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启示录(一)百年波音

2019-06-26 03:43霍华德·休斯
卫星与网络 2019年5期
关键词:波音企业

我们与波音的距离,有多远?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能够和波音相提并论的企业屈指可数。作为全球民机市场的霸主之一,波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然而,也许人们并不熟知的是,不仅如此,波音还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宇航和军工巨头,更是美国的支柱性国防企业,在航天和军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这些数据和事实也许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更具体和直观的认识:

波音在2017年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64位,在航天国防板块中排名第一;

波音是世界主要民航客机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概率上来说,我们每坐两次飞机,其中一次就是波音;

波音是美国空军大型飞机的主要制造商之一,美军现役主力C17运输机就是波音出品;

波音是美国空军主要的轰炸机供应商之一,而且历史悠久——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的两架轰炸机正是波音的产品;

波音是美国和世界主力战斗机制造商之一,同样历史悠久——1937年8月15日的南京空战中,中国空军的8架波音281型战斗机紧急起飞,把6架日军轰炸机尽数击落;

波音是美国陆军的主要直升机供应商之一;

波音是美国主要火箭制造商之一,制造的德尔塔-4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美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重型火箭,此外,波音还参与了土星五号火箭的制造;

波音是美国主要卫星制造商之一,无论在军用还是商用市场上都举足轻重;

波音是美国战略弹道导弹和导弹防御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

波音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制造企业之一,从1916年创业至今,百余年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品牌独立。而同期创业的航空企业,大多不是已经合并就是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都因合并而改了名字。只有波音,在合并了许多业界巨头——包括休斯通信、罗克韦尔、麦道——之后,依然叫波音!

反观中国,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由于分工策略的影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波音的规模和产业覆盖面,以及在军民两个领域中同时具有的巨大影响力。那么,我们离波音的距离有多远?中国又如何造就像波音一样的企业?我们不妨从波音的发展历程中去找寻一些答案。

103年的漫长岁月

毋庸置疑,如今的波音已经是一家巨无霸,它的体量和规模并不是中国民营国防军工企业所能相比的。根据最近的交易数据,波音公司市值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我们拿近年来成长较为迅速的国防军工企业之一——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理工雷科)相比,其母公司雷科防务总市值大约为80亿人民币,与波音相差了大约173倍。其他上市的民营军工或商业航天企业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但和波音也存在百倍以上的差距。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造就“中国的波音”这样的梦想是否就遥不可及呢?或者说,应当怎样去达成这样的梦想?

事实上,和当今诸多互联网巨无霸企业不同,波音并不是一夜间成长起来的。到2019年,波音已经走过了103年的漫长岁月。综观国外大型军民融合企业的历史,某些历史机遇会成为成长的风口,甚至是飞速成长的风口:战争、蓝海、行业低谷期的并购与重组。波音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样本。

在一个多世纪里,波音历经坎坷,熬过了许多艰难岁月,也屡次抓住宝贵的历史机遇。当然,这些机遇很不容易抓住,不但需要企业和掌舵人有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判断,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魄力,才能完成惊险的一跃。

回顾波音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波音是如何抓住机遇,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波音的创始人威廉·波音出身豪门。他最初是一位木材商人,拥有大片的山林。但当他在洛杉矶航空展上第一次见到飞机之后,就对它情有独钟。在一次社交活动中,波音认识了美国海军军官维斯福特,发现双方都是航空迷,于是一拍即合,开始了自制飞机的历程。维斯福特因为很快调任,没有成为波音的创始人,却推动美国海军成为了波音的第一批客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向波音订购了50架小型水上飞机,这是波音第一次拿到大单。

一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削减军费,波音的订单骤减。但是波音不想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了渡过战后的艰难岁月,波音不断设法发行新股票来筹措资金,并不惜四处举债。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波音组织员工生产各种木制品:五斗柜、梳妆台、床……家具和飞机在同一个车间制造,这样的奇观对航空先驱们来说一点都不奇怪,法国航空先驱达索就是在岳父的家具厂里圆梦的。

