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与临床特征分析

2019-06-20 10:56薛爱喜唐守信张梦菲司云鹏张家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肌间管腔肺栓塞

薛爱喜,唐守信,张梦菲,司云鹏,刘 昆,张家君,卢 川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DVT的首选检查方法[2-3]。但目前关于DVT超声表现与临床分析相结合的大样本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1 000例住院患者下肢DVT的超声表现与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DVT的1 000例患者。其中,男528例,女 472 例;年龄 17~99岁,平均(63.9±13.0)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东芝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探头(11L4),频率 5~12 MHz。 患者取仰卧位,腿部轻度外旋,自腹股沟上方开始,依次检查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然后患者取俯卧位,依次检查腘静脉、胫后静脉、小腿肌间静脉。扫查间隔2~3 cm,横切与纵切扫查相结合,观察静脉管腔内径、静脉可压缩性、有无血栓、血栓回声、累及部位;CDFI观察静脉充盈情况,结合远端肢体挤压试验加以证实;频谱多普勒观察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结合Vasalva试验加以证实。分析DVT的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临床分期与分型、D-二聚体升高情况、超声表现、累及部位、肺栓塞情况。

1.3 DVT分型和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部位,将DVT分为3型:周围型,包括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及小腿深静脉血栓;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发病时间,将DVT分为3期:急性期,发病14 d以内;亚急性期,发病15~30 d;慢性期,发病 > 30 d[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Pearson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卧床>3 d、年龄≥75岁、外伤、手术、肿瘤(表1)。

2.2 症状与体征 下肢肿胀460例(46.0%),疼痛158例(15.8%),无力 43 例(4.3%),麻木 41 例(4.1%),但45.8%的患者无明显症状。1 000例DVT患者体征见表2。

表1 1 000例DVT患者的危险因素

表2 1 000例DVT患者体征分布情况

2.3 临床分期与分型 1 000例中,急性期835例(83.5%),亚急性期 39 例(3.9%),慢性期 67 例(6.7%),无法分期59例(5.9%)。中央型14例(1.4%),周围型870例(87.0%),混合型 116例(11.6%)。

2.4 D-二聚体升高情况 D-二聚体正常61例,异常升高939例,D-二聚体升高率为93.9%。D-二聚体异常升高的最低值为0.56 mg/L,最高值为325.95 mg/L。

2.5 超声表现 ①静脉管腔内实性回声,早期为低回声(图1),甚至无回声;随时间延长,回声逐渐增强(图2)。②静脉管腔不能被压瘪。③静脉内径增宽或变窄。④CDFI示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⑤挤压远端肢体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强。⑥频谱多普勒示血流频谱无期相性改变。⑦Vasalva试验反应减弱甚至消失。

2.6 累及部位 1 000例共累及1 994个部位,髂外静脉100个,股总静脉127个,股深静脉87个,股浅静脉137个,腘静脉193个,胫后静脉231个,肌间静脉1 119个。以肌间静脉血栓最多见(56.1%)。左右两侧发生比率为1.49∶1。一侧肢体受累689例,占68.9%(左侧390例,右侧299例)。双侧肢体受累311例,占31.1%。单一部位受累643例,占64.3%。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isolated calf muscle vein thrombosis,ICMVT)609 例,占 60.9%。

2.7 肺栓塞情况 1 000例DVT中,发生肺栓塞119例,患病率11.9%。119例中,急性期80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13例,不可分期20例。中央型3例,周围型94例,混合型22例,其中中央型DVT肺栓塞发生率为21.4%(3/14),周围型为 10.8%(94/870),混合型为 19.0%(22/11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央型与混合型DVT肺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周围型(均P<0.05)。119例中,来源于ICMVT的62例(52.1%),且1例引起致命性肺栓塞。

3 讨论

DVT是一种常见病,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1]。本研究中11.9%的DVT进展为肺栓塞。因此,加强DVT的预防非常必要。其常见危险因素为:卧床>3 d、年龄≥75岁、外伤、手术、肿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6]。年龄≥75岁是发生DVT独立的高危因素[7]。

DV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肿胀与疼痛,本组45.8%的患者无任何症状。DVT的重要体征是Neuhof征和 Homans征[4],而本研究其发生率仅为 4.7%和3.8%,原因可能是:部分医师对上述体征不了解,而忽略了检查。本组1 000例中,D-二聚体升高率为93.9%。相关指南[4]也推荐将D-二聚体作为筛查指标;如为阳性,应再行超声检查。有研究[8]表明:近端静脉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高于远端静脉血栓患者,但D-二聚体水平不能单独用于近端与远端血栓的鉴别。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但在超声上难以区分这3期。国外近期研究[9]指出:血栓的超声表现在前6个月内可进展,也可溶解;亚急性期血栓是一个模糊的术语,并无特异性超声表现。只有存在以下2种情况时才可作出诊断:先前的超声检查证实存在急性期DVT;最新检查显示血栓表现不属于典型栓塞后改变。因此,建议根据超声表现将DVT分为急性期DVT、慢性栓塞后改变和不确定DVT:①急性期DVT超声表现为静脉管腔不能压瘪,血栓松软,探头加压可发生变形。通常来说,血栓表面光滑,静脉管腔异常增宽;偶可见血栓疏松地附着于静脉管壁上或呈漂浮状态。②慢性栓塞后DVT超声表现为静脉无法压瘪,腔内血栓质硬,探头加压无法变形;表面可不规则,偶可见钙化。血栓回缩形成细网状粘连,或扁平的厚条索样改变。血栓被静脉壁吸收和再通导致静脉管壁规则或不规则增厚。如血栓瘢痕形成,静脉管腔正常或略变窄,则血栓的回声特征无法作为判断分期的可靠征象。③慢性栓塞后改变描述的是DVT急性改变后持续存在的残留物,以避免原来血栓的过度治疗。如血栓超声表现既不符合急性也不符合慢性DVT,应将其归为不确定DVT。

本研究结果表明:左侧DVT明显多于右侧;单侧DVT多于双侧;ICMVT占60.9%。中央型(21.4%)与混合型(19.0%)DVT发生肺栓塞的概率明显高于周围型(10.8%)。但由于周围型DVT的发生数量明显高于中央型,所以周围型DVT导致的肺栓塞也明显多于中央型DVT。此外,ICMVT导致的肺栓塞占所有肺栓塞的52.1%,其中1例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相关研究[10-12]也表明ICMVT可引起肺栓塞。因此,超声检查时,应对小腿肌间静脉仔细探查,以免遗漏ICMVT[13]。

本研究局限性:部分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记录不全,从而造成实际数据的偏倚;部分临床医师未将蛋白C、蛋白S作为常规检查,从而导致该危险因素发现率偏低。

图1 男,67岁,血栓形成第1天,左侧股总静脉内见低回声血栓 (箭头) 图2 男,72岁,血栓形成2个月余,左侧股总静脉内见稍高回声血栓(箭头)

猜你喜欢
肌间管腔肺栓塞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肺栓塞及预防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管腔手术器械行超声清洗机预清洗的价值对比研究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警惕隐形杀手“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