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我国农村地区扶贫影响程度研究

2019-07-01 09:5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均收入经费支出基尼系数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镇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上升,每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51.79元上升到2016年的12363.4元。而农村经济取得如此大的进步除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反贫困效果显著。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按照现行的2010贫困线来看,我国贫困人口达到了97.5%,而到了2016年时,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了4.5%,如此惊人的贫困减少程度放在世界上也是极为少见的成就。联合国在《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指出,中国对于世界贫困减少程度的贡献达到70%。而这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对于中国反贫困道路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现今经济发展形势下,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并对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出衡量生存条件的三大要素,即健康和卫生、个人的教育背景以及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安全条件。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作用于收入和贫困,从而起到提高农户人均收入水平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作用。刘修岩、章元、贺小海(2007)等人通过调查分析了上海市农户的数据后发现,在政府的各种投资中,教育投资的扶贫效应是显著的,贫困家庭因为收入限制,会减少对后代人的人力资本的投资,而这又会使得后代人的教育支撑不足,从而造成后代人形成如同上一代的贫困。关于教育对于家庭贫困的缓解,肖云和赵品强(2010)从农村低保家庭和高等教育的关系入手,提出农村低保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不高往往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肖云等人还提出教育历来就是促进社会阶层间合理流动的进阶,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公平。

贫困文化论认为贫困家庭不仅在收入上体现出脆弱性,其文化结构及教育状况较之非贫困也处于弱势地位。柳建平和刘卫兵(2018)等人通过教育、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农村劳动力选择前期接受更多教育并发生劳动力流动能获得更多收益,教育是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决定收入的关键因素,接受的教育越多,劳动力进城务工获得的收入越高,农户家庭越不容易发生贫困。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家阿玛蒂森强调以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在创造收入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个体能力来消除贫困。

相对于教育来说,经济发展对于贫困的减少不言而喻,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不平等这个因素的存在。林伯强(2003)通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对贫困的影响发现,1985年到200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有效地减少了贫困,但同时收入不平等状况限制了经济增长带给贫困人口的潜在福利,降低了贫困减少的效果。Ravallion(2011)在对中国、印度、巴西三个国家的减贫进行比较时提到了中国早期反贫效果显著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早期不平等问题并不显著且经济发展迅速,而印度和巴西中,巴西虽然不平等程度高,但经济发展迅速弥补了不平等带来的劣势,而印度自身不平等水平高,且经济发展速度没能弥补上不平等所带来的劣势,所以反贫困效果不显著。罗楚亮(2012)从微观住户调查数据中发现并不是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贫困也会迅速减少。

三、指标选取

基尼系数:万广华和张茵(2008)在探讨沿海和内地的贫困差异中,就使用了基尼系数来代表东西部的不平等程度。除此之外,林伯强在讨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中也使用了基尼系数反映不平等。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能够从宏观上较为清楚地反映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国家教育经费支出:肖云和赵品强认为农村低保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刘修岩、章元、贺小海认为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作用于收入和贫困,从而起到提高农户人均收入水平,基于此本文选取国家教育的经费支出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最直观的就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Ravallion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不平衡发展时,采用了两国的人均GDP进行比较,类似的,对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来进行衡量。

四、回归分析

贫困回归方程的具体形式如下: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f(GDP增速,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基尼系数)

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国家教育经费投入、GDP增速、基尼系数作为自变量X1,X2,X3,选取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核心变量,GDP增速和基尼系数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GDP增速、基尼系数做平稳性检验,发现都是非平稳序列,所以对其做差分。经过差分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国家教育经费支出、GDP增速、基尼系数已经序列平稳,采用下列函数模式:

log(Y)=log(X1)+X2+X3

进行回归,并对其进行加权得出结论:

根据回归结果,从经济意义上来看,作为核心变量的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和核心变量的GDP增速,基尼系数的符号与经济常识符合,其中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且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908991,意味着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弹性为0.9。GDP增速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呈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0.21094,意味着GDP增速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2.1%。对于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29.70598,意味着基尼系数每提高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就会降低29.7%。从F值来看国家教育经费支出,GDP增速,基尼系数是联合显著的,至于单个GDP增速的不显著因为其不是核心变量所以在此我们便不做过多讨论。

从回归结果的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提高在促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弹性是巨大的,达到了0.9之多,几乎可以说我国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是相当之高的。反贫困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教育的回报理应反映在反贫困方面上。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具有文化水平要求低,技能实践性强,教学周期短和培训效果好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农村人口迅速掌握某种技能,在贫困方面,能够短时间内达到造血式精准扶贫的效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在突出的位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探讨了教育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是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对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就从宏观层面上来说,现今对教育经费的支出的提高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是有着显著的影响,教育经费支出越多,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同时,教育经费支出越多,贫困农户的自身脆弱性也会越低。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在我国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完全消除绝对贫困,进入转型时期的时候,依旧会出现转型时期的贫困,那时候人们就更容易因精神文化的缺乏和自身能力素质的不够而难以跟上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而被强行排除在社会发展变迁之外,而这之中能力和素质的缺乏又会反映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这一方面。由此看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其对于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相应地区人口自身能力素质

首先,职业教育应当实行城乡统筹机制,将农村职业教育同城市职业教育相联系起来,利用城市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再者,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和学校通过政府搭桥,实现劳动力的“有目的地”的培养,避免了职业教育学校为谋取利润盲目扩大生源,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农村地区所在企业也难以找到合适的高水平工人。然后,职业学校内部专业开设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使贫困地区人口能够依据自己所学来促进自身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政府积极承担救助责任,提供救助性的教育扶贫资金

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应当拨出相应款项作为扶持贫困地区教育的专项资金,增强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成本。明确好各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统一协调好与教育扶贫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号召能力,鼓励社会捐赠,发挥社会中隐藏的巨大力量,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3.做好相应的扶贫监督机制,做到精准扶贫

上级部门对于下属各级别政府应当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出现扶贫资金挪作他用或者存在“精英俘获”或者“大众俘获”的现象。上级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时不公开的进行基层访查,确保各项扶贫资源确实落在贫困农户家中,对于出现扶贫对象偏误的情况应当及时处理,保证贫困农户的合法权利。

猜你喜欢
人均收入经费支出基尼系数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