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内容拓展中提升课堂趣味性的策略

2019-06-24 15:28黄柳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9年4期
关键词:拓展提升趣味性

摘   要:物理教学既要拓展教学内容,又要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拓展可以让物理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而有趣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将二者相结合,在拓展教学内容过程中增添趣味性,可有效吸引学生,提升教学效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将脑筋急转弯、心理学效应、诗词歌赋、学生错误等拓展内容融入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内容;拓展;提升;趣味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4-0019-3

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有持续投入学习的动力。教师经常采用的提升课堂趣味性的方法有实验、变化教学方法、引入新奇的素材、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教师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一方面让物理学习更有深度,更能触及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另一方面让物理学习更有广度,让物理学习延伸到生产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增加课堂趣味性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在内容拓展中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    将脑筋急转弯融入课堂

生活中人们喜欢用脑筋急转弯来调节氛围、比拼智慧,尤其是不少青少年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物理作为重视思维的一门课程,其在科学思维发展方面的目标与脑筋急转弯一致。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脑筋急转弯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课堂气氛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案例1 1元等于1分

去年在网上流传一个证明人民币缩水贬值的推理,看似逻辑非常严密,甚至无懈可击。具体证明过程如下:1元=100分=10分×10分=0.1元×0.1元=0.01元=1分。在看到这一证明之后不久,恰好教到了单位制的内容。为此,将上述证明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对错,找出证明的不当之处。

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发现错误。经过开导,大部分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单位出错了,第一处,100分=10分×10分错误,应为10分×10分=100分2或者100分=10分×10;第二处,0.1元×0.1元=0.01元错误,应为0.1元×0.1元=0.01元2。上述证明过程应为1元=100分=10分×10=0.1元×10=1元,所以1元还是1元,不会缩水为1分。

本案例的引入除了训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还应该进一步挖掘其教学价值,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其一,单位的重要性。单位出错,会导致财富缩水,1分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缩水了百分之九十九,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在科学研究中,没有规范、统一的单位,人们之间就无法顺畅交流,单位出错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其二,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量纲分析法,从单位入手,只有单位正确,才有可能正确,如果单位都出错,肯定是错误的。

2    将心理学效应融入课堂

心理学效应是非常实用的知识,可以为人们提供思考问题的全新视角,可以增强人们的心理调适能力。为此,教学中可以将物理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渗透一些心理学效应的重要知识,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工作中面对的是一群年轻活泼,有鲜活的思想和灵魂的学生,物理教师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效应的知识,并恰当地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将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物理课堂也将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物理课堂更有效。”[1]

案例2 手表定律与电场线不能相交

学习电场线时,强调电场线是假想曲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两条“线”不能有公共点)。对此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电场线不能相交?如果只是将结论硬塞给学生,教学生识记,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适当拓展将手表定律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效应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有较大改善。具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教学:第一,假设电场线可以相交,会怎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果相交则在公共点切线方向不唯一。第二,同一个点有不唯一的切线方向,会有什么后果?切线方向表示场的方向,这样在公共点处场的方向就不唯一,就自相矛盾。“线”的公共点有两个或更多的切线方向,当我们需要判断场的方向时,就会不知所措。第三,类比心理学上的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时,他不能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因为混乱而失去对时间的判断,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时间完全一样的两块手表。

手表定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电场线為何不能相交。学生不仅理解了物理知识,了解了心理学知识,也可以让物理学习更有哲学范。这些都有利于物理教学跳出书本、跳出物理本身,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更贴近生活,更有趣味性。

3    将诗词歌赋融入课堂

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标在前言部分提出:“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2]。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平仄押韵、朗朗上口,而一些现代诗歌因为唯美的词句深受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喜爱。有些诗词歌赋中本身就含有科学知识,将与物理有关的诗词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些现代诗歌还可以通过类比拓展,将其与物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唯美的诗词,还可以渗透美育。

案例3 电场与试探电荷

在学习电场时,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及其特性理解存在困难,尤其是电场存在的客观性,电场与试探电荷及其受力无关——无论有没有试探电荷,无论放什么样的试探电荷,电场的强弱和方向都不变。在教学中,讲解物理知识后,可以给学生补充一首网络上的现代诗歌《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通过这首诗歌的补充,将电场与试探电荷类比成诗中两个相爱的人,无论试探电荷在与不在,电场都在,都是那么强,都是那个方向。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楞次定律的教学,学生对高度概括、极度浓缩、具有哲学思想的楞次定律理解存在较大障碍,这阻碍了学生对定律的运用,为后续解决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埋下隐患。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要从课堂趣味性入手。但是,楞次定律教学实验很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归纳总结阶段思维链条冗长,这更加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增添乐趣,化解学习的枯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总结了楞次定律的初步结论后,可以给学生播放网络上的一个微课《楞次定律其实是一场爱情故事》(视频地址: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937328/)。视频中以磁铁先生和线圈小姐相爱为主线,巧妙类比,将高深的楞次定律生活化,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上述两个案例,将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喜爱的唯美诗歌和视频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拉近了物理课堂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物理课堂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学生会觉得物理课有趣、有意思,学习热情会更强烈,也能持续更久。

4    将学生错误融入课堂

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有些错误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果将学生的错误引入物理课堂,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错误,不仅可以巩固物理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还能促进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对知识和错误都会印象很深刻。

案例4 动量定理与破碎的玻璃

一天小林和几位同学在教室里玩篮球,在传球时不小心将教室的一块落地窗玻璃砸坏。小林比较诚实,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主动找到老师承认错误。但是,由于他担心自己违反校规被惩罚(在教室里从事体育活动是校规、班规禁止的),而且损坏了公物,所以他在表述时说,自己在放球时,不小心弄坏了一块玻璃。从生活常识来讲,放球是不可能碰坏玻璃的。可以将此情境引入课堂,利用学生学过的动量定理来分析。具体如下:篮球的重量约为600 g,球与玻璃的接触时间约为0.2 s,篮球接触玻璃时的速度约为2 m/s,设篮球与玻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有F·Δt=0-mv,代入数据得到F=6 N。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力作用在玻璃上,玻璃会破碎吗?并进一步指出,小林虽然勇于承认错误,体现了作为一个男子汉敢作敢当的风范,但是在承认自己犯错的时候,用词不准确,导致其描述的情境与我们通过物理学规律分析出来的结果不相符。

利用物理规律分析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犯错违纪的情境,将学生犯错违纪的情境作为物理问题的原始情境,可以加强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训练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构建物理情境、物理模型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觉得物理亲切、有趣,更有意愿去分析、解决问题,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维兵.心理学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12(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欄目编辑    刘   荣)

收稿日期:2019-02-01

作者简介:黄柳华(1982-),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曾获启东市骨干教师,南通市优课比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拓展提升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