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为小学生的德育成长铺垫

2019-06-28 01:37朱桂香
考试与评价 2019年5期
关键词:德育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朱桂香

【摘 要】 本文从笔者的一线教学经验出发,基于《义务教育小学德育要求》,从端正学字、庄正做人,历史之文、滋润情怀,文本感悟、情理相融,阅读思辨、化知为行四个方面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为小学生的德育成长铺垫。

【关键词】 德育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化知为行

语文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又是人文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化教育,本文从笔者的一线教学经验出发,基于《义务教育小学德育要求》,从端正学字、庄正做人,历史之文、滋润情怀,文本感悟、情理相融,阅读思辨、化知为行四个方面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为小学生的德育成长铺垫。

一、端正学字,庄正做人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从构词规律出发独辟蹊径将学字与做人的道理有机结合,使小学生端正学字、庄正做人,使枯燥的识字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种”字时,教师特意将该字的偏方“禾”右下角的点的一笔延伸了一下,改成了捺。小学生过去学习过“禾”字,在学习以此作为部首的新字时难免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要求小学生认真对照黑板上的字和书本上的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以此培养小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很快就有眼尖的小学生发现了点和捺的区别。教师马上顺水推舟:“同学们你们果然是小侦探,这么小的差异都逃不出你们的眼睛!那你们看看,是黑板上的字长得比较好看,还是书本上的字更漂亮?”小学生说:“书上的字更好看。”教师因势利导在指导小学生的字体结构的同时渗透德育:“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这要求我们互相谦让、互相尊重。就像这个字里,左边是禾右边是中,如果它们都想霸占位置,那么字就变得很难看。我们国家是个著名的礼仪之邦,禾将右边的一捺收回来一点点变成点,成为部首,中也将中间的口字缩小一点点,于是整个种字变成挺拔好看。我们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想一想除了这个字,还有哪些字也互相谦让、互相友爱呢?”

教师将汉字拟人化,既使识字的过程富有童心童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对字体结构和写法的记忆,又能够渗透品德教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在用田字格写字时,常常会占满格子,对此教师教师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改正,而是通过对比示范来让学生自己感受如何写字更美观,并继续渗透品德教育:“上面空出一点点,是因为我们要孝敬长辈,下面空出一点点是因为我们要爱护比我们小的弟妹,那么左边右边空出一点点有什么用呢?”教师张开双手,左摇右晃地大步走起路来,小朋友们看到后哈哈大笑起来。“左右两边我们要为我们的小伙伴、好朋友留出道路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既规范了小学生的写字习惯,也使小学生在欢笑里了解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教师大摇大摆地挡在过道中走路时,小学生一边笑一边把收起了抢占书桌的胳膊,由此可见,品德教育并不需要用强硬的手段管制,以幽默的语言将品德融于学科教学中,其德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

二、历史之文,滋润情怀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寓言等,这些历史之文是滋养小学生情怀的宝贵德育资源。由于历史之文与小学生的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理解难度相对较高。对此教师要贯彻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加强“生活化”教学。例如李白的《赠汪伦》表达了朋友惜别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一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想一想如果好朋友要搬家或者转学,失去了好朋友的陪伴,自己的心情会如何呢?想一想、说一说和亲人、朋友告别的场景,通过将诗歌中的情境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有机结合来增强小学生对这一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再如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有很深刻的哲理,但是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寓言活学活用。在教学《揠苗助长》这一寓言前学生正好度过了一个“植树节”,积累了亲手种树、拔草、翻土等劳动的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学生分享自己劳作过程的体验,有的说干活特别辛苦,手磨得生疼,有的说虽然很辛苦但是非常有成就感。在学生讨论种树的辛苦和成就后,教师讲解“筋疲力尽”这个词。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生活中有遇到过或者亲手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吗?”由于学生对拔苗助长的理解还较为肤浅,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并不积极,于是教师自己举例子分享给学生:“老师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以前老师养过几条金鱼,为了让它们健康成长,我就加了很多鱼食,最后鱼儿撑死了。”在教师的例证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说:“我以前浇花把花浇死了。”还有的说:“我为了去看动画片,写作业太着急,结果错了很多,改到了晚上十一点才睡觉。”在这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拔苗助长”的故事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三、阅读思辨,化知为行

“化知为行”是小学生德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什么都不懂”,在德育中只注重观念灌输,却并不注重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这就使德育只停留在片面和形式上,即使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效,也难以真正促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难以真正做到“化知为行”。因此,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中,要想使美好的品德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就需要通过阅读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避免“知识”与“行为”的分离,促进知行合一、化知为行。

例如在《拔苗助长》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要使学生深入思考错误产生的根源。寓言中的农民“拔苗”是因为缺少对植物生长的规律的认识,也是缺少种植经验的表现。喂金鱼喂死、浇花浇死也同样是对自然规律缺少了解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时也是经验缺乏的表现。使学生深入思考、了解这个道理,学生才能够形成科学精神,而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不要心急”上。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时间推移的句子和关键词,重点使小学生了解到村民对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做了些什么,总结并提问:“文中说了,盖房子要用木材,小村庄的村民把树木都砍光了!想一想,你们家有什么使用木材做的。”学生答:“书桌、衣柜、床。”教师回应:“没错,我们用的书桌就是木材做的,我们的家具也是。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砍伐树木呢?”有的学生说:“需要砍伐,但是不能全都砍光了。”还有的学生说:“要一邊砍一边种。”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思考,并且在宣传保护环境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也使学生明白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博弈与共存的方式。只强调环保较为片面,教师不仅要通过小村庄前后的对比使小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要使小学生在思辨中明白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人类的正常需求之间的平衡,使环境保护具有切实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此外,教师还要尊重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在树榜样时不要过于“黑白分明”。例如在《将相和》中,既要使学生在蔺相如多次躲避廉颇中感受到其“不计个人得失”的优良品格,又能够明白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德性。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上,教师不要误导学生将廉颇的个人形象树立为“反面”的,而要使学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大将军对蔺相如的嫉妒,在知错之后又能够做出“负荆请罪”这一行为的可贵。

参考文献

[1] 李润生.汉字教学法体系及相关问题研究[J].语文教学与参考,2015(11).

[2]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张阅,罗康,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 傅道春.教育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10-11.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9-20.

猜你喜欢
德育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