虽然谋生艰难,但波音仍然坚持制造新的飞机,尽管有些型号只卖出了一架。转机出现在1920年,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位名叫比利·米切尔的高级军官认真思考了飞机的作用,他认为,当时的飞机已经很大,能够携带足够多的炸弹,如果用来攻击军舰,说不定可以直接把它们击沉。在1921年的7月,米切尔组织了一次演习,用轰炸机把3艘老旧军舰送进了海底。这件事激怒了保守派的将军们,他们把米切尔送上军事法庭,最终赶出了军队。然而美国陆军高层却意识到米切尔是对的,波音也因此得到了200多架军用飞机的宝贵合同。于是波音把生产中的家具全都低价卖给了员工,从此一心一意制造飞机。

1925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航空邮政法案,要求把所有运送航空邮件的任务交给私营企业。在那个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年代,航空邮件是最快捷的物流方式。威廉·波音在两位员工的劝说下,利用自己制造商的优势,低价拿下了洛杉矶到芝加哥的线路。这条斜穿整个美国大陆的线路成了波音空运事业的开端。两位员工还想出了新的模式——在驾驶舱后面加两个座位,搭载两位乘客。然而美国邮政总局觉得波音出价太低,怀疑他恶性竞争,于是要求波音拿出80万美元保证金。在1925年,一克黄金也不过价值0.68美元。波音哪里有这么多钱?这时候出现了一位贵人,波音公司所在的华盛顿州参议员卫斯理·琼斯出面与邮政总局交涉,担保威廉·波音是一位诚实的商人,这才把事件平息。波音制造了整整24架飞机投入运营。顺便提一句,美国航空邮政也是民用航空产业真正商业化的开端。

得益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发展对军用飞机需求的巨大刺激,使波音的飞机制造业务初具雏形,成为波音发展的坚实基础。当然,面对困境锲而不舍的坚持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责任感,领军者必不可少的气质

波音从一家在船坞改建的厂房里以帆布和木材为材料制造水上飞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最多元化的航空航天企业之一。是什么推动波音一路前行,最终成为行业领军者?

如果深入探究成功企业的气质,有一种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责任感”。成功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对行业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着某种责任的高度认同,并把这当做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那么,波音的责任感是什么?那就是为追求人类飞得更快、更高、更远的梦想而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基于这样的责任感,波音的百年发展史与人类的飞行发展史密不可分,从早年开创民用航空运输业、到进入喷气式客机和空间探索新时代,莫不如此。

为了实现人类对于飞翔永不止步的梦想,波音始终如一地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研制出一代又一代具有突破性的飞机以及火箭、卫星、飞船。

作为全球航空航天企业的领军者,今天的波音不仅实现了人们在地球上自由飞行的梦想,更通过“德尔塔”火箭和“星际航线”飞船等宇航型号,为实现人类飞向更广阔、更深邃的宇宙而努力。这正是一个百年老店,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责任感,以及领军者气质的体现。

我们的国防电子和商业航天创业者们,也拥有这种气质吗?

其实,就起点而言,我们许多企业和波音并无太大的差异。正如科班出身的康纳德·维斯福特奠定了波音的技术基础,优秀的国内民营企业中,并不缺乏能够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的科技精英。

然而,为什么波音能够成就百年辉煌,而很多企业却只能昙花一现?波音能够成为领军者,很多企业只能亦步亦趋?究其根本,就在于波音拥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梦想,以及追求梦想的勇气、坚韧和责任。

波音是带着梦想诞生和成长的,无论创始人威廉·波音还是后来的掌门人,百余年来,从未停止过追求梦想的步伐,尽管经历了无数困境,遭遇了种种挫折,却始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略,推动航空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

在波音空运的运营之初,就试着在运邮件的飞机里挤出一点空间,安排了几个狭窄的乘客座位,没想到这一创新之举大受欢迎。在此后的几年里,波音推出了新的客机,使航空旅行成为一种时尚,甚至让“空中小姐”这个词汇迅速流行起来。随着业务不断壮大,波音先后合并了几家航空运输企业,建立起了联合航空及运输公司,无论资产和营收都冠绝一时。更重要的是,在1929年这样残酷的经济危机来临时,联合航空及运输公司还保持着可观的营收和利润,这充分体现了核心技术+先进商业模式的强大竞争力。

