法”有关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之规定如下:第一,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得请求撤销家事法院就特定类型家事诉讼事件所为判决(“家事事件法”第48条第2项⑦);第二,真正诉讼事件准用“民诉法”第507条之1以下有关第三人撤销诉讼之规定(“家事事件法”第51条);第三,在本质上属于非讼事件,为达成慎重审判之目的而被诉讼化审理之情形,除了财产分割方法仍需按照非讼法理进行职权裁量外,对于终局判决或诉讼上有关离婚或终止收养关系之和解,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得请求撤销(“家事事件法”第70条、第73条、第51条、第45条第4项);第四,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得请求撤销家事法院基于当事人合意就不得处分事项所为确定裁定(“家事事件法”第35条第3项);第五,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得请求撤销家事诉讼上就处分之事项所成立之和解(“家事事件法”第45条第4项);第六,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得请求撤销或变更当事人所成立家事非讼程序上和解(“家事事件法”第101条第5项、第107条第2项);第七,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得请求撤销或变更当事人所成立之家事调解(“家事事件法”第32条第3项)。

此外,大陆法系德国、日本的非讼程序不仅可以审理没有争议的一般非讼事件,而且也审理部分诉讼事件[8]。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非讼程序对部分诉讼事件摆脱对抗制诉讼程序下所产生的纠纷解决之成本过高、程序迟缓及过分重视形式主义等弊端发挥了重要作用[9]。

三、案外第三人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提起撤销诉讼之必要性

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调解协议规定”)第5、6、7条⑧只规定了调解协议无效、可撤销的情形以及有撤销权一方当事人权利行使的期间,并未考虑到当事人恶意串通达成人民调解协议时,案外第三人能否主张人民调解协议无效,也未考虑到可撤销的人民调解协议损害到案外第三人民事权益时,该第三人能否行使撤销权以及权利行使的期间。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调解法》并未将“调解协议规定”之第5、6、7条的内容提升至立法的高度。2012年第二次修改后的《民诉法》虽然在“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中增设了“第六节 确认调解协议案件”,但该节之下仅有的两个法条(即第194条、第195条⑨)着重于对《人民调解法》第33条⑩予以细化和强调,而未兼顾对民事权益遭受人民调解协议损害之案外第三人提供司法救济。也就是说,民事权益遭受他人恶意串通达成人民调解协议进而申请司法确认损害之案外第三人不能根据《民诉法》寻求救济。根据《民诉法解释》第360条第(二)项B11之规定,法院对当事人所提起的司法确认申请,应着重对调解协议的内容进行审查,如发现有损害案外第三人民事权益之情形的,应裁定驳回其申请。不过,由于法院并不能实现对调解协议内容完全、客观的判断,故所作出的司法确认裁定有错误之可能。对此,有学者早就指出,如果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确有错误并由此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是应直接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还是应该设置另外的救济机制,现行立法与司法解释均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而这必然会在实践中有所涉及[10]。笔者认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有错误而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固然有为该当事人提供救济之必要,如果因此而给案外第三人造成民事权益损害的,也应当为其提供相应的救济。

如何为因人民调解协议甚至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而遭受民事权益損害之案外第三人提供救济,2011年3月3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规定》)第10条B12有所规定:案外第三人如果认为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损害了其民事权益,可申请作出该司法确认裁定的法院予以撤销。基于此,有人认为,应当着重考虑司法确认非讼案件之性质,从非讼案件追求简便、快捷、迅速、经济的特点出发,为案外第三人选择适合的救济方式。据此,申请再审、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检察监督均不宜作为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不服的案外第三人之救济途径。从法理上看,案外第三人应申请撤销司法确认裁定,法院也应依非讼程序作出新的裁定,以撤销原确认裁定、驳回原申请人的确认申请[11]。

为了遏制恶意诉讼并为民事权益遭受损害之案外第三人提供事后的司法救济,我国《民诉法》第56条第3款确立了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从体系解释和文本解释之角度,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所针对的案件范围被限定为民事诉讼案件,案外第三人只能在其民事权益遭受生效裁判、调解书损害时才可以提起撤销诉讼。如果案外第三人的民事权益系因他人恶意串通、达成人民调解协议进而申请司法确认而遭受损害的,由于其不属于民事诉讼案件,才会被《民诉法解释》第297条直接排除,认为利害关系人(案外第三人)不能提出撤销诉讼。根据《民诉法》第374条和第380条之规定,此等情形下的案外第三人也不能申请再审,而只能向作出非讼裁判(具体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的法院提出异议。不过,《民诉法》第374条对何谓“异议”语焉不详,尤其是对非讼裁判错误之原因的界定存在问题,并不宜作为直接排除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的充分理由;再者,第374条所设计的救济途径和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之间高度相似,在立法确立了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的前提下,最高人民法院完全不应该“另起炉灶”,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创制”非讼程序中的特别的事后性程序保障,即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