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薛玉斌:无条件支持儿子的选择

2019-06-24 02:53薛俊薛玉斌
摄影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航拍新华社

薛俊 薛玉斌

中國的家长多数有个习惯,喜欢帮孩子规划学业、规划生活,乃至规划婚姻和职业,如果和孩子意见有分歧,多数也会强势。所以,摄影师薛俊这样的父亲就显得很难得,对于儿子薛玉斌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他的态度都是:只要儿子选择自己觉得正确的事,他都无条件支持。正是因为薛俊的这种开明态度,使薛玉斌弃理从文学习新闻专业,成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成为同行之后,父子间的生活交流有了更多业务上的讨论,薛俊也多了一层行业前辈的身份。本文通过与他们父子的对话,展现了两代摄影记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共性和差异。

薛俊是山西省新闻学会理事、山西省运城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运城日报社《运城晚报》图片总监兼视觉中心主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山西运城航拍联盟主席。今年28岁的薛玉斌现任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记者,参加过全国两会、芦山地震、九三阅兵等重大报道。

与薛俊、薛玉斌对话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摄影经历?

薛俊:我接触摄影是在部队中,当兵期间自学摄影技术,自己购买摄影理论书籍。从部队转业后,我进入运城日报社当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开始新闻摄影道路。

薛玉斌:我接触摄影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因为父亲以前在部队从事摄影相关工作,从他拍照片到在暗房冲洗照片我都有所接触。我自己开始拍照是从大一开始,因大学专业是新闻,同时也受父亲的影响,假期在家会跟着父亲拍新闻照片。在上大学期间我自己也是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除了课堂学习外也会对校园活动以及生活进行拍摄并在新华社以及其他媒体进行发稿,这也给我打下了一定的新闻摄影基础,稿子发多了对新华社的摄影工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将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统一起来,这也是我进行新华社当摄影记者的原因。

在记忆中,父亲对孩子在“用相机”这件事儿上有过特别的引导吗?

薛俊:对孩子“用相机”没有经过特别的引导,后来发现他对摄影有兴趣同时也有一些悟性,才开始进行专业的教育和训练。

薛玉斌:小时候父亲并没有特别的指导,对摄影产生兴趣也是我上大学开始,之前有所了解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学习,精力也都在课堂上。

儿子也选择做一名新闻记者,父亲持什么样的态度?

薛俊:我一般都尊重他的选择,他从小到大的性格我也很清楚,当他提出学新闻专业后,我考虑了很久还是支持他。当时想,如果他能将自己的爱好变成工作并一直做下去,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隋。

薛玉斌:我选择当一名新闻记者,父亲也是支持的。我高中学习的是理科,高考后就想报考文科专业,随后经过与父亲沟通交谈选择了“新闻学”这一专业。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第一,自己性格比较外向,善于交谈,平时喜欢东走西走,适合当记者;第二,正好新闻学是可以结合摄影共同学习和发展的专业。

对于同一题材,两个人的拍摄手法和风格会有哪些不同和区别?

薛俊:我从部队转业后就在报社工作,同时也是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平时在完成单位本职工作后也会在“中国全球图片总汇”上学习新华社当天播发的图片通稿,十多年来也感受到新华社图片通稿的转变。我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报纸的内容要求也会创新视觉的表达,这点和薛玉斌还是有区别的。他从事摄影工作时间不长,在一些关键瞬间以及图片故事的理解和把握还是会有不足,有时拍出的照片我不是特别认同。

薛玉斌:因为父亲是报社的摄影记者,所以我们两个人的风格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尤其是在图片故事的表达上,因为报纸版面刊发图片一般用的是横片中景,这也局限摄影记者的视角,而父亲的照片中景就比较多。相反,我就会注意景别、光影、人物冲突等方面,来完整陈述一个故事。因为工作单位类型的差异以及年龄的差异,两个人各有自己的风格,而且风格也挺明显的。

薛俊老师近些年热衷于航拍,请谈谈喜欢的原因?

薛俊:我之所以喜欢航拍,一个原因是它能产生视觉创新,改变了摄影报道的一个维度。从天空之眼俯瞰地面,可以更好地表现环境特点,尤其是在风景照。第二个原因是它打破了空间限制。在地面上拍照片都会遇到很多阻碍,航拍摄影打破空间限制后,会带来很多“新鲜感”的图片,让人着迷。

能谈谈对彼此摄影风格的理解吗?

薛俊:薛玉斌在新华社工作,在拍摄主题选择、图片构图还有角度上确实跟我们报纸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年轻人的视觉表达也比我当年学习的时候灵活,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两人风格的不同,这种差异也能展现两代人的观点与态度。

薛玉斌:父亲的摄影风格在我看来就是比较“传统”,当然这也是长期受从事的媒体属性决定的。报纸毕竟还是个传统媒体,本身受排版、印刷、版面等因素影响,可能父亲在一个新闻事件中拍了很多照片,由于客观条件除了在报纸刊发的稿件外,其余精彩瞬间并没有平台进行展示,所以风格偏传统。我从2012年在新华社从事摄影工作以来,自己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这也跟近年来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有关系。新华社除了传统的发稿线路以外还有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媒介,这也让我的图片在单一传递镜头瞬间外,可以通过构图、光影等在瞬间上添加情绪化的表达,让报道更加有“厚度”、故事讲述也更加鲜活完整。

拍国宝熊猫使薛玉斌在圈内小有名气,但是一直拍下去,你有没有担心过拍攝题材上有瓶颈?

薛玉斌:这个问题近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在熊猫摄影报道上做到“守正创新”。自己也有几点思考:第一,熊猫的图片到现在这个阶段,很多摄影师把能拍到的故事以及瞬间都记录下来了,单从熊猫摄影角度来说已经到一个“天花板”。第二,熊猫作为国宝,既是萌宠也是科研对象,现阶段大熊猫的繁育繁殖、野化放归等科研进展也相对稳定,想突破目前这个瓶颈,还是要依靠大熊猫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才会产生新闻报道的“生产力”,这也是我下一步继续关注的课题。

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父亲有什么规划或者建议吗?

薛俊:媒体目前也从传统媒体逐步向融媒体进行转型,也希望他不仅要继续拍好照片,同时也顺势而为向新媒体转型。

父亲在生活中是“严父”还是“慈父”?你们会在生活中谈论摄影方面的话题吗?

薛玉斌:在学习上肯定是个“严父”,作为父亲还是想让孩子知识学得更多更扎实;在其他方面就是“慈父”,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父亲还是会多操心一点。目前,父亲还是经常会看我的稿子,会从图片或者稿件内容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两个人会进行交流。

借此次专访,如果和对方说一句心里话,想说什么?

薛俊: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家里人都会无条件支持你。

薛玉斌:希望父亲在维持自己摄影热情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航拍新华社
再创新高
航拍巴彦呼硕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难忘的航拍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