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9-07-01 03:30张文娟
江西教育B 2019年5期
关键词:氢气球女老师乌鸦

张文娟

偌大的会场上,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教学结尾,女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但凡上这一课,老师们都会借此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

那学生会如何作答呢?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看来是胸有成竹。女老师点点头,孩子朗声回答:“乌鸦可以用吸管来喝水!”会场一片哗然,几百名老师发出会意的笑声。在成人看来,吸管是方便,可毕竟是现代的产物,不符合文中的情境。孩子没有料到大家会是这样的反应,脸色不免有些难看,等待着老师的审判。

年轻的女老师不动声色,朝孩子粲然一笑:“好啊,这个办法好啊!”老师们立刻安静下来,这个方法也值得夸?女老师继续说道:“如果那个时候能有吸管,乌鸦就不用衔石子这么麻烦了!”孩子紧绷的面庞缓和了下来,满足地坐下去。

不得不服,老师说得多好啊!她既肯定了方法的巧妙之处,又暗示了方法在当时行不通,在几百名观众面前有力地挽回了孩子的颜面。是啊,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果只在意方法的缺陷之处,很容易浇灭学生思维的热情。善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其思考的过程和价值,才会激发更多学生大胆地“吃螃蟹”。

果然,一双双小手次第举了起来。有的说:“用石头砸破瓶子。”这个方案立即引来一阵反驳声:“瓶子砸破了,水流进土壤里,乌鸦照样喝不着水。”有的说:“找一块毛巾放进瓶子里,毛巾会吸水。”瞧,这方法多巧妙,利用了生活中的常识。孩子们找到了更多“螃蟹”,且不论方法的可行性,经历思维的过程远比较真于“螃蟹”的好坏有意义得多。

一个角落里的孩子沉思良久,终于举起了手。老师示意全场安静,听听他的想法。这个孩子不疾不徐地说道:“乌鸦用嘴和爪子在瓶子边刨一个小坑,瓶子歪倒进小坑里,烏鸦就喝到了水!” “哗——”全场的老师自发地鼓起掌来。这孩子结合文本的情境,利用现有的条件,提出了可行的办法,奉献出一个美味的“螃蟹”!如果老师打击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不可能看到百花齐放的场面,不可能听到如此巧妙绝伦的回答。

一位老师在执教《跳水》一课时,也设计了拓展思维的问题:“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可以用哪些办法救他下来呢?”第一位同学积极献策:“可以用直升机!”是啊,别说一个孩子了,十个孩子也能救下来。老师皱起眉头:“那个时候没有直升飞机!”这位同学很尴尬,一些小手悄悄缩了回去。

所幸第二位同学站了起来,自信满满地说道:“可以用氢气球救孩子。”是啊,能想到氢气球也算是不错的法子。老师很不耐烦:“那个时候没有氢气球!”那位同学很颓丧,更多小手悄悄地缩了回去。

在经历漫长的等待过后,一双小手不怕死地支持着老师。老师赶紧请这名同学作答。这名同学匆匆翻开书,读出书上船长让孩子跳水的办法。老师长吁一口气:“这回就对了嘛!”其他孩子也暗暗松了口气,原来自己想的方法行不通,书上的方法才能行得通。

不难看出,第二位老师所谓的拓展思维形同虚设,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摇篮里。究其原因,教师无情地枪毙了第一个、第二个“吃螃蟹”的人,这给后来者产生多么大的威慑力!说这个没有,说那个也没有,教师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而不是学生思维的过程。那悄悄缩回的手,不知道包含着多少富有创意的想法啊!

更为可笑的是,老师在扼杀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逼进标准答案的死胡同。这拓展思维非但没起到半点拓展的作用,反而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这位老师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那漫长的等待其实是学生无声的控告!

老师,请善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氢气球女老师乌鸦
小笑话
被氢气球带走的男子飘了300公里
Jokes and Hu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