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生态道德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

2019-06-21 00:56
科普创作 2019年2期
关键词:探险道德文学

韩 进

刘先平是当代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中国生态道德建设的呐喊者。他不仅常年在大自然中考察生态,用笔写下对大自然的深沉情感,同时奔走在学校、军营和社区,举办生态道德教育公益讲座。他既是创作大自然文学的作家,又是宣讲生态道德的活动家,被誉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2018年,刘先平在新作《续梦大树杜鹃王》“卷首语”中写道:

图1 刘先平在帕米尔高原

我在大自然中跋涉40 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生态道德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1]扉

这段话为我们解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提供了一把钥匙。

一、以生态道德规范人类行为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呼唤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2]生态原本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这“一切生物”中就包括“人”。因为“人”长期“不道德”地对待“一切生物”(包括人),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刘先平曾写道:

40 多年来对大自然的考察,70 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0 多年前我所描绘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枯,有些物种消亡了……我曾立志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已是“历史”“老照片”……想到这些,我无限忧伤、愤怒,我要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建立,也寄希望于孩子们未来的努力。[1]Ⅲ-Ⅴ

寄希望于孩子们,刘先平进行了“呼唤生态道德”的创作实践,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认识自然阶段(1978—1988年),代表作“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5 种)。刘先平从城市的喧闹回归大自然的寂静,在跟随科考队的野外考察中,寻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以长篇探险小说的文学形式,反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实,表达出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

第二阶段为讴歌生命阶段(1988—1998年),代表作“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8 种)。刘先平探险的足迹从安徽的自然保护区走向全国,在与大自然动植物的亲密接触中,探险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以图文并茂的纪实形式,记录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生命可贵的平等价值。

第三阶段为呼唤道德阶段(1998—2008年),代表作“大自然在召唤”(8 种)。刘先平探险的足迹从皖南紫云山走上西北帕米尔高原,在探索生命之源的重大发现中,感悟大自然,反思大自然,以《呼唤生态道德》为丛书总序,总结30年创作经验,抒发人与自然命运与共的强烈情感。

第四阶段为追梦和谐阶段(2008—2018年),代表作《追梦珊瑚》《续梦大树杜鹃王》等四部作品。刘先平探险的足迹从广袤的陆地走向浩瀚的海洋,在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的哲学思考中,六上高黎贡山,两下西沙群岛,以科学家、守岛官兵、普通渔民为主人公,讴歌生态和谐,描绘绿色发展的美丽中国。

图2 《续梦大树杜鹃王》(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7月)

从上述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刘先平对大自然文学的坚守和“生态道德”主题的呼唤,有一个对自然不断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思考、对社会发展方式不断探索的过程。刘先平写道:

感谢大自然!40 多年在山野的跋涉中,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描写大熊猫、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或是讲述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故事,我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的伟大,努力使生态道德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1]Ⅰ

二、生态整体观下的道德意识

生态危机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们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解决良方。正是“生态危机的现实”和“坚信生态道德的伟大”,刘先平决定创作大自然文学,在“生态危机的世界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因为“生态道德缺失,造成了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强调生态道德,在于强调、突出它较之于其他道德的鲜明特点——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急需建立对于自然应具有的行为规范,消解环境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1]Ⅱ

1978年,刘先平开始创作第一部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云海探奇》,写两位少年与野生动物科考队一起考察紫云山短尾猴的生态故事,通过对短尾猴种群生态的追踪研究,提出建立紫云山短尾猴种群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防止人类的行为打破动植物世界的宁静。

1980年,刘先平开始创作第二部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呦呦鹿鸣》,书名取自《诗经·小雅》的首篇《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原诗描写一群鹿儿呦呦鸣叫,在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蒿草,一番自然和美的景象。而现实中的母鹿和它的幼崽“小月亮”却是另一番生存状态,不仅面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要逃脱人类偷猎者的围追堵截,生命时时处于危险之中。小说以动物学家陈炳岐带领自然保护小组追踪救护梅花鹿母子为线索,开展对梅花鹿生态的考察研究,指出梅花鹿种群生态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森林乱伐滥砍而导致自然生态失衡,让梅花鹿失去了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对梅花鹿惨无人道的猎杀。自然保护小组通过跟踪记录梅花鹿母子的生活踪迹和幼崽“小月亮”的成长历程,形成梅花鹿种群保护的科学报告和恢复梅花鹿种群生态的科学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出梅花鹿生态环境监测数学模型,对自然生态失衡的情况进行预报。