然而,由于部分美国政客的短视,最终毁掉了这样的竞争力。在美国邮政航线分配当中,出现了一些不算太合理的情况。部分美国政客因此而迫使时任总统罗斯福宣布,收回所有邮政航线,交给美国陆军航空队来飞行。但军方飞行员从来没有受过相关训练,仓促之间事故频发,一个冬天就摔了十几架飞机,十多位飞行员遇难。此后美国又通过了所谓的《布拉克法案》,不允许此前获得航线经营权的“有前科”的公司参与新一轮航线外包。联合航空及运输公司备受打击,波音也自此退出了航空运营市场。

好在其中的教训后来也被美国政府所吸取,二战结束以来,在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遥感、航天发射等领域,都不再禁止同一个财团同时控股制造商和运营商,是分是合,都交给市场自己来决定。

离开运营业之后的波音继续在强大制造商的道路上前进。除了传统的轰炸机和客机,还逐渐增加了洲际导弹与火箭、直升机、卫星三大业务领域。有趣的是,这三大领域的扩张模式都不一样。

在导弹和火箭业务方面,波音自筹资金建立起了全新的业务部门。波音最大的客户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战后,陆军航空队独立出来,成为美国空军。但是双方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当美国空军进入导弹时代之后,同样给了波音一个机会。波音先是成立了一个精英小组,其中还有来自前纳粹德国的专家。经过运作,他们获得了为美国空军研制新型洲际导弹的合同,这就是著名的“民兵”导弹。波音赢得合同的关键,就是放弃了液体燃料而改用固体。事实证明,这才是洲际导弹最正确的技术选择。

直升机领域是依靠对小公司的收购和融合。二战结束之后,直升机这种新型航空器的价值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识。波音在60年代发现,善于制造纵列双旋翼直升机的小公司伏托尔很有潜力,它拥有优秀的设计团队和核心技术,但内部派系林立,管理混乱,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军方需求。波音出手买下了伏托尔,花钱并不算多。但此时正值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急需大量直升机。波音痛下决心,首先采取了薪酬待遇一致的措施,甚至不惜为此打官司;然后选择新的生产基地,把所有产能都搬了过去……经过一系列改革,波音终于把这家异质的小公司融合到了自己的大文化当中。

卫星方面,则通过收购休斯这样的大企业。霍华德·休斯作为航空航天业界的先驱,曾经自己运营过航空公司。作为波音最重要的客户之一,休斯卫星公司曾经是宇航业界最闪亮的卫星制造商。不过在经营了几十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休斯公司打算放弃制造业,出手接盘的就是波音。波音买下休斯航天和通信分部之后,除了把卫星平台的名字从“HS”(休斯卫星)改成“BSS”(波音宇航卫星)之外,保留了原先的卫星研发团队与核心技术,也保留了休斯的销售和售后模式。同时,波音还在卫星基础技术上持续投入,开发出了全电推进卫星等创新型号,颠覆了通信卫星产业的传统。波音宇航还积极参与商业载人航天业务,和最出名的商业航天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同台竞技。

值得注意和学习的是,无论是新建业务部门还是并购,波音很少出现业务扩张失败的事情,这在巨型企业当中是相当罕见的。熟悉企业经营的人们都清楚,这并不是运气,而是波音在走向蓝海之前深思熟虑,开辟新领域之后用心消化、精心打造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波音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和眼光,更有对新业务领域进行优化和精进的能力。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财力,更是优良的企业文化及其管理的先进性。

而这样的眼光和素质,是国内新兴企业,在完善自己的产业布局时,所需要练就的格局和能力。SATNET

猜你喜欢
波音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波音的烦恼
空难过后,波音帝国的黄昏来了
波音CST-100飞船试飞再推6个月
巴基斯坦波音7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