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公共关系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019-07-01 03:43余世民
现代交际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项目

余世民

摘要:以职业为导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项目化高职课程的改革,致力于实现教、学、作一体化发展。实施项目为载体的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在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在、思路和设计全面融入实施过程。项目化教学方式将使学生提前适应职业角色,全面感受身处企业的工作状态,并通过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典型项目考核的任务完成,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公共关系 项目 改革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56-02

课程的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以戴士弘为主要代表的教育家提出针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式是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主要理念,许多高校对于项目化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将根据相关就业岗位分析阐述,并与公共关系的课堂教学与理论实践相融合,针对公共关系的项目化课程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项目为载体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现实性意义

高职课程改革的尝试将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作为主要内容,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于以职业技能要求为导向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提前进入社会角色,感受来自真实企业工作的状态,通过完成实际岗位上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目标性和有效性。项目化课程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在的工作岗位的技能知识,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针对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现有的教材较多的是为适应单节课堂教学所设计的。采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只是沿袭本身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以对应知识为主线,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知识;在教法上则缺乏一定的项目驱动,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在效果上学生只能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缺点是在教学的内容上缺少知识技能实训,不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与理论分离,忽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的效果上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与实践工作岗位要求相脱节。此方法不适用于对当下本科的系统课程教学,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于对其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对于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探索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改革实施的途径

项目化的思路主要是根据其岗位的要求,改变原来课程的内容,并根据工作的流程改变其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1)以工作流程改变教学方法。要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根据知识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完成实际工作,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目标性和有效性,打破以往的“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通过项目的实践过程来掌握岗位技能,用以提高今后在企业工作的能力。工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对于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某家具公司举办开业活动庆典,这将是一个大型的公关专题型策划活动。要保证其顺利开展,必须有的步骤包括调查、分析、策划、实施和总结评价。需要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掌握开展调查、分析、策划、实施、总结评价开业活动的方法。

(2)以岗位要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定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课程,对其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把职业作为制定课程内容的导向。为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发挥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并以企业岗位要求来设计学生课堂所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

(3)以教学过程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的过程制定评价标准,将传统结果性的考核与过程性的考核相结合,以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性的考核对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可采用闭卷形式的考试。过程性的考核将以学生完成关于工作项目要求的过程及结果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将结果性的考核与过程性的考核对比会发现,过程性考核更加倾向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在项目完成后向教师进行反馈,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改正,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

三、对于高校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认识

高校教师对于公共关系课程的改革认识侧重点不同。有些教师认为公共关系课程的改革设计在加强案例教学方面有着较好的改善,但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整合抱着消极的态度,认为缺少一体化的程序设计;也有教师认为公共关系课程的改革对于个别的单元有着任务驱动的分析,但就全方面而言仍然缺少一体化。对于主要的职业岗位定位也将影响公共关系课程的内容设定,例如将其定位为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则公共关系课程必将侧重于文秘职位必要的写作、沟通等方面的培养。

四、关于公共关系课程的定位与总体设计

(1)公共关系课程的定位。公共关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将现代的公共关系理念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系统性应用学科。同时也是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必修的一门职业课程。本课程以技能的培训为主线,把学生与实践课程有效结合,在项目的实践中提升学生公共关系的能力。通过基本理论的有效学习,使得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公关理念,熟悉了解其公关内容,在实践模拟的过程中深入交流在公共关系中如何开展,懂得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如何具备组织、策划、执行等公关活动的能力,并意识到公共关系的信誉、形象、公众、互惠和协调意识的全面建立。

(2)公共关系课程的总体设计。项目化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对其整体的设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基础设计教学改革的概念,针对传统课堂的不足提出优化。整体设计对一门学科的设计以其职业为基准,将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作为载体,结合理论实践,实现其一体化发展的教、学、做。

一是岗位定位。整体设计首先必须以主要岗位为主。據调查分析,公共关系初次就业是以其专业性来分工,分为调查员、策划员和媒介宣传人员,职位升迁路径是部门主管到部门经理等。本课程的定位主要是掌握公关主管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二是工作流程。调研公关主管典型工作流程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其所需的职业技能,从而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是目标确认。进行典型工作的流程分析,并确定公关主管所需具备的能力,从而确定本门课程的目标。本门课程将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公众类分法去识别判断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公众;熟悉掌握公众协调方法对于处理员工、顾客、社区、媒体和政府的关系;运用公关礼仪规范接待的技巧,使其业务顺利开展;熟练运用传播技巧保证新闻发布会的顺利进行;掌握公关所需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处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公共关系课程的部分具体设计。针对每一次课程的不同进行项目化改革的部分具体设计。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展教学,加强技能实训板块的设计,用以增强学生对于工作的体验,在培育职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公共课程改革实践为例,全面介绍了公共关系课程改革内在思路和整体设计融合开展的过程。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公司角色,明确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在项目工作过程中掌握该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今后对公司职位的适应能力。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综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师也要强化引导者的角色,为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文志.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7-33.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项目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公共关系特别贡献奖
工程项目投标策略研究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