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抗拔单桩的受力及变形特性研究

2019-06-20 08:40刘增荣王梦迪
岩土工程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抗拔试桩单桩

刘增荣 王梦迪 刘 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0 引言

在西北黄土地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超高层建筑逐渐兴起,地下空间的设计深度不断加大,高压输电线塔、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项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工程需要考虑抗浮问题。抗拔桩作为桩基础的一种,多用于地下室的抗浮、输电线路及高耸构筑物的基础,其承载性能好,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较少,因此被广泛用作建筑物的抗拔基础[1]。

目前,国内对于抗拔桩的研究大都来自于现场试验或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还不成熟[2]。尤其是在西部黄土地区,有关抗拔桩承载及变形特性方面的资料还比较贫乏[3-4],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黄土地区抗拔单桩在上拔作用下的受力及变形特性[5],通过与现场试桩试验结果的比对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随后研究了桩长和桩身混凝土强度对抗拔单桩轴力、侧摩阻力和桩顶上拔位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中规律。

1 工程概况

本文依托的某体育馆工程,位于西安市西南郊,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上部是皂河古河道堆积区,下部是渭河二级阶地。该建筑物的占地面积为10316 m2,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采用大跨式屋面斜拉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高。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为414.10~414.30 m,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下约10 m左右,试坑地面标高约为409.0 m。试坑地面以下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见表1。

表1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2 黄土地区抗拔单桩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2.1 抗拔单桩模型基本参数

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来分析黄土地层中抗拔单桩的承载特性。单桩采用线弹性模型,其主要参数有混凝土及钢筋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6]。以试验试桩SZH5为基本模型,桩长L=26 m,桩径D=600 mm,土层深度为60 m,场地范围取20 m×20 m,其余参数如表2所示。土体认为是弹塑性材料,采用Mohr--Coulomb模型,涉及的主要参数按表2取值。

表2 单桩设计参数

2.2 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参数的准确性,将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该工程试桩SZH--5--1和SZH--5--2的现场试验报告。在现场试验中,抗拔单桩是通过锚桩横梁装置提供反力,通过液压千斤顶慢速分级施加载荷[7],每级的加载规律如表3所示,两组抗拔试验所加的最大上拔力分别为2900 k N和2500 k N。在本文的分析中则是在桩顶表面分级施加等效均布荷载。

表3 单桩数值模拟加载规律

2.2.1 桩顶上拔位移对比

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抗拔桩静载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如表4和图1所示。

表4 数值模拟与抗拔静载试验的桩顶位移对比

图1 数值模拟与抗拔静载试验的Q--s曲线

可以看出,数值模拟和两组试桩所得的Q--s曲线基本一致,在桩顶荷载小于1100 k N时,变化趋势平缓,当突破1100 k N以后,Q--s曲线接近于线性变化,上拔位移增加较快;模拟所得的桩顶上拔位移相比试桩结果略微偏大。当荷载达到最大时,两者仅相差0.67 mm,误差率6.1%。因此,认为该模型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2.2.2 桩周土体变形对比

模型和试验所得抗拔单桩桩周土体变形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桩周土体隆起变形对比

由图2可以看出,模拟与实验所得曲线总体拟合较好,都表现出了离桩越近的土体隆起变形越大的趋势。当与桩心的距离超过大约3倍桩径时,试桩测得土表隆起位移急剧下降,而后趋近于零。而模拟得出的位移偏大,这是由于实际场地土层性质分布的不均匀导致。

3 桩长对抗拔单桩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

为了研究桩长对单桩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在试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四组不同桩长的单桩模型,分别为20 m、30 m、40 m、50 m,对应了短桩、中长桩、长桩、超长桩。加载规律如表5所示。

表5 单桩数值模拟加载规律

3.1 单桩Q--s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桩顶上拔位移与所受荷载近似呈线性关系。当荷载相同时,桩顶的上拔位移随着桩长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桩长从20 m逐渐增加到50 m,单桩的Q--s曲线越来越接近于一条直线,这表明长桩比短桩更难以发生塑性破坏。