1983年,刘先平开始创作第三部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千鸟谷追踪》,描写几位小探险家在护林员的带领下,在皖南山区追踪相思鸟、考察鸟类生态的探险故事。他在故事的最后发出呼吁:“让我们共同接受由相思鸟群带回的大自然的信息,倾听大自然对人类发出信号的回答!”[3]和自然对话,与自然为友,拜自然为师,是这部作品传达的人与自然生命的平等意识。

1984年,刘先平开始创作第四部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大熊猫传奇》,写兄妹俩救助被独眼豹和偷猎者围困的大熊猫母子,随着情节的推进和场景的转换,介绍了国宝大熊猫的生活习惯和生态习性,并深情呼唤生态道德,还给大熊猫一个自然、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

1987年,刘先平将十年来探险大自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大自然散文集《山野寻趣》,在该书后记《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里,刘先平第一次谈到“文学和大自然的关系”[4],认为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然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刘先平创作大自然文学,源自他在自然科考中“发现了大自然”:“突然明白了这么多年在大自然中寻找的是什么,突然明白了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野生动植物世界对人类的意义……是这些科学家领我走出了‘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他以十年教师经历的职业敏感和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毫不犹豫决定为孩子们写作,因为他们正是自然保护事业的未来”。[2]7

2013年,刘先平策划并主编《生态道德读本》[5],呼吁“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工程,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该书从《中国的生态足迹》入手,写了三方面内容 :一是生态危机警示录——缺少生态道德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二是讲述生态道德模范的故事和人们为保护自然所做的努力;三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态道德。希望启发读者,使其意识到培养、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再次重申“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生态道德读本》很好地阐释了刘先平的生态道德观,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生态道德成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将人类命运与大自然生态联系起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中,体现了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整体观:人与自然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来自自然,自然永远是人类之母,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是万物之灵,人也不可能退化到原始人类,自然离开人类也无所谓自然。

三、追寻和谐共生的审美理想

生态整体观是生态审美的基础,它以人与自然整体为审美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审美理想,突破了“文学是人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忘“万物之灵”的人类负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以生态审美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作品具有“生态纬度”的本真美、自然美、知性美、和谐美、崇高美。

(一)回归“人之初”的本真美

草本有本心,天地有大美,大自然文学就是探究“本心”与“大美”的文学。刘先平“把考察大自然看作第一重要,然后把考察、探险的所得写成大自然探险纪实,希望以真实性的魅力,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奇妙的自然世界。”[2]9在《山野寻趣》散文集里,他写故乡童年的沙滩、草地、苇丛、山野、巢湖、小溪……书中不仅有他纯真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有他这位“自然的热爱者”一颗不老的童心。自然总是呈现心灵的色彩。刘先平将童年的纯真保存在每一部大自然文学里——巢湖岸边的云雀、沙漠深处的红柳、皖南山区的千鸟谷、雪域高原的金丝猴、四川卧龙的大熊猫、西沙群岛的绿龟岛、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王、两河流域(麻阳河和红渡河)的黑叶猴王国……这些大自然的动植物,都是刘先平的好朋友,与它们相处,刘先平如鱼得水,返老还童。在“和大自然息脉相通的对话”[2]6中,他“言”天地有大美,“议”四时有明法,“说”万物有成理①语出《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将自然生态的本真展现在读者面前,蕴含着一种草木情缘的哲理情思。

(二)热爱每一片绿叶的自然美

大自然从不平凡,它不仅按照美的规律——自然法则——来创造自然美,而且还满足人类另一种崇高的需求:热爱美。“当你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时,认真地观察,你会发现它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富有”,可以激起人们“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小溪”[4]13的崇高情感。在《一个人的绿龟岛》[6]里,刘先平描绘了“你从未见过的大自然之美”:形象美,多样美和悲壮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海绚烂多彩的形象美——大海的蓝色,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变幻美,蔚蓝、湛蓝、湖蓝、宝石蓝、靛青……在阳光的辉映下,又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相融相映的迷离……日出时大海燃烧,辉煌灿烂;日落时万千霞光射向蓝天,多姿多彩的云霓,幻化出山峦、虎、豹等无尽的形象,映得大海如繁花似锦的草原;待明月升空,大海又如少女般娴静妩媚。海面下有着生命千姿百态的多样美——有的生命“美得惊人”,如能跳会蹦的螃蟹、飞翔的鱼群、跳摇摆舞的花园鳗;有的生命“美得你毛骨悚然”,如惹不起的海葵、碰不得的海百合、笑面杀手彩霞水母;有的生命“美得你肃然起敬”,如海龟为延续种族的繁衍,不远千里也要到出生的小岛去产卵,在被鲨鱼潜伏猎杀的最后时刻,也要闪出耀眼的红光——那是鲜血怒放的生命之花。生命的悲壮在“生的执着”与“死的坦然”中迸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刘先平说:“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1]Ⅲ

