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原则

2019-06-18 01:29周业媚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导学案开放性

周业媚

【摘要】本文论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語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原则,指出问题的设计要有指示性、统领性、探究性、开放性,通过高质量的导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设计 原则 指示性 统领性 探究性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102-02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虽然现在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旧是一个模糊的顶层概念,但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应从“指向三维目标”转为“指向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内容也应从“语文知识体系”转向“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还未明确之前,我们可以借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内涵的界定,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将语文核心素养分为文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作为一种凸显学生课堂学习自主性的支撑性媒介,必须做到实用、高效、简洁。其中,导学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案设计的内在核心,所设计的主问题只有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彰显导学案的教学价值。

一、明晰路径,问题设计要有指示性

问题设计要有指示性,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学生能借助问题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要让学生获取、积累多少知识信息,而是要在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基点,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鲜明指示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要让学生明确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如教学《女娲造人》(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一位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围绕“造人”这个文眼,设计了这样的核心问题:“课文中的女娲是怎样造人的?”这一问题切中文本解读的要害,但对于学生该如何思考和探究就显得不够明确,学生学习起来就失去了抓手。如果能够将这一问题转化为指示性问题,其效果就会大为改观:“1.阅读课文,画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是真实的吗?你怎么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2.对照《风俗通》中的节选,指出课文补充了哪些信息?3.阅读课文中描写女娲在人类诞生之际充满喜悦之情的语句,说说你对此的感受。”

转化之后的三个问题不仅明确了学生文本细读的方向,更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路径,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特质,即联想和想象;而第二个问题的指向性就体现在学生在对比性阅读时,更能体会到神话故事联想和想象的特质;第三个问题则帮助学生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强化对女娲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导学案的问题有了鲜明的指示性,学生在阅读时不仅知道了该关注什么,更明晰了该如何关注,使得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提纲挈领,问题设计要有统领性

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单维度的发展,而是整体上的协同并进。这就决定了在设计导学案时,不管是利用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还是紧扣具有支撑性作用的核心问题切入,都必须从语文素养的整体性着眼,设计出具有统领性的问题。

以教学《诫子书》(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笔者紧扣“静”字设计具有统领性的问题:“作者从一个‘静字入手,告诫自己的儿子成长所具备的条件,请你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品读后思考: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题既是解构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后辈训诫之意的基础。从统领性的视角设计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视野置放于全篇文本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对文本的把握如果仅从一个维度切入,就无法做到整体上的认知。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为例,一位年轻教师从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入手设计问题,试图贯穿整篇课文:“这篇散文的景物描写很多,但作者是怎样做到有条不紊的呢?作者是怎样构思的?”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品悟景物描写之趣,对于学生把握文本具有推动作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局限性。这篇散文除了写景色之趣,还写了偷偷溜出去玩、读书时偷着画画等一系列趣事……这些都是解读文本的核心要素。为此,我们的问题设计就可以作如下修正:“作者回忆了百草园中的人和事,是怎么描景、写人、记事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贯穿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发现的细节进行文本品读,有效引领学生朝着文本的内涵深处迈进,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

三、激活思维,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统领性问题的设计需要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出发,紧扣文本的体裁特点、写作特色,挖掘多向度的提问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究性阅读。

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揣摩文本中的表达之妙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替换设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性鉴赏。教学《星星变奏曲》一文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句时,很多学生都会提出用“闪闪烁烁”形容声音不符合常理,但在把握了朦胧诗语言含蓄的特点之后,自然也就不难理解此处的“闪闪烁烁”是将朦胧、遥远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了。关键在于,这一句话中的“飘”字的精妙运用很容易被学生忽略,为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采用替换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思考:“将原句中的‘飘字换成‘传字,可以吗?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虽然只是一个字的替换,却能给学生带来丰富、多维、立体的思考。学生不仅要辨析两个动词各自所指向的价值意蕴,也需要在对比中感受其在表达效果上形成的差异,更为关键的是基于文本的具体情境进行辨析,评判哪个动词更贴近文本的情境。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飘”字生发丰富的意蕴,学生因此领略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更顺势走进了诗歌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中。

四、拓展视野,问题设计要开放性

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通过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给予学生更为广阔而自主的认知空间,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中获取更多的自由。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先入为主,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学生需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在教学《老王》(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老王和作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情感交流的错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造成老王与作者情感交流错位的原因有哪些?”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因为并没有什么固定和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出发,紧扣情境展开思考;可以从人物自身的个性出发,根据人物的形象特点展开思考;也可以从社会形态背景出发,联系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展开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思考,不再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定。这里必须指出,拥有更为广阔的认知思考权利,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肆无忌惮、天马行空,而必须依托文本,要与文本中的故事、人物相符,保证思考的合理性。

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保障,初中语文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必须上承语文核心素养,下接文本特质和学生实际,这样才能铸就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导学案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