图3 单桩Q--s曲线

3.2 桩身轴力分布

桩长的改变使得桩身轴力发生变化,如图4所示。

图4 桩身轴力分布

从图4可以看出:①总体来说,抗拔单桩的轴力随着桩身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桩长较长(>30 m),桩顶荷载较小(400 k N)时,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先略微增大然后线性减小的趋势;②当桩顶荷载较大(>2300 k N)时,随着桩长的增加,桩身轴力减小的速率越来越趋于稳定。

3.3 桩侧摩阻力分布

随着桩长的增大,单桩的桩身侧摩阻力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桩侧摩阻力分布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同一级荷载下,侧摩阻力沿着桩身方向的波动很大,呈现“驼峰”型分布,而靠近桩两端处的侧摩阻力都很小;当桩顶荷载增大时,同一根桩的侧摩阻力相继提高;②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在沿深度方向会出现多个峰值,且出现的个数随着桩长的增大而增多,最大峰值倾向于出现在桩的中下部;③在同一上拔荷载作用下,桩长越小,侧摩阻力就越大,因此增大桩长能够有效降低桩侧摩阻力。

4 桩身混凝土强度对抗拔单桩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

由于目前工程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C80,其弹性模量约在22~38 GPa之间,因此在本文的模拟中,取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为20 GPa、30 GPa和40 GPa来分析。桩长L=30 m,桩径D=600 mm,加载方式同前。

4.1 单桩Q--s曲线

三组不同强度混凝土构成的抗拔单桩Q--s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单桩Q--s曲线

可以看出,随着桩身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上拔量逐渐减小,桩的承载力在提高。但相比于20~30 GPa,30~40 GPa时桩顶位移减少的幅度明显变小。

4.2 桩身轴力分布

各级加载下,不同混凝土强度的抗拔单桩轴力沿深度方向的分布曲线如图7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桩身混凝土强度每增加10 GPa,同一级上拔荷载下桩身各处的轴力也在增大,最大增幅在7%~12%之间,三种情况下的轴力分布图走向基本一致。

4.3 桩侧摩阻力分布

不同混凝土强度的抗拔单桩桩侧摩阻力沿深度的变化如图8所示。

图7 桩身轴力分布

从图8可以看出,对于30 m长的抗拔桩,侧摩阻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一波三折”式变化,出现多个峰值,当桩身混凝土强度从20 GPa逐步增大到40 GPa时,最大峰值出现的位置从中上部逐渐向尾部转移,其数值也在变大。这说明桩身强度的提高会使得侧摩阻力的分布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5 结论

图8 桩侧摩阻力分布

本文基于抗拔单桩的现场静载试验,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来分析黄土地层中抗拔桩的承载特性,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通过与抗拔静载试验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离桩越近的土体在上拔荷载作用下变形越大;当桩顶荷载超过1300 k N时,桩身附近土表的上拔位移急剧增大,说明已经出现局部剪切破坏。与试验数据相比,数值模拟所得土表隆起位移曲线仅在后半段有所偏大,验证了模型参数的可靠性。

2)在黄土地层中,桩顶的上拔量随桩长增加而降低,且桩长越大降低的趋势越缓;桩身轴力向下逐渐减小,同一深度截面上的轴力随着桩长的增大也减小;桩侧摩阻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增减交替变化的趋势,随着桩长的增加,侧摩阻力的峰值个数增多,而最大峰值却在变小。

3)在黄土地层中,随着桩身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桩顶的上拔量减小,同一深度处的桩身轴力则增大;桩侧摩阻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出“一波三折”式变化,最大峰值出现的位置从中上部向末端转移,其值在增加,说明桩身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桩侧摩阻力的发挥。

猜你喜欢
抗拔试桩单桩
抗拔桩在抗浮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浮运施工技术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大型桥梁桩基施工单桩承载力评估模型分析
基坑下方既有隧道的抗拔桩抗浮技术研究
嵌岩扩底抗拔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
舟山地区超高层建筑桩基础工艺探析
抗拔桩布置型式对基础内力影响的对比实例分析
浅谈单桩承载力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