(三)养成科学自然观的知性美

大自然是一部宏伟浩繁的百科全书,是赋予人类知识的导师。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就是从生态视角审视大自然、传播自然知识、普及科学自然观、建立生态道德的科普读物。刘先平笔下的大熊猫、黑叶猴、金丝猴、雪豹、麋鹿、绿龟、白海豚、珊瑚礁、大树杜鹃王等动植物形象,都是他在大自然中探险的对象,对这些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以及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传奇故事和历史文化,刘先平都了如指掌。其作品中不仅有较为系统的动植物知识介绍,还有对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的考察记录,以及对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哲理思考。刘先平巧妙地将大自然科学知识融入文学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事件之中,让读者在文学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教育,由无知到有知,由浅知到深知,由知其表到知其里。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最终都聚焦到养成科学的自然观,集中体现在如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可以推进人们自然观的变革,还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善待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美好生活。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具有信息量大、科学性强、文化味浓、立意高远的鲜明特点,体现出知识的力量和文学的魅力。

(四)追求“诗意栖居”的和谐美

诗意地栖居一定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找到了自我的位置。人类生活要达到的目标即与自然和谐共生。“诗意”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必须建立在生态道德基础之上。刘先平说:

正是在丈量大地、探索祖国大自然的神秘中,我逐渐领悟到生态平衡的意义:首先是“人”本身的生态平衡,这主要指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再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高境界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共存——天人合一。建设良好的和谐社会,则必须建立生态道德。[2]10

在《美丽的西沙群岛》[7]中,作者不仅描写了西沙群岛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而且还书写了另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守岛官兵的心灵之美和人类与大海相依与共的和谐美。每个小岛都被大海环绕,最缺的是淡水;每个小岛都是一块陆地,最缺的是可以种植庄稼、蔬菜的土地。正是在这样反差极大的环境里,守卫建设海疆的战士和渔民,创造了另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打造了令人神往的精神家园。 当你踏上西沙最大的岛屿永兴岛,“爱国爱岛,乐守天涯”八个大字最先映入你的眼帘。在军港码头和营房驻地,你会看到这样的标语:“提高军人环保意识,建设一流生态军队”“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当朝霞映红东方的海面,整个海洋泛着金光,在大海和小岛交界处,有哨兵在站岗,有海鸥在翱翔。此时守岛官兵正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在雄壮辽阔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从战士的手中与朝阳一同升起。大海与小岛、朝阳与红旗、海鸥与哨兵已经融为一体,互为风景,这是一部激昂壮美的诗篇,又是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卷。

(五)讴歌“时代英雄”的崇高美

“时代英雄”不仅是《美丽的西沙群岛》中“英雄岛”的官兵,还有建设中国第一座南海海洋博物馆的科学家。科学家不仅是环保事业的先行者,也是引领生态时代的导师。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与时代同行,为科学家立传,向科学家致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献身生态环保事业的科学家形象,他们是生态时代最可爱的人。如《云海探奇》中的动物学教授王陵阳,《千鸟谷追踪》中的鸟类学家赵青河,《大熊猫传奇》中的兽医冷秀峻,《呦呦鹿鸣》中的动物学家陈炳岐,《寻找大树杜鹃王》中的植物学家冯国楣,《黑叶猴王国探险记》中的环保专家李明晶,以及《追梦珊瑚》中“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环境事业的进程,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讴歌了科学家在建立生态道德、培养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进程中的责任自觉、科学自信和使命担当。

40 多年来,刘先平以“一木支大厦”的坚强意志,与改革开放同步,以一批精品力作,将中国大自然文学引领到一个新高度。他是自觉践行文艺工作者“四力”要求的楷模。他行走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等重大问题,以一双慧眼和一支生花妙笔,创作中国大自然文学,呼唤建立生态道德,弘扬科学探险精神,描绘了美丽中国的美好前景,具有鲜明的科学普及价值——普及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和生态道德知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多得的文学读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生态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创作一批精品力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中国大自然文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刘先平正以饱满的创作激情,跋涉在山水之间,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大自然文学精品。

猜你喜欢
探险道德文学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我们需要文学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去探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跟踪导练(四)6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